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短剧新蓝海|英伦耽美短剧的爆火密码是什么?
Vicky| 传媒1号| 2025-02-20
【流媒体网】摘要:中国短剧团队的全球化野心,如何通过耽美剧实现文化输出与话语权掌控?

  「耽美」作为一种特定类型剧集,早已在全球形成了一股文化浪潮。随着其热度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内容平台开始制作这一类型剧。然而,市场的不断变化、技术的不断更迭,都让观众的口味需求日新月异,「耽美」的创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部在英国拍摄的耽美剧《Desired By My Unknown Husband》一经上线便斩获了不俗的热度,在 DramaBox 平台一举拿下了站内搜索 Top1 和充值 Top2 的好成绩。

  为什么来自中国的短剧团队立足英国影视环境,依托「耽美」题材做出全球爆款?巨大的文化差异下,做出爆款背后的流量密码又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话了「无限星光」公司的创始人 ELio 和海外耽美短剧编剧、监制宋华婷,深入探讨了耽美剧的成功之道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式耽美短剧搬到英国后

  结果是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期的工作都是一帆风顺的。

  快节奏、高冲突、抓马剧情、依赖流量与爽点……短剧作为近几年在国内崛起的新兴产物,满足了部分观众对「短小精悍」内容的需求。它们多以简单的「情感狙击」为主,通过情节的快速推进、角色间的极致对立和紧凑的剧情转折为主要卖点,吸引想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情感满足的观众。短剧的主人公往往在几集内就会经历多次巨大的情感波动,每集结尾都设置小钩子,五集左右设置大钩子或反转,第十集左右卡在付费点,这样的模式让剧集具有极高的观众粘性和较低的付费门槛,让用户无需长时间投入也能迅速引发讨论,达到传播目的。

  然而,这种「快消模式」对于习惯了长视频内容的英国观众来说,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相比于短剧的内容,长剧可以聚焦于人物成长,体现更多的故事深度;而对于传播形式而言,海外特别是英国观众对于「耽美」剧的关注更多来源于「社群化」的传播及专业平台的高口碑,所以对这种快节奏且以病毒式传播为运营手段的短剧来说,如何让它在英国成功落地,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更何况,在英国制作的短剧,剧本部分只能由中国人完成,因为只有中国的编剧懂「规则」。

  宋华婷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决定在英国制作耽美剧集的原因:「其实项目初期的制作地点是在美国洛杉矶,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美国团队虽然表面政治正确,但实则内心保守,演员的选择性非常低,遭遇了许多困难与矛盾,所以在项目延误了一个月后,我向所在平台的领导主动申请了项目主控权,并带领团队转战伦敦,而后所有的事情都变得通畅起来,我遇到了更好的团队、更懂故事的导演和更优质的演员。英国拥有世界公认的耽美剧创作环境,现在有更多的平台和制作方将伦敦选为制作耽美剧的地点」。

  但实际的拍摄情况远比口述流程更为繁琐,随着项目逐步落地,偏差也随之出现。

  宋华婷表示:「对比国内观众对于耽美剧的喜好来说,欧美的观众更喜欢简单直接、性张力强的剧情,且对于角色的外貌偏好上也更倾向于带有强雄性荷尔蒙的演员,而国内市场的耽美剧则更注重主角间情感的细腻呈现,且内容的风格更多样化。但国内和海外观众都喜欢看令人惊讶又充满惊喜的抓马剧情」。

  这些差异,都是制作内容时不容忽视的挑战,更何况,一些观众看不见的困难还在后面。

  文字稿完成后,便进入到具体的拍摄环节,宋华婷提到:「从剧本到影视化,与导演理念的一致性,演员,场景,造型,节奏,提取关键点和节奏,演员之间的 CP 感等等,都是项目落地时的重点,但很多海外团队的成员并不理解,需要我们去教,过程中就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Elio 也表示:「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不了解,也对短剧的创作形式不了解,所以当很多外国工作人员拿到剧本后,会自然以为短剧代表的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我们平时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这样的,这在某些程度上对我们造成了文化误读」。

  为了修复这些偏差,出海短剧平台和 Elio 团队也做了很多努力:「在尊重原著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修改,原剧本翻译后,会专门找海外的双语编剧润色,落实到拍摄的时候,会和英国导演沟通,导演会深度剖析解读剧本,发挥创意,保持内核不变的情况下,让表达方式和呈现上更本土化,尽量贴合英国人的习惯和需求,以提高观众受众」。

  从剧本的创作开始到剧集的播出,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流程。就这样,一个爆款「耽美」剧就诞生了。虽然已经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和不错的反响,但作为出海的一线工作者,科班出身的 Elio 对于短剧的抱负却远不止于获取「泼天的流量」。

  由于在实践过程中看到了被「文化误读」的现象,那么如何避免被误读,更好地平衡文化差异化、流量与创作,让未来的出海剧更好地融入真正的中国文化,成为了 Elio 下一步最想走的路。

  「耽美」剧的未来怎么走?

  那么让一部耽美剧「爆火」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

  或许宋华婷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短剧是最尊重观众的作品,爆款耽美的关键点就是极大的尊重这个类型的受众,不要试图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而是去创作高标准、符合他们预期,甚至远超预期的作品,只要用心做,世界的观众就会回馈你热情」。

  了解观众喜好,创作高标准的作品无疑是问题的最佳答案之一,如果我们在这基础上,再结合一些同类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或许会得到更深入的答案。

  2022 年 4 月,网飞将英国作家艾莉丝 · 欧斯曼的耽美漫画小说《心跳漏一拍》改编为同名剧集上线,该剧上线仅两天就迅速登上网飞热门英语剧集前十名,甚至在对于少数群体持保守态度的伊斯兰国家也引起了讨论与关注。这一现象不但证明了「耽美」剧正逐步打破传统观念的局限,也展示了全球观众对其类别的内容需求。目前已播出的三季分别在豆瓣获得 8.9、9.0 和 8.6 的高分,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与好评。独特的治愈轻喜剧校园风故事,对情感和成长的细腻刻画,让它在众多耽美剧中脱颖而出。

  根据外国网友的评论,《心跳漏一拍》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没有利用耽美的标签故意制造猎奇剧情,而是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少数群体所面临的环境困境和成长历程上」。

  剧集逐步展开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呈现了他们在面对自我认同和情感困境时的反应,并传递了「身份认同感」的社会议题,打破了「性别」的界限,让观众感受到了爱与成长,从而使受众不局限于与只对「耽美」类别感兴趣的观众,最终打破常规,成为了一部跨越性别、文化与地域的普世情感作品。

  那么,借鉴《心跳漏一拍》的成功经验,未来的「耽美」短剧能否在耽美题材里实现价值超越?答案尚且未知,但机会却相当可观。

  尽管耽美剧的发展在欧洲并未受到太多限制,但亚洲地区对于耽美的热忱其实远高于欧美市场。

  根据 Elio 的描述:「耽美其实在欧美并不算是一个主流赛道,更像是各个平台做的一个内容增量,因为固有的霸总、狼人题材已经内容固化了,而当我们在耽美的赛道做出成绩后,也就带动了其他平台的发展」。

  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作品数量的提升和品质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和创作者加入这一赛道,且遍布全球的短剧团队也为中国创作者们抢占了先机,我们不妨大胆预测,耽美剧完全可以在未来走向主流,成为全球内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短剧团队们又会如何把握这一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将更多优秀作品推向全球?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内容创作的方向,更是关于文化输出和话语权的挑战。如若作品可以享誉全球,下一步便是文化形态的输出和文化认同的塑造。在中国团队的把控下,亚洲面孔可以获得更多的露脸机会,团队可以利用全球视野,不再仅仅迎合欧美市场的需求,而是主动扭转方向,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最终完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进入影视圈,年轻的从业者们会比我们更有抱负,会更想把东西做好」,这是 Elio 的期许,也是整个短剧产业对未来的展望。每一位从业者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创新,为中国的文化成长铺路,并为后辈提供更好的输出环境,让「文化出海」不止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更成为一种价值观的传递。

  将学到的内容差异,转变成创作契机,打破固有框架,进行文化融合,提高作品的传播度和认同度,突破文化误读的瓶颈,让更多的中国创作者在国际市场上掌控话语权,让软文化「硬」起来,让作品越来越优秀,让中国的创作者们走到世界舞台上的中心。

  我们只需要更勇敢。

  结语

  文化大拆解时代,越来越多的「小众群体」与「小众文化」正在得到认可,对于想取得成功的创作者们来说,尊重和理解那些尚未被深度探讨的群体与文化,或许才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

  如今中国短剧形成了一套全球共享的视听语言,以此基础打造出的内容产品逐渐打动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不同种族的观众。而随着这一视听语言的不断进化,中国创作者们可以在各赛道上挖掘更多精彩丰富的内容,持续创新与突破,创造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我们相信,这条走出国门的路,将会走得更宽更远。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