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2020|反思TMT大势(2):从庚子之变到“影响力经济”
林起劲| 流媒体网| 2020-03-16

  【流媒体网】消息:在当下疫情形势转变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庚子之变的危中之机,现代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影响力经济”规则发生什么变化?

  在庚子2020系列开篇文字中,笔者从“天时”角度对2020年给出特定的观察视角。本篇将进一步结合案例给出笔者对庚子天时的理解与期望,并继续探索TMT新规律。

再楔子:理解“庚子之变”

  很惭愧,因为春节及各种事务等原因,距离庚子2020系列最初想法已经快3个月了,距离系列开篇也有近4周了。不过,无论如何,笔者在开篇之际回顾年初的一些“黑天鹅”案例再提及疫情时,也没想到这一疫情会演变成当下的全球化状况,开始对全球经济带来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并在周一导致了全球股市的一些熔断情况(虽然笔者不炒股)。作为一个曾经的体育迷,笔者也很难过地看到阿森纳主帅也中招了,心惊肉跳之下一度在朋友圈使劲吐槽英超。而各国政府态度和民众对于这场全球化疫情的不同应对态度及举措,也让笔者更加坚信: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并非外夷可比;但我们更多是看到中华文化托底之功,而要进一步地将其发扬光大,让传统智慧闪耀于现代世界,其路漫漫!

  但笔者对于当下庚子之变的理解是:除了要看到“庚”本身冲突、对峙乃至战争的含义之外,更看重“子”的阴极生阳变革之义,也就是寻找危中之机。

1、案例1:中国联通启动大市场改革

  周一了解到的一个案例是《中国联通启动大市场统筹运营组织体系改革》,其具体改革内容是:

  —在总部层面,建立以“1部2中心”为核心的运营组织体系。“1部”,即将市场部作为大市场体系的规划者和资源协调者,负责市场前后端的统筹协调组织。“2中心”,即建立大市场统筹下的“产品中心”、“渠道运营中心”。产品中心,将整合市场、电子商务相关业务,负责产品的统筹管理研发,落实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推动产品转型。渠道运营中心,将整合实体渠道、电子商务相关业务,负责产品在各类触点的销售,以实现增量与存量、销售与服务、营销与交付、产品与触点之间的高效运营协同。

  —在省公司层面,实现“管”、“办”分离。市场营销部负责规则与策略制定、统筹资源等,可设置独立的产品、运营板块;地市公司设营销部,负责客户运营与末梢支撑;区县以末梢生产组织为载体,负责落地执行。

  据报道,这次改革的最本质内容来看,电商的作用不仅不会削弱,而且会进一步增强。全公司上下都将进一步按照互联网化的方式运作,推进整体性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融合。笔者感触于中国联通此次变革的时机:借着此次疫情做强电子渠道和推进全公司互联网化;而将大市场体系下的产品中心整合市场、电子商务相关业务则意在以落实产品全生命周期,这也体现了对客户价值的重视(也就是笔者在大势一强调的运营本身)。而另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则结合中国联通的人事变动信息表示:“联通开始注重产品自我打造和能力形成了”。

  图为:启动大市场改革的中国联通

  笔者此处并不是要给中国联通做广告。事实上,作为三大运营商之末和混合制典型,中国联通非常有必要深化革新。特别是在在5G即将商用的背景下,去年国庆在工信部的协调下,全行业高举“高质量发展”大旗,最先被要求革新的对象正是三大运营商的市场渠道部门(参考《劲语快评│国庆前后的行业吹万:谁来举起“高质量发展”大旗?》)。在此背景下下,包括中国移动也加快渠道转型,具体方向是:从单一移动业务向全业务、跨界融合产品合作转变;在传统“酬金驱动”之外全面赋能。但中国联通选择在疫情之下祭出上述大招,还是体现了决策者的变革勇气。

2、案例2:疫情之下的新“一带一路”?

  周日,人民日报的一个调皮的标题和吸引了微信圈,在这篇题为《you滴答滴答me,I哗啦哗啦you》的文章披露,中国已经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治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并世卫组织、日本、韩国、伊朗、巴基斯坦等援助抗疫物资。而企鹅号“人民旅游”则在《一省救一国,中国太燃了!》一文中指出:尚未完全从疫情拜托出来的中国,再度出征支援世界,目前已经有4个省的4支专家队伍前往巴基斯坦、伊朗可、伊朗和意大利;因为,“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联想美国的闭关锁国举措以及对中国新经济各种歇斯底里的阻挠,这一场景让笔者突然觉得,全球疫情下的远赴他国的中国救援队或将达成新的“一带一路”!!

  图为:疫情之下中国向全球伸出支援之手

  所以,回到我们此前的“庚子”命题,如何看待“子”?这非常关键。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毕竟,“人能弘道,而道不宏人”;即使有定数,终须人为。笔者希望将后面的话送给所有敢于变革寻求发展的人。

  反思TMT大势二:现代意义的“影响力经济”

  其实笔者此前在台网协作专委会的《媒体趋势与台网协作发展研究报告》和相关中国电视媒体融合系列报告中,对新形势下的“影响力经济”形式给出了解释。笔者希望在此处结合案例给出新的思考。

1、现代媒介环境下的“影响力经济”

  传统媒体符合“注意力经济”,而数字媒体则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特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意味着“注意力经济”与“网络效应”相关运行规律的融合,这就带来了媒体传播与运行规律升级乃至质变,具体是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注意力经济”升级为新型互动媒介机制下的“影响力经济”。传统媒体的“注意力经济”,由于缺乏双向互动能力和手段,其注意力本身具有“瞬间性”和不可直达性特征,如果在攫取用户眼球的同时不能进入实质意义的消费阶段,使得受众资源的长期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存在问题。按照传统学界说法,“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传播影响力是通过传播过程实现的,其核心是对于“社会注意力资源”能够“保持在时间上得以延续”,从而使其市场价值“丰厚”起来,从而对受众具备一定的“把握力、控制力”,对受众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可见,传统媒体下的“影响力”机制强调的是传统媒体条件下“注意力”在时间上的延续,以解决“注意力”的瞬时性问题。

  而在新型互动媒体条件下,用户可以有多种在线的、直接的互动参与方式,如在线投票、评价、二次分享、在线预约、在线购买、众筹参与等等“强连接”形式;而且这些互动参与本身就会对媒体原有内容(活动或应用)带来价值的变化。例如,读书爱好者会关注和购买豆瓣的评分较高的书籍,电子商务用户会研究商户历史购买者的评价情况,而一篇好文章在朋友圈的分享则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这些行为就带来了“影响力”的深层次变化,它不仅仅是“注意力”时间上的延续,而是可以在当下就带来“注意力”的变化(点赞、分享),带来目标用户的参与关键选择(如投票);在精准服务条件下,甚至直接转化和产生当下的订购与交易行为。也就是说,当下互动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影响力经济”更多要表明,用户通过在线的、直接的、即时的参与对媒体价值产生变化的过程与规律。

  不过,笔者认为,对“影响力经济”的解释应该不仅于此。笔者认为:现代媒体下真正的“影响力经济”达成,应该遵循“热内容+冷媒介”的原则。就是说,不仅内容要饱含清晰信息甚至传达一定的生活观、价值观,同时要能便捷地互动、分享乃至订阅订购。此处的“冷”、“热”实际上是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三定律意义下的特殊含义。

  图为: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影响力”机制

  “冷媒介”与“热媒介”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最让普通人困惑乃至引发争议的部分。而以笔者对麦克卢汉的理解,麦氏的“冷热媒介”说实际上并非对各种媒介的结论性断定,更多是一种研究方法:也就是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以及信息接受者的参与程度、对接受信息的可继续开发和可联想的发挥程度——也就是一种包容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的“冷”、“热”属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例如,就手机而言,直接通过打电话(语音服务功能)给朋友送祝福,此时手机更多是一种热媒介,因为你需要认真地通过话音与朋友交流,而不能分心做别的事。而通过短信/彩信/微信送一段文字/图信息,此时手机的短信/微信更多是一种冷媒介,因为接受者缺乏声调等信息或许可能引发很多联想,当然也可以完全扔在一边不管,所以总体上这种媒介更有包容性。但总体上,与单向的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互动性、分享性等特质被认为是“冷媒介”。按照笔者上述理解,可以将“冷”、“热”的含义从媒介延申到“内容”。笔者以下述案例来说明“热内容”含义。

2、案例:李子柒短视频

  按照1月中的报道,YouTube上李子柒的粉丝大约有750万,全球则有3000万粉丝,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中。YouTube在全球的覆盖能力和互动性——或者是“冷媒介”特性自不用说。从李子柒的视频内容看,除了制作美食佳肴,从养蚕、缫丝、刺绣到竹艺、木工……,视频中的李子柒无不涉足、无所不能(当然这背后是各种学习、努力和坚持)。在李子柒的视频里,我们看到的生活是清早山谷骑马,是桃花树下叼着狗尾巴草的悠然自得……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森林,人,树,天地在这里都恰好糅合在一起。

  图为:李子柒视频场景

  在这些视频内容中,我们关注的早已超越了李子柒本身,而是充满自然气息的乡村生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柔弱外表下坚强的心,是东方女性的朴素、勤劳能干和不时闪现的灵动,是孩子对老人的孝顺。李子柒不同于现代商业化气息、充满自然归真含义的视频,实际上唤醒了人们内心曾经的梦想显然具备“热内容”特质。这样的热内容,加上YouTube作为视频分享平台的“冷媒介”属性,自然造就了无数的粉丝和“影响力”。以下是YouTube粉丝对于李子柒视频的评论——其中的语言也可以看出李子柒视频“热内容”的特性,及其对粉丝的“影响力”。事实上,李子柒视在YouTube发布的100多条视频只有中文字幕;这种情况下能获得众多海外粉丝的认为,足见其视频的精神特质以及镜头语言的努力运用程度。在这样的影响力之下,本文再讨论李子柒淘宝店的成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国内那些质疑更显其可笑和妒忌成分。

  图为:海外粉丝对李子柒的评论(截取案例)

  与之相比,那些直播带货的视频最多只能说是个好的导购?只是电视购物的视频升级版。这种只剩下商业气息的导购类视频完全可以工业化制作,在现代社会中永远不缺乏“李佳奇”,永远只是无数短暂信息流中的一小波。因此,笔者认为,典型的“热内容”就是要表达特定的精神内涵,而不能披着文化外衣而行工业流水之实。这种差异,就像《中华好诗词》、《中华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等综艺与《见字如面》、《一千零一夜》这些真文化节目的差别(参考笔者前文《小议文化节目的“表”和“里”》),前者实际上完全是披着文化节目外衣、按照工业化制作流程推进的综艺。

3、一些碎碎念

  关于短视频。短视频的需求,既源自移动终端也源于快速的现代生活节奏。但所谓“短小精悍”,要达成“影响力”,不能因为“短”而降低质量要求,这背后就是清晰的定位、内容产品的优化和长期坚持了。所以,优质短视频的“热内容”特质肯定高于同样长度长视频。比如,李子柒的视频,最初只有她一个人拍摄,一个人要不停的拍一个镜头;一个做拉面的镜头就要反复的洗40次手,拍摄40多遍;一个视频就要拍摄20G;还曾经中暑昏倒,冻感冒;从早上6、7点拍到凌晨2、3点;剪辑也要剪上三天……

  更不用说,核心用户对短视频的期望也正在从早期追求“囧”、“奇葩”、“无厘头”或“小姐姐”等俗套中,向这有品味、有“颜值”(指的是制作品质的“颜值”)、垂直化等高层需求发展。

  精彩剪辑。易于在新媒体中传播的精彩视频剪辑或许“热内容+冷媒介”最常见的形式,特别是体育类各种Top10视频:最佳扣篮、最佳防守、最佳扑救。而对于专业媒体机构而言,这其中从节目切片、视频AI运用到视频元数据生成及大数据应用,或许是背后的技术竞争因素。

  广电MCN。这是媒体融合潮流下的一个热点词汇,是。但“广电MCN”肯定是致力于市场化领域,所以这个场合“广电”的含义或许更多要体现在本地化、原生态、特定领域的专业认识与素质,加上一点点机构背景的公信力背书(但这一点其实是最次要的)。更直接地说,广电MCN走的是“媒体+垂直产业”路径。

  例如,“张丹丹的育儿经”内容主要分享母婴相关知识、绘本教育等,据说最初定位在2-3岁婴幼儿教育问题,如“爱发脾气摔东西的孩子,到底怎么办?”“孩子专注力差,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也就是说,其根本是2-3岁婴幼儿教育需求的满足。张丹丹本身就是一名3岁和8岁孩子的妈妈。“张丹丹的育儿经”的内容创作,来源于她自己的亲身经验、育儿理念,和身边的朋友同事遇到的普遍问题,能够很好地切中受众需求点和痛点。所以,正是张丹丹(及其团队)足够专业——就是具备“热内容”品质,才可能获得用认可,并按照教育需要进行针对性绘本推荐。而且,张丹丹几乎读了市面上90%的育儿书籍和绘本,才能够将需求点和绘本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张丹丹就是一个教育方面的模范妈妈;这与广电机构背景其实关系不大。

      曾经的电视“摇一摇”热潮。电视“摇一摇”曾经很热,被很多电视台作为是“媒体+产业”的核心路径。但问题是:第一,除非电视节目本身具备“热内容”特色,否则电视受众没兴趣摇的;第二,“摇一摇”主要是连接电视台和电商平台,但对电节目内容本身的分享没有意义——因为电视节目依然是广播形态。

  “知识经济”还是“影响力经济”?曾经热炒的“知识付费”或“知识经济”与“影响力经济”有什么差异?对于前者,其实在国外传媒演进中,付费类文章很多,这是一种源于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而已。即使是把付费文章变成付费视频,比如一位音乐人通过视频教导如何联系古琴,而视频内容获得需要付费,这本身与专业领域的付费文章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内容形态发生变化。互联网本来就是大众的一种学习工具与平台,在其上更便捷地销售专业认知,这很正常。不过,“影响力经济”更多是针对大众领域的媒体交互,而非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本身的变现。而某些被年轻人当做KOL的人物,在视频中对一本刊物或书籍内容进行介绍,以其个人影响力带动读书欲望和书籍销售。这当然是一种“影响力经济”。只是,笔者认为:这很难成为“模式”,或者说局限性明显,因为任何一个KOL的知识面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依靠团队在背后提供智慧支撑的运作模式,不如直接邀请对应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演绎。除非这个KOL已经被粉丝膜拜成神——但这种情况下就不属于TMT讨论范畴了。

  哔哩哔哩的到底是什么模式?虽然笔者没有深入研究过B站,但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很好奇。因为B站被认为用户的二次元文化属性非常显著,在垂直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强。但在此前,抛开内容特性其商业模式却主要来自于移动游戏领域。而国内游戏领域一直处于快速变幻之中,根本没有形成持续性自主IP的可能。所以,游戏商业模式显然是难以持久的。不过,这两年B站貌似在转型和扩张原本狭小的内容。虽然,笔者此前也注意到其跨年晚会显著的文化属性(参考《独家|B站跨年启示:媒体融合的分野?》),但完全基于二次元的“影响力经济”或许在B站身上是看不到的,该平台应该尝试走向更宽泛的道路吧。

  相关阅读点击:庚子2020:反思TMT大势与规律(1)反思TMT大势(3):“真实即正义”


  视听有界,大屏无界。流媒体网主办的第19届论道以“融智2020---视听激荡与变革”为主题,将于2020年5月举办,本次论道我们聚焦行业最新风向,汇集业界重磅嘉宾和产业链各方伙伴,以客观和理性的立场,分享深入的洞察与建策,与产业链伙伴携手探索新时期中国视听产业在规范化、智能化、融合化进程中的机遇,共助中国视听产业发展。详情点击:

  http://s.lmtw.com/2020iptv/

责任编辑:李平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