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从业者必读!全国两会代表提案中关于短剧的“生存法则”与合规指南
| 开花文娱| 2025-03-13
【流媒体网】摘要:两会期间,微短剧发展建议频出引关注。

  聚焦两会上的短剧

  在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微短剧行业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

  3 月 4 日至 5 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与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在京召开,多位代表委员:编剧赵冬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范宗钗,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党委委员、播音主持管理部主任管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区直机关工委书记杨松,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重庆知联会副会长冉冉,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联络镇高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道群,民进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朱彤晖,全国政协委员王众一,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等,结合行业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涉及内容监管、版权保护、产业规范等多个维度。

  赵冬苓

  微短剧的冲击对长剧编剧是好事

  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指出,影视市场需要长短剧集的差异化发展。她强调,微短剧的情绪价值供给与长剧集的深度叙事应形成互补格局。

  在赵冬苓看来,微短剧的兴起客观上促使长剧创作提升叙事效率,在有限篇幅内强化戏剧张力。

  同时她呼吁建立分级审核机制,重点打击同质化创作倾向,通过人才培养计划提升行业整体制作水平。

  管旭

  严监管、拓渠道,扶持优质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党委委员、播音主持管理部主任管旭表示,对包括微短剧在内的文艺精品创作工作提出四点建议即加强顶层设计、必须有鲜明的导向、加强市场监管、拓宽传播渠道。

  管旭认为,对于市场上出现的低俗、庸俗、质量不高的作品,要及时监管到位,不给劣质作品传播的空间,要让好作品有好空间、好平台和好地位。

  范宗钗

  对微短剧要严管与厚爱并行

  为了推动微短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范宗钗委员提出了 “三维协同治理” 的创新体系,具体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题材拓展与技术革新:

  范宗钗建议打造 “文化 + 科技” 的内容创作模式。一方面,积极开发文旅推广、法治宣传等六大主题领域的微短剧内容,例如可以制作 “非遗技艺微剧场” 这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相结合的作品;另一方面,借助 AI 生成技术,建立智能创作辅助平台,以此提升微短剧的工业化制作水平。

  2、构建多元创作格局:

  他倡导建立 “政府引导 + 市场主导” 的创作机制。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微短剧的创作,形成 “千企万屏” 的创作矩阵。同时,推动中视协与头部影视企业展开合作,建立微短剧创作基地,培养专业的创作团队

  3、创新产业运营模式:

  范宗钗提出了 “分级分账 + 衍生开发” 的双轮驱动模式。建议平台根据微短剧的播放量、用户评价等指标实施阶梯式分成,最高分成比例可达 70%。此外,积极探索微短剧与电商、游戏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开发 IP 周边产品,拓展盈利渠道。

  4、推进跨屏传播战略:

  他主张构建 “大屏引领 + 小屏互动” 的传播生态。推动央视及省级卫视开设微短剧专区,每周播出 3 - 5 部精品微短剧。同时,建立大小屏联动的传播机制,比如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实现多屏互动观看。

  5、完善监管与扶持体系:

  范宗钗建议建立 “白名单 + 负面清单” 的动态管理机制。将优质的微短剧纳入国家广电总局的重点推荐目录,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对于存在低俗内容、抄袭等问题的作品,实行全网屏蔽。此外,建议设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微短剧创作公约》,规范行业发展。

  谢文敏

  要完善微短剧的市场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指出,微短剧作为新兴文艺形态发展迅猛,但面临内容同质化、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她建议行业告别粗放式发展,转向精品化路线:

  1、加强题材创新,鼓励普法、文旅等多元创作(如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 实践);

  2、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台网联动采购优质作品,强化版权开发运营;

  3、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促进投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杨松

  建议将微短剧纳入法律保护范畴

  针对版权保护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杨松建议建立微短剧著作权登记快速通道,推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关键词过滤+人工审核"的双重监管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创作过程存证。同时建议设立网络文艺仲裁委员会,打造"调解-仲裁-诉讼"的全链条纠纷解决机制。

  冉冉

  微短剧助力普法进程

  在法治传播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冉冉提出"法治微短剧+"行动计划。她建议将民法典条文转化为系列微短剧,通过检察机关与影视机构的合作创作,打造"检察故事汇"品牌。

  统计显示,2024年法治题材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3.2亿,冉冉认为应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培养专业编剧团队,推动普法内容的精品化生产。

  廖志略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茂名化橘红产业带头人廖志略创新提出,建议在茂名设立国家级 "三农 IP + 微短剧" 产业融合示范区,通过 "内容创作 + 品牌孵化 + 产业运营" 三位一体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矩阵,构建 "微短剧 + 三农" 产业融合生态,带动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方燕

  对微短剧自动扣费进行治理

  针对老年用户权益保护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方燕建议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增设网络消费特别条款,明确情感诱导式营销的法律界定,尤其针对新兴陷阱,如直播间情感绑架、微短剧⾃动扣费等,为执法司法提供明确依据。

  数据显示,60岁以上群体在微短剧付费用户中占比达21%,方燕呼吁建立消费预警机制,要求平台实施"二次确认"支付流程。

  国家广电总局已启动"精品微短剧培育工程",计划年内推出100部重点扶持作品。随着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微短剧行业正加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形成更加成熟的产业生态体系。

  当前,国家广电总局已通过 "白名单"" 总编辑负责制 "等制度强化监管,此次两会的集中建言将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更清晰的政策指引。随着各方协同发力,微短剧有望在规范中实现从" 流量驱动 "到" 质量跃升 " 的转型突破。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