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欧洲杯等重要体育赛事的筹备,本应让2020年成为无可争议的「体育大年」。同时在文化影视领域,对于「体育大年」的乐观预测也拉高了整个行业热度。不出意外,2020年本该有多档体育题材节目上线。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猝不及防地打乱了各个行业的阵脚。奥运会延期,各大赛事停办,国内多个体育头部平台陷入了自救的境地。但值得庆幸的是,各大头部体育平台正顺应疫情带来的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效应,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加速自身的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内头部体育平台,腾讯体育于7月22日推出了全新节目《不止冠军》,并在腾讯体育、腾讯视频双平台播出。
在《不止冠军》的邀请嘉宾名单里,观众对于「赵蕊蕊、惠若琪、丁霞、杨昊、龚翔宇、袁心玥、张常宁、朱婷、冯坤、郎平」等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中国女排以及女排精神,也早已成为中国体育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不走寻常路的《不止冠军》,没有选择以常见的宏大叙事,复制女排运动员们高大光彩的形象,而是发掘她们冠军背后的人生B面,从而对女排精神进行了更加创新的实景化演绎和多维度解读。
让体育「走心」,使得《不止冠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创新路径。
B面人生
「排球与写作一动一静,完全是不一样的两个世界,文字有一种深层次的探索」。
在《不止冠军》的第一期内容中,我们便立刻感受到由反差带来的震撼效果:谁能想到身高197的前国手赵蕊蕊,如今是一位声名鹊起的科幻作家。形象转变之大,立马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好奇心。
从2010年发表创作了人生中第一部小说《末世唤醒》至今,赵蕊蕊已经完成了5部作品。其中,奇幻小说《彩羽侠》更是在2013年获得了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银奖。
在排球生涯结束后,从小便「爱做梦」的赵蕊蕊开始在写作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新方向和价值坐标。这个巨大的转型,又恰恰不为大众所知晓。而《不止冠军》对这些女排国手们生活细节的挖掘,让观众意识到:退役,或许只是运动生涯的结束,但却是她们人生的重启。
常见名人冠军访谈类节目往往自然而然地隐含了英雄视角。在这些节目里,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并不代表个体自身,而是成为了宏大叙事下的一个符号标签。体育届的冠军,成为了现代社会里新的英雄象征。在英雄叙事的框架之下,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反而呈现一副隐匿的状态。
《不止冠军》与众不同的是,我们看到了象征女排精神的运动员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如果说英雄式的赞歌与符号是她们人生外在的A面,那么她们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真正生活化的状态则是她们人生的B面。
我们看到了女排运动员们个性化的兴趣爱好。
除了写作,赵蕊蕊在绘画方面也极有天赋,《彩羽侠》里面的动漫插画全由她本人创作。在节目中,当艺术家马勇浏览了赵蕊蕊的画作后,也惊讶于她的画作中蕴含着饱满张扬的生命力。
正如赵蕊蕊自己所言,「画画是通过画笔表达的一种生命力,我会在绘画的世界中得到一种治疗」。
我们也能看到女排运动员们的挣扎与选择。
在第一期节目里,有一个对话令人印象深刻且动容。在赵蕊蕊与同为科幻作家的郝景芳和墨熊对谈时,墨熊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能力虚构一个非常快乐的梦境,可以永久性地躲在里面不出来。反之,如果在外面你知道真相,但是要不停地挣扎,你会怎么选择?」
赵蕊蕊坦率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运动员和作为个体的她无比坚毅又勇敢的一面:
「我会选择知晓真相,虽然会陷入到现实的挣扎中。就像《黑客帝国》里,两颗胶囊放在你面前,我当时看的时候就知道我会选择知道真相。即使这个真相是残酷的、悲伤的,但是我觉得我有这种权利去追求,因为追求到的也许可以改变它」。
观众不禁发现,独立、自信、勇敢、坚韧、拼搏是这些女排运动员们人生B面的关键词,而这些词汇,不恰恰是女排精神在个体身上如血液流淌般的恒久传承吗?
在《不止冠军》之中我们看到,人性化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削弱中国女排在观众心目中固有的「伟光正」形象,而是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以回闪的方式,与她们人生的B面形成互文式的呼应,从而使得「高高在上」的冠军们变成了一个个「鲜活且立体的人」。
不论是处于困境还是追逐新战场,她们做出的选择都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共情,同样让人备受鼓舞的是她们在波折中呈现出的勇气与力量。无论面临怎样的选择,女排精神早已流淌在她们的血液深处,支撑着她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创造新的价值。
个体的内涵变得多维与丰富的同时,女排精神的内涵也在生活化、个人化的视角中得到了极大的延展。对女排精神进行实景化演绎,恰是《不止冠军》在内容创新领域留下的宝藏经验。
跨界的想象
2018年,《超新星全运会》的巨大成功,验证了腾讯内部生态实现跨界融合的可行性与可观的前景。只不过这一次,《不止冠军》是从「体育+人文」入手,打通体育与文化之间的任督二脉。
那么,这种跨界未来能够为行业带来怎样的想象力空间呢?
1号认为,首先,这种跨界能够表达人文价值的穿透力,丰富体育精神的内涵。
虽然《不止冠军》总体上是以「真人秀+轻量级访谈」为主要架构,但在具体到每一位运动员时,节目组以创新性的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去引导不善表达的运动员们敞开心扉,展现出她们的内心世界与真情实感,从而打破运动员固有的刻板印象。
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赵蕊蕊分别与郝景芳、墨熊两位知名科幻作家对谈,去艺术家马勇家里做客。据了解,在后续节目中,丁霞则是回到了自己曾经学习和锻炼的「故地」,与闺蜜的吐槽互损,从而能够以更加轻松自然的状态讲述自己的人生另一面。
对依然奋斗在中国排球事业上的郎平,节目组则通过打造一组时空长廊的形式,让郎平自己带领观众一道回溯自己排球生涯的大事件。
个人生活与排球运动员生涯之间的体验碰撞,让国手们在《不止冠军》中呈现出独特的人生感悟。退役后的杨昊,享受到了「我们做运动员时所体会不到的生活」;惠若琪则将自己的好奇心化为一步步探索的足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通过《不止冠军》,我们发现每位运动员的精彩人生依旧「在路上」。
从制作层面来说,纪实访谈的形式有效实现了「以小博大」的意图:一方面能够在不影响部分运动员训练的情况下完成拍摄;另一方面,它也解决了需要通过长时间跟拍才能产出的商业平衡问题。
可以说,《不止冠军》以相对克制的投入,产出了冠军们在赛场之外的个人化内容,让观众看到她们「不止冠军」、鲜为人知的一面;呈现了女排精神下每个个体的价值投射,为纪实创作的内容生产提供了新的创新路径。
同时,这种跨界能够扩大商业价值的想象力,实现互惠共赢。
疫情的到来,赛事的大面积停摆,让手握头部赛事资源的腾讯体育开始转变思路。从《不止冠军》的诞生我们看出,腾讯体育正在深入体育IP的价值挖掘,从原本的赛事维度转变为「人」的维度,回到了运动员群体本身。
从赛事向「人」的回归背后,是腾讯体育试图在运动员、平台与品牌之间,构建了一个相互赋能、互惠共赢的价值生态链。
在这张价值生态链里,平台与运动员之间实现了价值共创。
早在2017年,腾讯体育便获得了中国女排的独家商务运营权。这是第一次由第三方公司独家承担中国女排的商务运营、形象包装和排球运动推广。
而此次《不止冠军》的推出,无疑是腾讯体育推动中国女排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与运动员个体偶像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一步。同时,对腾讯体育来说,这也是其面对疫情以来拥抱变化,强化自身经纪业务板块的全新举措。
在这张价值生态链里,运动员与品牌之间实现了形象共建。
《不止冠军》的节目冠名商慕思,也同时于2019年成为了中国女排的官方赞助冠名。此次慕思跨界冠名《不止冠军》,极大地强化了品牌与中国女排IP之间的连接效应。对品牌自身形象以及中国女排品牌形象的塑造,无疑大有裨益。
在这张价值生态链里,平台与品牌之间实现了权益共享。
腾讯体育对于中国女排IP的商业化运营,并不是以简单粗暴的商业变现对女排IP进行短期的权益消耗,而是以更加长远的布局思考为中国女排带来更好的价值增殖与延续,这恰好与品牌进行商业投放的诉求形成了高度契合。平台与品牌之间的权益共享,又反过来促进了《不止冠军》IP延续其生命周期,释放其价值势能。
据悉,中国女排是《不止冠军》系列IP的第一步。未来,按照制作团队的规划,他们将用这种可复制的形式,对更多的冠军团队、运动员群体进行群像式的纪录,用更加人文的视角挖掘生活化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弘扬体育竞技精神。
结语
行文最后,1号认为,《不止冠军》在内容与商业层面的创新,尤其需要引起那些希望在体育内容领域耕耘的创作者与运营者们的关注。
一方面,在内容层面,《不止冠军》有着极好的融合性。《不止冠军》为传统的体育节目融入了人文视域下的个体化叙事视角,成为其能够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模式层面,《不止冠军》又有着极好的复制性。围绕《不止冠军》IP不仅可以搭建一个运动员、平台与品牌之间的价值共赢生态链,还能够让《不止冠军》本身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生产的IP架构。
这或许是《不止冠军》这档打破体育与文化次元壁之作,带给行业的最大启示。
责任编辑:侯亚丽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磅】全国广电业务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 2025-04-03
- [常话短说] 【解密】全国广电工程公司 2025-03-26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700M,迎高光时刻! 2025-03-25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上市公司财报分析! 2025-03-21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5G有个重要推动!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