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对「吒儿」下手了
Vicky| 传媒1号| 2025-03-26
【流媒体网】摘要:要想保护我们的IP,有时还真得「既要又要」。

  《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路狂飙,冲上了全球票房榜首。好消息:被全世界看到了,坏消息:被美国人看上了。

  美国Stars Collective公司近期宣布,将改编《西游记》三部曲,负责人Peter Luo声称他们的目标是「革新东方叙事」、「用中国神话故事连接不同文化和世代」,并且「打造一场结合经典与先进技术,让全球观众前所未见的电影体验」。

  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项目已经进入剧本开发阶段,恐怕只有官网挂名的黄晓明和韩三平二位导师制片人提前知晓实情,大多数中国观众都是等新闻出来后才恍然大悟:《西游记》要被好莱坞重塑了。

  但是他们真的懂我们的神话内核吗?会不会为了迎合西方市场的「政治正确」过度魔改?这次的《西游记》改编,是否会重蹈《三体》的覆辙?

  我们似乎无法阻止这场好莱坞的「西游大冒险」,但可以思考:为什么好莱坞总能用中国文化赚全球观众的钱?我们为什么守不住自己的IP?

  好莱坞的「中国叙事」

  其实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借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1998年,迪士尼推出动画版《花木兰》;2008年,梦工厂打造了全球爆款《功夫熊猫》——光是「中国女性困境」和「中国功夫」这两个标签,就早已被他们精准提炼,转化成真金白银的票房了。

  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不但在海外大获成功,国内的口碑也非常优秀,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许多国产动画。

  作为迪士尼佛州动画工作室的首部长篇动画,《花木兰》的制作团队在前期调研时下足了功夫。1994年,他们派艺术家前往中国,实地取景,考察传统画风,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狮子王》动画总监)与巴里·库克(《阿拉丁》视觉特效总监)将水墨风与迪士尼画风融合,使场景展现出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然而,《花木兰》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这些中国元素,而在于其核心叙事——女性成长与自我认同。木兰在家国责任与性别偏见之间挣扎,最终打破桎梏,成为战场上的巾帼英雄,这不仅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木兰辞》,更是符合全球叙事逻辑的「女性突破传统束缚」的成长历程。

  同样,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也是一部「中西合璧」的产物。影片的灵感来源于深受李小龙、成龙、周星驰电影影响的梦工厂动画主管迈克尔·拉珊丝,他与制作团队将中国武术与美国叙事结合,塑造出一部既具有东方韵味,又符合西方观众观影习惯的动画作品。影片中的「玉皇宫」与「和平谷」,完美融合了中国宫殿建筑与山水美学,角色名字如「乌龟大师」(Oogway)、「师父」(Shifu)也采用了汉字拉丁化的方案。

  但,主角阿宝从毫无天赋的胖熊猫,成长为功夫大师,最终战胜邪恶势力的故事叙事,其本质核心并非中国功夫,而是典型的好莱坞「个人奋斗成功学」,与《洛奇》《蜘蛛侠》的成长路径如出一辙,只不过故事外壳套上了中国元素。

  这正是好莱坞擅长的地方:拿走各国文化的「形」,保留全球观众都能接受的「魂」。

  他们并不是单纯地复刻某个国家的文化,而是精准提炼各国民间传说、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中的标志性元素,包装故事外壳,核心叙事依旧围绕着成长、冒险、勇气、家庭、自由等普世价值。且这些电影的主角,无论出身何地,都具有符合全球观众期待的性格设定——坚韧不拔、挑战权威、相信自我,所以即便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接收不同文化,但最终都符合「全球叙事逻辑」

  不仅仅是中国元素,《寻梦环游记》取材墨西哥亡灵节,但核心讲的是家庭羁绊;《海洋奇缘》取材波利尼西亚神话,但核心仍是个人成长和冒险。迪士尼和梦工厂的创作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化提取公式」,并善于将其包装成能够风靡全球的商业大片,这不仅是他们文化输出的强项,也是作品能卖座的重要原因。

  当然,当不小心引发本土观众对文化挪用的争议时,他们也没有好好回应过。

  《西游记》能拿出什么?

  那么按照好莱坞一贯的操作,我们猜猜看《西游记》会被改成什么样?

  Stars Collective也没有藏着掖着,宣布改编的同时,也给出了故事的大致方向:《八戒》将重新探讨「天蓬元帅」的头衔,打破过去「好色懒惰」的刻板印象,更强调「忠诚」与「牺牲」的主题;《美猴王》以「真假美猴王」为核心叙事,让六耳猕猴成为孙悟空的镜像,展现他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到领悟宿命的斗战胜佛的成长过程;将《哪吒》的重点放在「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悲剧叙事,并结合禅宗哲学,探索哪吒三头六臂的视觉美学与精神世界。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甚至比起我们的部分改编更忠于神话原著。再加上本次是动画电影,人物被「政治正确」所「魔改」的机率没那么高,且制片方已表明将结合AI动作捕捉技术,所以在呈现技术上似乎也颇有野心。

  但为何即便如此,国内观众的心里仍然像悬着一块石头?

  《三体》也许能给出参照答案。

  2023年,腾讯版《三体》播出,以高度还原原著的写实风格收获许多「原著党」的好评;2024年,网飞版《三体》上线,但国内观众普遍认为其「魔改严重」,为了迎合西方市场进行了「政治正确」的人物、场景、内容调整,讨论甚至掀起一阵风波。

  有趣的是,网飞版《三体》在海外却收获了不错的评价。不仅被提名艾美奖,还让刘慈欣的原著在亚马逊图书畅销榜上冲到了小说类榜单第一,全品类第十二,直接推动了中国科幻的出海。

  其实根本原因并非「魔改」,或者谁拍得更好的问题。

  多数国内观众熟悉《三体》原著,评价标准是「还原度」,所以对网飞版的大刀阔斧较为排斥;而海外观众大多没读过《三体》,因此他们判断一部剧集的好坏,更多取决于「它作为科幻剧是否精彩」。

  所以其实美国版的《西游记》会怎么改,最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它要拍给谁看?

  如果这部作品定位为全球化商业动画,核心可能不会是「中国神话」,甚至可能不会追求「忠于原著」,而是更倾向于打造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英雄们的成长」类故事。这对于熟悉神话《西游记》的观众来说,也许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真正的问题:中国IP的版权困境

  然而和「怎么改」比起来,1号更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

  怎么我们的千年IP,能轻易落入别人的素材库?

  动画巨头迪士尼的做法兴许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迪士尼在全球建立了庞大的版权维权体系,哪怕是一只「米老鼠」,都会想尽办法通过法律手段延长版权保护期长达一百年,甚至连小学生随便画只米老鼠,都有可能收到律师函。果然,迪士尼提供的「造梦」只存在于为其消费后的电影院和主题乐园里,一旦你私自使用,碰的可能不是米老鼠的手,而是百万官司。

  那么反观中国的经典IP为何这么容易被拿去改编?

  其根本原因也许在于我们缺乏完善的IP保护机制。根据中国的《著作权法》,作品的财产权保护期通常为作者去世后50年。以此计算,吴承恩(1582年去世)和许仲琳(约1620年去世)的作品,早已进入公有领域,这意味着《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在法律意义上已经不属于任何个人或机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改编。

  同理,电影作品的版权保护期一般是截至到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这意味着由上海美术制片厂于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版权已进入公有领域,而1979年上映的《哪吒闹海》的版权也即将在2029年进入公有领域。

  而版权的松散,就意味着改编权容易落入外资。

  事实上,美国人并不是第一个对《西游记》下手的国家。此前日本、韩国等国都曾拍过有关《西游记》的真人影视剧和动画。日本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拍了动画《西游记之三件宝贝》,且经典日本漫画《龙珠》的灵感也源自《西游记》;韩国于2017年上映的《花游记》,则是将齐天大圣的背景搬到了现代都市奇幻题材中;2018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作的《新猴王传奇》剧集,也曾在两国电视台播出。

  尽管这些剧集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经典IP被改编或许并不是件坏事,反而可能是文化影响力扩展的契机。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被谁改编」、「怎么改编」,而是我们对自身文化资产的保护机制依然薄弱。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神话IP并没有系统化的法律保护,导致这些作品在版权层面上处于「无主状态」。要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漏洞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采取更积极的策略。与其停留在对「文化被挖走」的愤怒,不如聚焦于如何提升原创内容的竞争力——可以打造更多基于西游文化的创新故事,也可以积极孕育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全新IP。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IP保护机制,确保未来中国原创作品在「出海」时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法律支撑,避免让我们的文化资产在国际市场上陷入「失守」的困境,最终沦落成外网随处可见的免费素材。

  1号结语

  经典IP改编,向来是文化传播与商业利益的相互拉扯。

  美国改编《西游记》可能是让全球观众重新开始认识中国神话的契机,也可能是一场偏离原旨的文化误读。

  但与其愤怒好莱坞「拿走」了我们的经典,是否更应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文化,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

  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抵制别人的诠释,而是创作出更多像《西游记》一样经久不衰、让世界无法忽视的作品。

  在「保护文化」这件事上,我们似乎要有「既要又要」的精神:既要捍卫过去,也要塑造未来。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