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正席卷广播电视行业,虚拟主播作为AI赋能的前沿实践,悄然成为广电智能化转型的“新声代”。从精准播报到智能互动,虚拟主播以高效、灵活、创新的特质,重塑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为传统广电注入数智活力。
虚拟主播的发展演进
拟主播的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首次将逻辑规则引入广电领域,但受限于技术瓶颈,早期虚拟形象仅能实现简单的语音合成与预设动作。2010年后,深度学习的突破让虚拟主播迈入新阶段:语音识别技术提升播报流畅度,图像生成技术实现高精度面部表情模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赋予其实时对话能力。近几年来,生成式AI(AIGC)的爆发进一步推动虚拟主播从“工具化”向“智能化”跃迁。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通过多模态数据训练,使虚拟主播不仅能模仿人类主播的语音语调,还能结合实时场景调整播报风格。技术驱动下,虚拟主播正从“数字替身”进化为具备学习与适应能力的“智能伙伴”。
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使用AI数字人进行全流程新闻播报,并首次采用“双播模式”,节目形态与日常真人播报几乎无异。
虚拟主播的应用场景
虚拟主播的应用已渗透至广电内容生产、传播与服务的多个环节,成为行业降本增效与创新表达的关键载体。一是内容生产趋向全流程智能化。传统新闻生产依赖记者撰稿、主播录制、后期剪辑等多环节协作,耗时耗力。虚拟主播的介入大幅简化流程:AI系统可自动抓取热点新闻、生成初稿,虚拟主播同步完成语音合成与形象渲染,实现“一键成片”。在体育赛事、天气预报等标准化内容领域,虚拟主播的应用已趋成熟。二是多语言服务打破传播边界。虚拟主播的语言可塑性为广电国际化传播提供新路径。通过语音合成与口型匹配技术,同一虚拟形象可支持多语种播报,助力地方媒体突破地域限制。三是互动服务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虚拟主播正从“播报者”转型为“服务者”。在民生领域,广电网络引入虚拟客服,提供业务查询、故障报修等全天候服务;在文旅场景中,虚拟导游可根据用户提问,智能推荐路线并讲解文化典故。
中山日报社的AI数字人可实时切换粤语、普通话及英语,满足多元用户需求。
虚拟主播的核心优势
虚拟主播的普及不仅源于技术突破,其核心优势更在于为广电行业带来多重价值。一是效率提升。虚拟主播可24小时待命,通过智能语音合成与虚拟形象合成技术,实现新闻播报、直播带货等场景的自动化生产,规避人力成本与时间限制。二是创意赋能。AI技术突破物理限制,支持虚拟主播结合超写实数字技术、实时动作捕捉等手段,打造沉浸式传播场景。三是风险可控。在突发报道或舆情事件中,虚拟主播能快速响应,避免真人主播因客观条件无法到场的困境,同时避免人设崩塌等伦理问题。
2023年9月,第八届武汉国际电子商务暨“互联网+”产业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图为博览会上的AI智能无人直播。CFP供图
虚拟主播的未来发展
随着“未来电视”战略的持续推进,虚拟主播作为智慧广电生态的重要创新载体,正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拓展实现深度融入。一是完成场景扩展。在车载屏、可穿戴设备等新终端,虚拟主播可提供伴随式服务,如旅途中的新闻简报、健身时的动作指导等。二是促进体验升级。结合VR/AR技术,虚拟主播能以3D形态现身家庭场景,实现“面对面”互动。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其播报可随用户情绪调整语气,增强共情力。三是实现生态重构。虚拟主播可连接内容、电商、教育等服务。例如,在文化节目中,虚拟主播可推荐非遗手作商品,推动“视听+消费”融合。
人民日报AI数字主播“任小融”上线后,用户可点击图片进行互动。
同时,虚拟主播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广电行业构建“技术+制度+人才”的协同体系:技术上优化多模态交互体验、制度上明确AI应用规范、人才上培养兼具传媒素养与技术思维的复合型团队。
从技术实验到常态化应用,虚拟主播的崛起标志着广电行业正迈向“人机共生”的新阶段。它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创新表达的载体与智慧服务的触点。面对未来,广电行业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在坚守内容品质的前提下,探索虚拟主播的更多可能性,让“新声代”真正成为连接大众、传播价值、激活生态的桥梁。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
- IPTV月报|2025年4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5-27
- [常话短说] 【重要】5G能否救广电?! 2025-05-13
- IPTV月报|2025年3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5-08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