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微短剧产业的发展情况,在内容生产方面,开发多元类型,并持续向精品化探索;在业态布局方面,长短视频平台各自发力,探索微短剧多重叙事模式;在政策方面,政府和市场加大监管与扶持力度,有效推动了多元立体的网络生态格局建构,呼吁微短剧展现新风貌。另外,中国微短剧行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产业模式仍不成熟,市场良性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创作易陷入盲目跟风的桎梏中,从而忽略创新与艺术性;出海作品力度不足,价值观输出不易把控等。
产业概况
视听产业新力量,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从2016年到2023年,中国泛网络视听产业规模增长了7.18倍,短视频产业规模增长了153倍,所占份额增长了17.8倍。短视频成为大视听产业发展的主引擎,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国内用户数量突破10.26亿。2019年起,长短视频平台、影视制作公司、广播电视台以及所属新媒体平台、MCN公司、IP内容版权商等纷纷入局微短剧市场,共建微短剧新赛道。2023年,微短剧从“野蛮生长”阶段加速进入“全面提质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微短剧备案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月均备案数量近300部,全年备案数量达到3574部。同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首次对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拍摄备案进行公示,意味着微短剧将进一步规范化。
年轻女性占据主导话语权,碎片化与横屏更受青睐
从受众群体来看,年轻女性是微短剧的核心受众,在文化程度方面,80%以上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随着年轻群体话语权逐渐突出,并伴随强烈的人群扩张趋势,微短剧的内容品质提升迫在眉睫。同时,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可在较短时间内看完一部剧、故事节奏紧凑、符合视频观看习惯、不占用时间等成为用户观看微短剧的主要原因。微短剧与长剧的观看场景类似,在家休息、等待以及通勤路上是其主要观看场景。从制作角度来看,制作方受播出平台等因素影响,前期微短剧以竖屏为主,但市场正在向用户诉求靠拢,横屏微短剧比例逐渐增加。
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内容版权逐渐规范化
2022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短剧为人民所急需,符合精神文化产品精品化的发展规律,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应当大力倡导推动。政府部门为微短剧的规范发展设定了红线,这是一个被监督“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行业从“草根型”的内容主导变为“专业型”的内容主导的过程,是从“短、平、快”向“短、快、精”的内容标准演化的必经之路。2023年5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对2023年6月1日后备案的网络微短剧采取许可证全覆盖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了微短剧的制播门槛。2023年11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广电总局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持续开展对微短剧的治理工作,以提升微短剧内容质量。
商业模式持续探索,成本提升助推微短剧提档升级
相较于传统长视频动辄多个月的拍摄制作周期、千万元级或亿元级的投资成本,微短剧的摄制周期更短,且投资较小,但“短、平、快”的制作模式在实现高产出比的同时,也限制了微短剧的制作码盘。在成本的限制下,微短剧演员主创多以网红或非职业演员为主,部分演员演技浮夸甚至影响剧集质感。随着各出品单位和广告商入局,部分微短剧拥有了更高的制作资金,国民认知度、角色契合度、演技口碑、CP感逐渐成为选择微短剧演员的重要标准。随着微短剧行业影响力的扩大,众多知名演员陆续加入剧集的出演中,知名演员的加盟使得该类剧集获得了更多的流量与热度。目前,头部S级微短剧的平均制作成本已经达到300万元以上,制作日趋规范,资本与制作的强效整合能够有效提升剧集质量,多方联合出品模式促使微短剧制作模式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长短视频平台各自发力,探索微短剧多重模式
长视频平台:专业模式和内容优势逐渐显现
相较于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一直以专业化内容生产为优势,基于专业性以及规范化,其出品的剧集具有更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平台号召力。随着微短剧行业的快速发展,“爱优腾芒B”等长视频平台纷纷启动微短剧扶持计划,开辟专属剧场,不断丰富完善微短剧内容矩阵和营销模式。对于长视频平台,优质的内容始终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强势的内容营销使长视频平台的专业模式和内容优势逐渐显现,跳出长剧的创作思路局限,用更短的时间做不低于长剧标准的优质短剧,是长视频平台的发力方向。
短视频平台:精细化运营实现产业升级
短视频平台作为微短剧的原生性平台,依托平台资源聚集大量精品IP和头部创作机构,不断推动短视频的多元化、精品化发展。MCN机构有着长期的短视频运营经验,内容制作更具网感,极早地占据了微短剧市场。MCN机构的稳定加持,将推动微短剧朝着精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正向循环迈进。抖音、快手的短视频模式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相较于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精准定位空间更大,基于短视频去中心化的精准流量分发,可以建立一个更高效的流量分配空间。
艺术创作特点
叙事特色
强情节、高密度、多反转的叙事节奏
微短剧受限于时长,叙事时间被压缩,其平均每个场景的展开时间不超过5秒,镜头切换速度极快,类似于短视频的叙事节奏。微短剧为减少叙事长度,将过往影片和剧集塑造出的类型人物、典型场景、情节模式当作类型范式元素,以及直接使用人们在生活或观影经验中的习得性常识,不再像初创类型剧集对各行为的成因做过多解释,而是由强情节引领观众快速进入剧情主线。剧情基于更高的共识层面展开叙事,观众会依照习得性常识参与建构剧情,过多重复解释常识性的情节反而会使得微短剧丧失其自身优势。微短剧具有强情节、高密度的特点,是由于其篇幅短小精悍,要在短时间内展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微短剧的创作者必须对故事进行精细的构思,深入且精准地设计各个细节,以确保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也使得微短剧在情节设计上比传统的电视剧更加精妙和紧凑。
纵向线索与横向关系捏合的绝对主线
受时长和篇幅限制,大多数微短剧无法在一部剧中呈现多主线并行的状态(爱情线、事业线、亲情线交织并存),也无法展开围绕人物设计的关系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上依据自身题材类型特点,捏合为剧集的一条绝对主线进行铺陈设计,将有限的情节体量全部放在剧集的这条主线叙事上,主次排布非常鲜明,剧集定位清晰。对于长剧集中常见的多线叙事和辅助CP线,微短剧剧集大多选择一带而过或不提及,其关系网与叙事线都服从且服务于主线。微短剧在叙事线索上具有更加垂直的倾向,这与手机为其主要观看设备有很大关系,观看场景更趋个人化、私密化。因而与传统长剧相比,微短剧的创作更讲求倒推之法,即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根据需求开展创作,极其考验创作者对观众诉求的把握。
视听奇观与情感刺激并重的猎奇本位
微短剧具有猎奇本位,视听奇观与情感刺激并重,成为“加速社会”中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消遣。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不断升级,与传统电视剧、电影相比,微短剧更注重对奇特、罕见、惊悚、悬疑等题材的挖掘。情感刺激是微短剧猎奇本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往往通过紧张的情节、激烈的冲突、深刻的人物形象等手法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微短剧建构下的剧集多元生态图景
微短剧相较于长视频,题材选择范围更大,话题热点更凸显社交属性。在创作方面,专业创作门槛较低,前期投入风险更小,回报变现周期更短,更适合于低成本创作。在叙事方面,节奏紧凑,热点密集,用户收看方式更为随意,不受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因此互动分享娱乐性更强,随即引发的点赞、评论、转发以及分享会更加巩固社交黏性搭建社群,建立垂直生产圈层进行传播。微短剧在创作上应把握好黄金6秒原则,利用社群搭建与算法推荐完成故事的创作。微短剧的创作人设比故事更重要,“话题+反转”成为最主要的叙事特征,“悬念+戏剧冲突”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真实性与类型化成为微短剧打造内容垂直化领域的重要标准。
艺技融合的元宇宙新场域探索
在技术不断的革新与加持下,微短剧的创作题材类型多样,注重IP孵化,小成本剧集占据圈层市场,先锋实验剧集试水。由AIGC主导的虚拟场被具身所替代,身份被重新赋予,构建出虚拟场景,被潜在意识所具化,完成社交的在场体验。这与微短剧瞄准下沉市场、紧抓话题特质剧情、起伏大、节奏快、反转多、以IP带剧、以剧反哺影视大IP、新艺人孵化器、角色契合度高的特征相符合。通过艺技融合,微短剧持续探索虚拟现实作品和元宇宙新场域,推动搭建新的应用场景。
创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微短剧的不断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出台、IP产业升级、受众新变、媒介环境发展等“多元决定”促使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创作者立足时代语境求新、求变,不断拓宽题材类型,逐渐消弭各种题材间的壁垒,极大地拓宽了微短剧内容的发展之路。当今,微短剧的类型题材呈现多元化趋势,以都市、古装为主,逐渐拓宽到奇幻、悬疑、民国、惊悚、乡村、职业等新题材类型。同时,同一作品也可以融入高甜、高宠、重生、穿越、复仇、异能等多种元素,在不同类型间出现突破叙事壁垒、呈现类型融合的新样态,拓宽微短剧类型多元化路径。
古装剧仍挑大梁,题材新鲜度高
古装题材是微短剧创作的主要类型之一。2023年,开播的古装剧达到110部,在5大平台微短剧网络影响力前10名中,古装类型占比超过半数。过去,古装类型微短剧的文本来源大多为网文、动漫等IP文本,原IP的引流给微短剧带来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且此类古装题材并非纯粹的落地古装或仙剑奇幻,而是通过设立“将军”“皇帝”“小狐仙”等人设打造“古装甜宠剧”,以年轻女性为受众主体,加之古装题材特有的古风元素和浪漫丰富的视觉审美体验,此类题材在微短剧市场十分吸睛。微短剧制作成本偏低,当IP在制作成本中占比偏高,则不大符合微短剧“以小博大”的市场特性。随着微短剧市场的快速更迭,以IP为基础的古装微短剧正在退水,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鲜原创的剧本。古装类型微短剧常常通过提高剧集差异度,制造感官刺激,引入穿越、灵异等虚构元素,以达到超越受众心理预期,具有视听特色,能够让观众在快节奏的情节发展中抓住剧情亮点,体验接连不断高能看点的目的。但是此类微短剧大多架空历史背景,一味融入“穿越”“开挂”等元素迎合受众消费心理。
都市恋爱剧产量大,细分类型更加丰富
现代题材是微短剧创作的主流类型。都市、职场、校园、家庭等类型题材与观众所处现实的环境相契合,促使观众产生更多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面向年轻女性这一核心用户群体,“甜宠”成为微短剧的关键词,为迎合都市男女“加速生活”的行为和心理,“甜宠逆袭”的内容制作策略一跃成为微短剧行业的风向。溯本回源,作为屏幕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甜宠剧的流行反映着社会情感的变化,其作为一个反映年轻观众情感变化的载体,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商业逻辑之下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猎奇悬疑惊悚剧后来居上,吸引热潮
猎奇类微短剧的视觉画面呈现带有超现实色彩的奇幻元素,同时,注重画面整体的影调、色调与虚拟制作出的影像配合度,以免使受众产生虚假的印象,引导观众尽快进入奇异世界。相较于其他类型微短剧,此类题材微短剧画面场景多以暗色调为主,带有浓烈的港风气息和科技感,强调画面的顺畅连贯和影像质感,给观众带来舒适且高级的视觉体验。“悬念”作为此类剧集的“噱头”,其故事在展现上最大化地呈现出各种信息、寓意和伏笔,以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真正将观众带入高能烧脑的欲望迷局之中,去寻找故事的最终答案。悬疑类微短剧作为市场中后来居上的类型剧,大多以单元剧形式出现,各集有相对独立的主题与表达,借悬疑奇幻元素说人间尘事,让观众获得猎奇推理快感的同时,也映射了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其在有限的体量内,以新颖前卫的题材、悬疑跌宕的剧情以及温暖的现实关怀极大地吸引了关注热潮,收获大批受众喜爱。
多元类型频频试水,偶有佳作
除热门的古装、都市、悬疑惊悚等题材,乡村、科幻、美食、体育、女性等题材皆有可圈可点的微短剧作品,热点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类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第一季》关注社会议题,通过拟人化的叙事手法,让大英博物馆中名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藏品化作人形,以“小玉壶”的遭遇为主线,讲述其携带流失海外文物的家书逃离博物馆,踏上回家之路的过程。有关该剧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亿,参与讨论人数2.9万,被央视点评、外媒报道,并获得微短剧金剧奖。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恋爱剧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网民重点关注度的剧集TOP10中,民国剧占比接近半数。微短剧中“民国热”的原因,一是这个历史环境更加能够吸引国人的兴趣,二是对长剧中此类型不多的弥补,但民国恋爱剧充满了戏说过度、家国娱乐化的倾向,还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审查。
现存问题
产业模式仍需探索,市场暂未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微短剧市场暗藏着危机:投资拍摄多,优质短剧少;投流折损多,真正获益少。与长剧相比,微短剧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目前还没有十分行之有效的营利方式。目前,大部分微短剧采用制作方与平台分账的方式获取收益,但各平台、制作方的分账方式多种多样,规则不统一,使得利益纠纷时有发生。由于微短剧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目前视频平台多在进行自制剧集的探索,由影视公司出品,在电视台、视频平台播放的模式被打破,微短剧营利模式的探索还正在进行中。相较于长剧,微短剧的受众规模小且偏向低幼年龄,购买力不强,题材趋同以及轻灌输、多娱乐的性质很难为剧集形成有规模、购买力的粉丝群体,周边及二创衍生品的制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微短剧内容虽然节奏快、反转多,但同时也后劲差,难有长尾效应,制约后续的开发。
盲目跟风导致创作刻板,变现急切忽视艺术价值
微短剧行业作为新风口,众多出圈短剧收获巨额分账回报,展现出极强的商业潜力。然而,生产入局者虽多,但真正拍摄完成并取得上线备案号的却寥寥无几,主要源于3个方面原因。一是盲目跟风,为占领先机而盲目申报备案,试图快速实现盈利收入;二是急功近利,当前许多创作者创作心态浮躁不安,导致剧本内容粗糙,质量低下;三是片面追求流量和点击率,过度迎合市场需求,忽视对作品质量的把关,导致市场中出现大量低质量的微短剧,对观众产生误导,影响了行业的声誉。在流量经济的影响下,微短剧市场中,部分制作者过于注重投流和曝光,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质量和文化价值。这种重流量、轻品质的现象导致作品缺乏深度和内涵,从而丧失了对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那些既注重投流,又注重品质的优秀微短剧作品,其在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传递了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和艺术审美。因此,微短剧创作的关键在于追求流量的同时,保持对品质和文化价值的关注和追求。
媚俗、庸俗、低俗屡禁不止,小程序剧监管困难
微短剧的无序竞争导致恶性审美频繁发生,以丑为美、哗众取宠、涉黄涉暴且难以监管的小程序剧泛滥成灾。这种剧过度渲染了情绪压力,情感标签沦为金融工具,甚至在智能算法的推送下加剧了用户陷入信息与情绪茧房。目前,网络微短剧呈现野蛮混乱的生长态势,作为剧集生态的微叙事形态,对整个剧集内容生态的建构起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种影响一方面指向剧集创作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向剧集内容的价值引导。在电视剧、网络剧、短剧所建构的三足鼎立的剧集全媒体生产与传播的文化格局中,当短剧以媚俗、粗俗、低俗、庸俗乃至“擦边球”的姿态横行市场,必然会形成劣币驱除良币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中国剧集产业的健康发展。
题材同质化严重,亟须精品短剧发展策略
当前,微短剧存在叙事套路化和类型难创新问题。从叙事套路和画风分析来看,许多作品采用了相似的叙事结构和画风,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限制了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还可能导致观众对作品产生审美疲劳。从类型风格来看,主要以甜宠恋爱题材为主,使得都市题材微短剧区别度极低。同时,由于过分盲从IP资源,使得微短剧改编内容在生搬硬套中缺乏深度,原著粉也相继流失。此外,类型同质化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各大平台播放的都市剧中,大多为甜宠恋爱题材,由于时间短、节奏快的特质,剧集一般会制造各式各样的甜蜜桥段来快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千篇一律的甜宠使得都市题材微短剧难出精品。
拓展出海赛道,价值观传播难以把控
在国内市场政策监管的持续收紧下,微短剧开始寻求“出海”之路,以同样的商业模式转战海外市场,并迅速在全球市场上形成中国微短剧热。中文在线以及其他中国头部微短剧制作机构在海外进行制播布局,摒弃了原有国内短剧译制播出的传统模式,着力建立海外微短剧拍摄和运营团队,根据在地国的风俗文化,启用当地演员和创作人员,精准锁定用户,制作播出适合当地用户观看的微短剧。微短剧的“出海热”是文化碰撞的结果,将中国微短剧国内模式改换门面,积极研究海外区域和用户的文化特点,直接与当地移动流媒体平台进行合作,从作品内核到表现形式,直接抓住了海外下沉市场用户的消费心理,完成中国微短剧在海外的国际化翻拍与本土化落地的制播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方机构在和海外媒体平台合作的过程中,存在资本主导下的话语权会导致扭曲传播的潜在危机。基于此,亟须相关部门采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中国微短剧产业在海外的布局进行策略扶持。
未来展望
创新艺术新形态,打造具有人民性的精品力作
作为时空交织、视听融合的综合艺术,网络微短剧的叙事方式呈现叙事节奏快、空间折叠、娱乐化等趋向,对人们的审美体验、思维方式、时空感知带来冲击和影响。未来,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内容质量的提升仍为核心要素。从业者应坚持创作“精品化”,不断提高审美标准,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需求的优质作品。各平台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微短剧内容质量,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共鸣,传播体现当代主流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未来,在主管部门的监管和约束下,通过营造良好公正的市场氛围,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微短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微短剧创作应以“内容”取代“流量”为主要影响因素,深耕剧本创作,敢于创新尝试多元题材,形成以内容带动市场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艺术性、人民性、文化性的精品视听力作。
推动剧集产业升级,催生剧集生态新气象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不断赋能视听艺术和产业。数字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及自媒体快速发展,个人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及传播者,形成“万众皆媒”的传媒格局。从媒介类型多元化到新媒体PGC内容发展,再到用户成为主体以及个人即媒体的转变,媒介边界不断拓宽,用户个人的选择权利快速增加。随着剧集产业的高速发展,长、中、短视频之间的界限正在进一步被打破,剧集之间的联动开发、破圈传播成为微短剧下一步的发展趋势。长、中、短剧集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多样化的文化传播网络,可以有效推动剧集生态系统的建设,为华语剧集出海带来新机遇。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海外视频传播平台,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市场和文化背景的需求,实现华语剧集的多元化传播,打造出华语剧出海新模式。新型剧集形态的兴起,不仅为华语剧集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对传统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和改进的需求。
探索视听新格局,艺技融合搭建剧集新业态
在数智化时代,科技与影视共融共生,不断革新的技术增强了网络视听内容互动的可能性,MR、VR、AR等技术在剧集中的应用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使得更多公司开始关注技术发展。元宇宙、ChatGPT、Sora等技术和模型的开发与使用,标志着多种技术的整合正在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叙事相融的沉浸式体验中为视听产业创作提供崭新的模式体验。在这种发展语态之下,微短剧相较于长剧,更具有积极利用大数据、AI、VR、AR等技术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内容选题、素材合成、需求组合、分析预测、创作生产,发掘创意空间,深耕内容制作,创新微短剧的内容形态。短剧、互动剧、竖屏剧、VR剧、有声书等与主流价值传播的有机融合,让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成为可能。未来,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剧集产业将持续迎来新格局。在5G、4K/8K、AI、AR、MR等技术的加持下,剧集将持续出现新模式,互动剧、竖屏剧、游戏剧等都大有可为。
开辟出海新航线,讲好中国故事
微短剧为华语剧集走向国际开辟出“新航线”,是技术创新和创意突破的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和文化认同的召唤。精品微短剧的国际传播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外交政策相辅相成,作为一种外化的文化产出,将日益成为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各视频平台响应政策,积极进行海外布局,探索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应如何定位,如何有策略、有效地传播。长剧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探索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微短剧这样更易为人接受的剧集类型,必将在文化交流中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未来,微短剧融合中国文化与中国价值协同出海,是中国价值融入全球价值体系的必然之路。
责任编辑:李楠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解局】重温经典新模式?! 2024-10-30
- 重磅|流媒体网与勾正科技联合发布2024年9月IPTV月报:用户日活率51% 2024-10-29
- [常话短说] 【解局】战略布局还是行业寒冬? 2024-10-25
- [常话短说] 【重磅】外资正式入场,广电“接招”! 2024-10-24
- [常话短说] 【笔记】广电调研!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