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助推,人工智能进入快车道?
简图| 流媒体网| 2024-03-06
【流媒体网】摘要:2024年,人工智能+可期。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最全!50个动态场景看2024<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版块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再加上两会代表的热议,2024年,人工智能开局大好。

  两会各行各业代表聚焦人工智能

  截至3月5日17点,流媒体网综合各方报道,整理了16位两会代表关于人工智能的建言,发现不管上层架构还是落地应用层面,还包括法律、伦理、教育等等方面,代表们都从自己的行业视角出发积极建言献策。

  1)法律/伦理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在回应世界大国之间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竞争话题时表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立法,特别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关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表示,算法技术全面步入应用阶段,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算法歧视、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算法霸权等伦理和法律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

  2)大模型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系统性加快推动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正视差距,聚焦自主可控的底座大模型“主战场”,从国家层面聚焦资源,加快追赶,同时系统性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生态和应用,打造综合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聚焦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发展,建议政府鼓励并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认为AI领域中国与美国存在差距,但中国追赶的速度很快,在跟各种企业场景结合上有可能弯道超车。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自主研发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鼓励国产智算软硬协同,支持大模型创新与应用,鼓励链主企业推动生态链上下游应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

  3)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今年他关注人工智能领域,期待通过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推动高技术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4)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说,鼓励各个行业的龙头公司和网络安全公司合作,把AI安全技术融入到数字化场景当中,进行有效安全防护,借助AI的能力,加速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安全防护体系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围绕人工智能建言献策,建议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可信治理,以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发展可信的、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助推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而关注度最高的应该是基于人工智能各种应用场景的落地,也就是人工智能+。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人工智能+”的想象空间

  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落实到生产层面,如何赋能各行各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在积极思考与实践。

  首先政策导向明确:

  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版块再次强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其次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部署,单以流媒体网目前关注到的两会代表便涉及工业、化工、通信、文学、机器人等等诸多领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建议,一是统筹推进计算、感知、认知、运动智能协同发展,夯实“AI+”发展根基;二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惠及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打造“AI+”产业高地;三是探索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厚植“AI+”创新沃土;四是深化构建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筑牢“AI+”安全屏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建议,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要树立目标导向观念,人工智能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升级需求密切结合,给工厂、产业、行业装上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大脑”。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浙江省委会主委陈小平建议,要抢抓人工智能战略高地和发展主动权,赋能各领域产业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广的领域,要落实到生产方面,人形机器人要去大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认为,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鼓励搭建多层次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在全国范围实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示范应用推进计划;大力推进大模型应用生态建设;注重面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表示,当前,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学出海翻译带来创新增量,建议推进人工智能翻译的产学研合作,加速拓展多语种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表示: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快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深度融合,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回归到流媒体网关注更多广电电信领域:

  电信领域,近期的巴塞罗那MWC24上人工智能也是焦点之一,会上成立的AI-RAN联盟旨在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AI)与无线通信的融合,并引领技术创新。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要主动把握“AI+”时代潮流,推动“5G+”向“AI+”延伸拓展,以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融合创新,开辟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要加速网络智能化,用AI重构数字平台,“没有AI的云没有未来”;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希望与产业各界一道共同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与算力网络、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广电领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等纷纷举行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仪式。

  2024年,人工智能+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5月23~24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长江论道暨第27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于武汉举行,大会也将重点聚焦广电新视听与AI新技术的创新合作,并特设“AI+新视听创新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的AI大模型企业与视听行业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案例分享,推动视听行业的智变进程,带动行业创新与深度跨界合作。诚邀您参与!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今日聚焦更多

中国广电张文晨:赋能新质视听 共筑智媒融合新生态
融合共擎 大屏向新——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论坛在蓉召开
AI驱动全球视听产业革新 国际智能传播论坛解码中国视听机遇
中国广电张文晨:赋能新质视听 共筑智媒融合新生态
融合共擎 大屏向新——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论坛在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