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微短剧劣迹演员"风险提示引发行业震动。短剧顶流何某因情感纠纷被列入警示名单,将短剧顶流何某定性为“劣迹艺人”引发争议,5日,首发定性文件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官方“青刊”,已经删除4号发布的文件消息。
在事件持续发酵的72小时内,短剧《玉茗茶骨》剧组在舆情爆发次日即完成演员更换,这种"短平快"的处置效率背后,也引来巨大的争议:
在当下,片方也时常陷入极为棘手的境地。一旦因现实压力而做出更换角色的决策,便极易被网友们贴上 “见风使舵”“资本运作” 的标签。如黄灿灿、李明德事件,片方的无奈之举,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指责,认为背后是资本在肆意操控。与此同时,粉丝们迅速集结起来,为偶像发声。一时间,网络上满是对资本 “翻脸无情” 的 “讨伐” 之声。
然而,正如于正老师所坦言,现阶段影视行业的寒冬虽有回暖迹象,但依旧不容乐观。当前影视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2.3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资本介入深度已从单纯的投资方演变为内容生产全链条参与者。在风险控制层面,制作方需建立包含演员风险评估、舆情预警、保险对冲在内的立体化风控体系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这样艰难的大环境下,能够成功开启一个项目,其难度可想而知。对于片方而言,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凝聚着无数心血,背后承载着巨大的运作风险,远非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恩怨喜好。一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整个团队夜以继日的拼搏,工作人员们常常一天要连续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甚至为了赶进度连轴转。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艺人的不稳定因素,都极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心血结晶,导致项目进度受阻,甚至功亏一篑。片方需要对整个团队的辛苦付出负责,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微短剧演员背调是防患未然的关键机制
作为深度参与短剧产业的内容出品制作团队,认为这场争议恰是行业走向规范化的重要契机。
为项目保险,多数制片方会选择自己公司直接签约艺人或选择题有经纪公司的艺人,经纪公司管束艺人会比较严格,相对来说会比较放心。
但也曾有制片人私下透露:
“拍一部短剧成本才几十万,谁有空查演员私生活?能演戏、能带货就行。”
这样的选角标准折射出短剧行业特有的风险防控机制。不同于传统影视制作周期,短剧平均7-15天的拍摄周期和即时上线的播出模式,倒逼制作方必须建立更敏捷的应急响应体系,这或许能为整个影视行业提供新的风险管理范式。
作为片方:如何有效规避演员风险
投资规模大的片方常启用头部演员。他们社会影响力广、公信力高,过往有爆款履历,能凭粉丝基础提升影片前期热度,为市场推广助力,其演技和经验也能保证影片艺术质量,增加爆款可能性。
但头部演员受公众高度关注,一旦出现负面新闻不论真假,都会重创项目。品牌形象受损,潜在观众观影意愿降低;经济上,广告商撤资、发行受阻,资金链或断裂,甚至无法上线。
因此,精准挑选靠谱演员是影视行业当务之急,需全行业协同。片方选角前要完善演员背景审查,兼顾业务能力与道德品行等。行业协会应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对信用不佳演员禁入或限制,净化行业。
风险评估体系: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
借鉴好莱坞“绿灯系统”(Greenlight System)将风险评估前置化、标准化。可建立涵盖“演员稳定性系数”的多维度评估模型,包括:
履约信用评估:通过历史项目出勤率、合约纠纷记录等数据建立演员信用档案;
舆情抗压指数:基于社交媒体情绪分析,量化演员负面舆情的潜在爆发概率;
市场替代弹性:通过观众画像与演员特质的匹配度测算,评估角色替换的市场风险阈值。
如爱奇艺迷雾剧场在《回来的女儿》选角阶段,通过引入动态风险评估算法,将演员匹配失误率降低28%,项目筹备周期缩短19天。该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规避风险,更通过数据沉淀形成行业人才库的“安全资产”。
流程优化创新:AB角培养制实践
前期的选择是关键,但如遇到紧急情况,能迅速解决才是最快降低沉没成本的方法:
备选演员库云共享:建立区域化演员数据库,标注如"台词速记""多角色适配"等短剧专项能力标签,应对紧急换角
交叉培训机制:安排B角演员参与剧本围读、服化道测试,确保突发换角时的“无缝衔接”,节省沉没成本。工业化生产流程的创新,正在重构“人岗匹配”的效率边界。
契约精神制度化:风险共担的约束力
从片方前期选择到后期把控机制固然重要,但是堵不如疏,从演员层面自身遵纪守法才是从源头上规避。
签订相应条款:签演员合同时加一个类似“塌房”的条款,但凡个人行为影响到作品播出,都要给制片方经济赔偿,也算是一种约束力。
综合当前影视行业现状,加强对短剧演员的管理已刻不容缓。而在业内,对于管理主体的选择,普遍更倾向于官方层面的管束。
有业内人士表示:“劣迹艺人” 的判定权理应归属于国家广电部门,而非民间机构或者公众舆论。毕竟舆论具有不稳定性,其导向会随时间和事件发展而变化,难以作为判定的可靠依据。与之相比,行政机关的判定因其权威性与专业性,最具信服力。
也有观点认为,短剧行业对演员进行筛查确有必要,但这一职责最好交由市场来履行。与长剧有所不同,短剧领域存在资源整合群,一个群规模通常可达五百人。一旦艺人出现负面动向,消息便会在圈内迅速传开。所以,在艺人监管方面,她更看好这种基于市场信息传播的自发行为,而非依赖民间行业协会。
基于此,业内普遍认为,法规需遵循一定规范,权力不可过度扩张,艺人监管的主导权应回归行政机关。若广电或工信部能够吸纳一批具备公信力的行业协会参与其中,为行业树立监管与倡导的明确风向标,通过正向引导的方式来规范艺人行为,其效果将优于单纯的负面监管。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有望为短剧演员管理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房家辉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解密】全国广电工程公司 2025-03-26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700M,迎高光时刻! 2025-03-25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上市公司财报分析! 2025-03-21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5G有个重要推动! 2025-03-19
- [常话短说] 【解局】某上市广电网又成立新公司,干啥?!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