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这十年|高雄勇:OTT从来不等于电视/盒子/投影
周晓静| 流媒体网| 2022-11-04
【流媒体网】摘要:从2003年参与盛大盒子项目,到后来在海信、小米做互联网电视,高雄勇是个真正的老OTT人。如今一别经年,隔一段距离看OTT,有何所思所感?

  专题推荐:行业人物专访系列专题——“视听·这十年 ”

  去年8月,高雄勇在微博晒了一组产品照片,配文“一个十几年的小物件,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产品吗?”有网友给出正确答案:盛大盒子,EZ Station。“小物件”是高雄勇作为项目参与者的自谦甚至自嘲的说法,EZ Station可是盛大“网络迪士尼”梦想的载体,是在2005年便售价6850元的“盒子”。

  当时的盛大盒子有电视、影院(播放碟片+在线影院)、游戏、音乐、资讯、听书、K歌等等功能,同时在关注人机自然交互、语音识别、面像识别等等技术。陈天桥说,“盛大将来不会靠硬件挣钱,我们的定位很清楚,就是互动娱乐服务提供商。”

  这样一款盒子及其运营思路,即使放在IPTV、OTT风风火火发展了十几年的现在,仍然不过时。但是,盛大盒子折戟沉沙。从2003年参与盛大盒子项目,到后来在海信、小米做互联网电视,高雄勇是个真正的老OTT人。如今一别经年,隔一段距离看OTT,有何所思所感?

  配图:盛大盒子——来自高雄勇微博

  OTT的进化

  现在的高雄勇,写书、培训、做咨询、组织读书会、在湖南卫视的创业类节目100道光芒担任光芒助力官,忙的不亦乐乎。他特别强调,自己永远是个产品经理,说虽然离OTT远了一点,但一直没离开,并且读书会里还有当年盛大一起做盒子的几个兄弟。

  谈及盛大盒子,高雄勇和流媒体网记者感慨一句“天时地利人和”。他说自己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不能强来——你能力很强,愿景也很好,但如果商业化的拐点没到,那你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用。要把“网络迪士尼”这么一个虚拟场景搬到真实的场景中,最核心带宽。当时第一个宽带的普及率还很低,第二个宽带的速度还很差——这是基础条件,没有高速公路,你跑什么汽车呢?高雄勇反问。

  十几年过去,OTT有哪些进步?

  高雄勇说,基础设施方面无论芯片技术还是软件技术还是网络条件,都进步了。

  从盒子到互联网电视到投影的硬件创新呢?

  高雄勇认为,OTT盒子到电视到投影是渐进式的,或者叫延续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才是真正把它革命的东西。他说在小米做盒子的时候,看到智能电视迅速起来,当时团队便认为盒子这条路基本over,所以并没有把精力放在盒子上面。为什么体感游戏、在线K歌在盒子甚至电视机上做的不好?“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个要被淘汰的东西,谁会在一个淘汰的东西上去花足够多的精力?从产业从投资从用户各方面的逻辑都是不对的。”

  那投影会不会是未来?

  高雄勇说投影一个是大,一个是移动性,让他看似是未来。但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你为什么一定要用投影去看?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那种浪漫情怀?但情怀是短暂的。他笑言,现在放露天电影,只要有蚊子咬你一下,你立马就觉得没意思,所以情怀在蚊子面前一文不值。“因为那个时候你没得选,今天是你有了太多的选择,这是前提条件。”尤其,它对电有要求——一到户外,最缺的就是电。他说投影确实可能因为情怀卖出去,但是要看MAU、DAU。投影的月活日活跟电视差不多,所以并不是电视的替代型产品。它只是在电视那个本来不大的蛋糕里面再割一小块,然后稍微抢了一点点办公市场。“我个人认为这都是过渡性的东西”

  “电视这个词以后也许就像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都叫手机,但它们不是一个物种一样。功能手机核心是通讯工具——打电话、发短信;智能手机是信息工具,第一功能是上网,第二功能是拍照。从用户角度、产品属性来讲,都不应该属于一个品类。未来姑且我们还把它叫做电视,但是它本质跟电视没有关系。”高雄勇判断。

  几个伪命题

  大屏卡拉OK,是从当年盛大盒子到后来包括小米电视在内的很多产品都能走过的路径,以居家随时随地K歌代替去唱K,省事又省钱,为什么做不起来?

  高雄勇说,因为后来发现这是个伪命题。唱歌的核心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情绪的表达,而在家里,条件不允许你唱歌,楼上楼下会骂——广场舞大妈都已经变成一种很大的噪音。包括机场商场里的个人唱吧也是同样的伪需求,因为“人到那个地方去唱歌有很多是因为无聊,但有了手机之后你不会无聊。”

  同样的伪命题还有大屏的视频通话。QQ视频很火,可视电话为什么火不起来?因为陌生人在一起很好玩。“天天跟熟人视频你不觉得不舒服吗?”怎么可能家庭里摄像头一直转,能看到家里在干嘛。为什么房子一定要有墙?有墙的核心就是让人看不见——高雄勇直言,“孩子想跟你联系,有一万种办法,不需要通过大屏。”

  另一个伪命题是老年内容。随着社会老龄化加深,以及大屏用户群体特色,大屏端面向老人的内容成为一大品类。高雄勇说,年纪越大朋友越少,导致很多人越来越孤独,而老年的孤独不是你去给他做几个电影、电视剧能缓解的,老人的孤独是缺乏人陪伴——“你让他天天看电视他会更孤独”。广场舞为什么那么火?他再度提到广场舞,说火是因为热闹,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他说广场舞只是一个现象,接下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他举了个例子,车上让座的问题,很多人说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其实这个人也许原来真的不坏,但是到了老年,孤独这种事情让他一直憋着,可能就在某一个点爆发了。我们常讲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老年人的崩溃会比成年人的崩溃更容易。

  高雄勇坦言,自己对大屏或者说企业在老龄化上能做的事持悲观态度。他说很少看到一个企业能在养老行业里面做得足够好,老年人是一个很脆弱的群体,真正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还是需要依赖政府,“靠智慧家庭或者智慧产品能去解决是个伪命题”。他说运营商更干不了这个事,因为“互联网公司都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运营商更多的还是完成业绩。这件事情需要足够好的用户体验,尤其对老年人的这种体验太难了。”“智能化跟老年化是相悖的,智慧家庭很多给老年人做的东西本质上是在违背老年人的意愿。”

  “还是想想怎么为年轻人多做点事吧”,高雄勇说,自己现在做产品经常说只为九零后、零零后做,七零后、八零后不考虑。很简单,七零后、八零后只挣钱不花钱,九零后、零零后挣钱很少花钱很多。“你想挣钱肯定盯着花钱的人,不是盯着挣钱的人。”

  最重要的是人

  高雄勇说,2008年自己初到海信曾经画过一张图——一所国外的房子,电视机放在壁炉里。在国外,家里往往有壁炉,虽然没几个人用,但没有又觉得这个房子不够豪华。国内的电视作用类似——家里如果不摆电视,你不知道家具怎么摆。“这是一种传承”,原来家庭都是习惯了大屏,你意识中家庭就是这样的。

  但今天的人越来越个体化,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离婚率越来越高——这两个数据跟产品有关系。高雄勇表示,现在所有的产品是把大包装变成小包装,如果你变成家庭装,基本上是死胡同。他举了个例子,100道光芒中一位零零后说很多大牌化妆品都出小样,但中国的化妆品很少,建议将试样装直接做成产品。说女孩子们的包包越来越小,小样化正是符合这样的需求。

  高雄勇强调,所有的产品都是为人服务的。他说,结婚越来越晚说明独处的时间越来越长,离婚的越来越多说明什么一个人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个体经济”、“独身经济”。“大屏一定还会存在,但是它的重要性,它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低。”

  做电视内容,对网络传输、美术等所有的细节都要求更高,但为什么不能得到更高的收入?——就是因为用户不那么需要。

  高雄勇表示,电视机65寸屏只能卖1999,手机五寸六寸屏卖几千上万,很多产品经理觉得好不公平。但用户的账怎么算的?很多人年轻人、中年人可能一个月看不了两次电视,一年就算20次,平均一次100块。手机平均一个用户一天使用120次,一个月就是3600次,一年下来一次几分钱。就算不算账,很多人离开手机跟丢了魂似的,体感上就已经胜过电视了。

  同时,高雄勇也强调,不管怎么变来变去——不变的是人的需求——大家还是看看电影、玩玩游戏,该娱乐娱乐、该社交社交。不管你叫OTT,叫移动互联网,叫物联网,所有的一切都是满足人的要么是娱乐需求,要么是社交需求,要么是教育需求,要么是工作需求,其实这种东西没有任何变化。

  谈及自己20年做产品经理的思考,高雄勇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任何产品最终回到人”。你满足了用户的哪一点需求?这个点是否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还是会被取代?“如果这个需求很容易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那你再怎么做都是自嗨。”

  来自高雄勇微博

  用户是移动的

  高雄勇对流媒体网表示,有个很重要的方向,越移动方便越是未来,越不能移动越不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让人移动起来,这就是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会超过固网。“用户是移动的,电视盒子和投影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动,不能动他就把用户困住了。”

  当你到任何地方网络都是覆盖的时候,就像空气,就像水,这个时候你还担心什么呢?高雄勇呼吁大家把眼光放远,一旦有新生事物,比如有移动互联网就跟着移动互联网走,一旦有了车联网、物联网就跟着车联网物联网走;有了元宇宙就跟着元宇宙走。他说所有这些变化的核心——就是把原来固定的东西变成运动的东西。

  高雄勇举了个蓝海市场的例子——车联网。他乐观预计,无人驾驶在中国五到十年一定会变得非常普及。

  现在开车你的眼睛盯着方向盘盯着前面,一旦无人驾驶你就不用管方向盘了,那你在车里会干嘛呢?你在车里能不能看看电影电视剧?你就不想在车里玩游戏?车里面难道不需要一块屏吗?“因为摆脱了这种束缚,车就从原来的代步工具变成了出行生活。”高雄勇说。

  高雄勇举了两个例子,理想已经把游戏机放到车里了,而雷石的KTV点歌系统也已经放到了特斯拉、理想车里去。他说,雷石KTV点歌系统在中国是NO.1,但他们渐渐发现年轻人不去K歌房里面唱歌了,而个人唱吧经过探索也发现是伪需求,然后雷石突然发现车里是一个唱歌的好环境,在两三年前就开始把精力放在车里面怎么唱歌。

  咱们原来看所有的电视剧,尤其美国大片,都是开着敞篷听着歌对不对?难道你就不想哼两句吗?人在运动中荷尔蒙会增加,在那个时候你就是休闲,那你为什么不唱唱歌呢?

  高雄勇呼吁,OTT的核心要往外拓展一下——体感游戏为什么一定要在电视机前玩呢?在手机里面不是玩的很好吗?在VR眼镜里面不也玩得很好吗?“大家不要被限制住了”。被问及VR眼镜自身发展的困境,他说原来看的眼晕这件事情已经解决掉了,频率刷新已经可以达到比电视更好的效果,自己经常戴VR眼镜看电视,超级爽,唯一缺点是有点沉。“但是一旦变成像你的眼镜一样会怎样?”他反问。

  如何让用户重返大屏?

  高雄勇认为,此前行业对OTT的T定义有问题。他说讲到OTT大家会讲盒子、电视、投影三大终端,但,这个T难道一定是TV吗?“我一直认为,你应该把电视这件事拿掉,变成在屏上面就好了。”

  2016年,高雄勇便在小米内部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不要痴迷于电视。“是屏幕,屏幕是无处不在的,有屏的地方就应该有视频服务。”他说原来电视冰箱空调本质的区别是电视有一块屏,所以它叫视听设备,用这种逻辑来讲,今天屏在发生什么变化,内容产品就应该往哪变化。

  “核心逻辑——如果你只盯着大屏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错的。”高雄勇反问,VR眼镜算大屏小屏?“如果你把它叫做大屏,我同意。”所以,怎么让用户回到大屏?“就是把设备做小,更加移动,更加方便”,但是“把眼界放大”。

  高雄勇谈到OTT最初的“over the top”概念,并提出“OTT的T我觉得是TOP而不是TV——跳过中间环节直接把内容送达用户。”说后来偷换了一个概念,变成了盒子,“把OTT看小了”。“有人提出有些技术为什么没有在OTT上实现?我认为是没有在电视机上实现,不是没在OTT上实现。”

  Over the top的工具正从原来固定的电视、盒子变成VR眼镜,变成汽车,高雄勇认为这是所有做OTT的人要特别关注的。而且他特别强调,大家千万别以为还早,“拐点已经到了。”“IPTV、OTT还能挣到一点点钱,这个市场还会在,一定有你吃的,饿不死。但是千万别想发财,这个绝对没有任何发财之路了。”

  同时,高雄勇再次强调,不管怎么变化,用户本身对娱乐需求有增无减,最终所有的东西都是要回到用户。原来基于电视、基于盒子去做这些好玩儿的东西,现在要想办法走到新领域里去。“这种需求一定会回到车里,回到VR眼镜——VR眼镜也叫大屏。”

  弯下腰、抬起眼

  谈到火遍全球的元宇宙,高雄勇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技术发展就是先出来一波风潮,泡沫过后,是骡子是马就跑出来了。据他预计,这个时间周期至少还有五年,但是布局今天开始要去做了。所以“这很考验企业家,现在整个经济环境不好,企业也非常艰难。”

  高雄勇说,现在做企业应该分两端。

  一端是比如说今天IPTV、OTT产业里面还有现金流,这个时候应该“榨取它的剩余价值”,“该挣你的钱挣你的钱”,但不要基于这个东西再去做投入做创新,还希望它有未来的明天,或者更长的长尾。高雄勇强调,“要弯下腰,什么东西挣钱干什么”“说白了能收割的时候去收割,让公司活下去”。

  另一端,“基于VR眼镜,基于车联网,叫不叫元宇宙不重要,做一些事情”。如果原来有那些技术,作为一个储备也许先别动。CPU不够成熟带宽也不够成熟,所有东西都不够成熟的时候,不用下赌注去做。但是“应该跟着,因为这一定是个方向”。一旦出现商业拐点你就开始往前走。高雄勇说特别怕OTT人骨子里会抵触,因为自己是做大屏的,一说到VR之类就天生逆反觉得做起不来。因为“一旦它起来,往往这个耳光打的很响”。

  高雄勇做了个类比,说有传统菜馆企业家对预制菜不屑一顾。但假设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你累了也到了午饭点,旁边有一排土菜馆,还有肯德基麦当劳,你会选哪个?流媒体网记者下意识选了快餐。高雄勇解释,选快餐不仅仅是快,也因为你的味道、价格等预期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去土菜馆也许运气好吃到美味,运气不好则可能会被人宰一刀——不确定性特别大。“当你一个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处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你需要更多的确定性。”他说一旦中餐预制菜流行,去一个旅游景点有几个连锁店,你想吃的时候不会有任何戒备心理。这是“中餐馆或者说中国饮食走向标准化的逻辑。”所以,传统菜馆要做的不是抵触,而是跟随。

  回到OTT,高雄勇强调,任何产品都是服务,OTT是娱乐服务——而视听设备核心是解决用户的娱乐服务。他说电视大屏的沉浸式玩法一定会有,但自己更看好VR眼镜这样的。而不管是太沉还是戴上会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不成熟都将得到解决,他说,“相信科技进步”。

  高雄勇说,相比元宇宙,自己更喜欢虚拟现实这个词。他认为,虚拟现实的本质不是逃离现实,是现实和虚拟之间没有界限,是你一半在外面一半在里面,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虚拟世界驱动现实世界”。而且他说其实当下对很多玩游戏的孩子们已经是这样了。他也承认这中间一定会牵扯到人伦牵扯到各种各样的法制法规,但趋势不可阻挡,要考虑的是“法律怎么去适应它、规范它”,而不是“把它摁住,灭掉”。

  高雄勇摄影作品

  家不会消失

  头脑风暴的最后,高雄勇谈到大屏的根据地——家庭。他首先强调不要说电视为中心——物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但基于家庭这件事情,它“毕竟存在”,而且“还正在一个发展期”。他说,再怎么着用户不会离开家——用户需要一个窝,一个人住也好,两个人住也好,一定家里会有个窝。而有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家庭装修,希望能有智慧家庭的已经超过70%。

  高雄勇说智慧家庭是一块大蛋糕,小米的“铁人三项”是“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高雄勇说物联网智慧家庭也是这三项。

  硬件很简单,就是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饭锅这些东西包括智能门锁、镜子甚至大衣柜。

  软件的核心“叫做网络协议,不叫操作系统”。高雄勇不建议OTT企业做互联网络协议,他说最终这种连接关系可能类似小米华为会占到优势,但其实更是运营商唯一的机会。“现在的运营商我觉得有点走偏了,把垄断的权利放弃掉,要做公开市场。”他说运营商做智慧家庭,如果做设备对手是一大堆开放性企业,而运营商手里放着一个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是——智能家庭网络协议。“一旦他把这件事情做好,把家庭组网变成一个标准化的协议,基本上智慧家庭战役就结束了。”为什么结束了?设备再牛也得入网。“我曾经和你说钱能把所有设备连起来,我现在纠正一下,应该是钱和权。”

  关于服务,家庭这些设备连起来就会产生流量。高雄勇说智能电视最赚钱的其实不是电视机,是里面的内容。他说盈利模式两种:一种是广告——用户把电视机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都不用像分众一样一家一家去谈。第二个商业模式是电子商务——一旦有交易就可以产生利润分配。“家庭里面的各种设备连起来以后会产生流量——只要你的日活月活很高就会产生广告、产生电子商务。”

  例如大衣柜的镜子是联网的,知道今天天气怎样,知道今天你的日程,你打开衣柜立马告诉你,今天多少度,你应该穿哪件衣服。如果没有适合的衣服,立马给你推荐,你喜欢的牌子出了新款,这一款衣服你穿上是什么样也直接展示出效果。冰箱也是联网的,你打开冰箱缺什么东西,冰箱立马就告诉你,刚好哪一家有特价。流媒体网记者被这样的场景吸引,确实如高雄勇所说,“这样的电子商务没人能拒绝”。

  高雄勇表示,核心不是屏,是信息。“要能把周围的信息打通”,该是冰箱的推到冰箱,该是大衣柜的推给大衣柜,该是洗衣机的推给洗衣机,该是电视的推给电视。同时他认为智慧家庭的核心一定不是手机。“手机是一个极其愚蠢的东西,回到家里面打个电话还到处找手机,你随便用灯泡用开关就可以打电话,只要能连上网对不对?”

  “这个市场是不可想象,我一直认为智慧家庭会产生一个基于智慧家庭的字节跳动,基于智慧家庭的美团淘宝。”“他对老百姓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高雄勇感慨,“小米、华为是最有机会的,但是很可惜,他们都觉得汽车的确定性更高。所以在这件事情没有玩好之前就去了汽车,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

  回到OTT的定义,高雄勇认为如果OTT的T指向一个house或者是一个公寓一个房间,可能就会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很多新的服务。“我会对这块充满希望”。“千万千万别停留在夕阳里面还在自我安慰”。

  一位老兵的创业建议

  作为一个职业履历涵盖海信、盛大、中星微、小米等各大企业的职场老兵,《我在小米做爆品》《互联网鲇鱼法则》两本畅销书作者,互联网连续创业者高雄勇2022年也很忙,又在写一本新书,组织小熊读书会(他自己今年已经读完50本好书,从三到五本书中才能找出一本好书),做爆品培训、资讯,还担任湖南卫视的创业类节目100道光芒担任光芒助力官。他对创业有何建议?

  高雄勇说,智慧家庭一定是个创业机会,车联网一定是个创业机会,元宇宙一定是个创业机会。“中小企业搞创新,大企业搞兼并。现在OTT的大部分企业除了运营商之外都是中小企业,你去做创新等着人家收购你这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

  此外,人性方面是高雄勇近期比较关注的一个创业机会。他认为这次疫情之后,会给所有人回归人的本身带来很多的思考——到底什么叫幸福?到底人一辈子应该怎么过?到底人和人之间怎么样相处?

  高雄勇认为,心灵修养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然你脑子里不要想着挣钱”“人一辈子真的除了钱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叫做健康叫做生命,叫做活得有意义”。而且他说九五后、零零后们更需要,因为他们太困惑了——疫情、失业,不安全感太多了,还没活明白就被动躺平了。“所以肯定需要更多的树洞”。

  户外野营为什么突然火爆?高雄勇认为这只是一个表象,表现的背后是大家开始逃离生活。但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现实。有时我们没地方逃离,家庭是不行的,公司是不行的,朋友之间是不行的。“树洞”的核心就是让你找一个特别安全的地方,把你的情绪释放出来,然后你再回来,该干嘛干嘛。

  高雄勇说,自己现在想法特简单——能干点啥就干点啥。原来盯的是看得见的产品、具象的产品,但可能精神类的产品用户更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如果创业者没有太多的资金,往这方面走我觉得可能会有机会”。

  文章的最后,流媒体网记者认为高雄勇读书的态度非常值得分享给我们的读者们,发出来与诸君共勉。以下内容为第一人称口述:

  我看书很杂,我觉得原来可能看书更多是功利性的,有需要才看,所以看了大量的工具类的书。但是现在我看人文的哲学的,甚至已经不挑哪个方面了。周边有一帮读书的人,他们觉得哪本书值得看我就会去看,所以看的很杂。

  这一年对我来讲可能最近十年以来看书最多的。有些是快看,有些是认真看。有些我会做笔记,有些可能会看五六遍。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能翻一本书,一本书能有一个观点两个观点让你吸收,就已经值了,不要指望一本书都是精华。

  可能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工作了几十年,不停的往外输出,这个时候是要安静下来吸纳。年轻人不一定要跟我一样去读那么多书,但是我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手机上面的东西基本上都属于信息,只有书本才属于知识。现在很多人会缺乏深度思考,包括我当年也是这样。但是我觉得某些时候空下来深度思考,再重新起步会跑得更坚定更扎实。如果有机会,不管是年轻人也好,不年轻的人也好,还是多读书吧。因为我写书,我知道写一本书有多难。写书是不赚钱的,当然有那种畅销书,但像我们这些人,写书的核心目的是真的想把自己那点积累的东西输出。要足够站的住脚,你要反复论证,这样的东西出来,对我自己是一个提高,对读者来讲其实是一种很幸福的东西——毕竟我们花了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才积累那么一丁点的经验出来。

  高雄勇

  《新一代爆品工程》创立者、爆品产品实操者

  原小米电视副总裁、原小米集团参谋部高级参谋

  曾任海信、盛大、中星微等公司高管

  著有《我在小米做爆品》《互联网鲇鱼法则》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