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管得住用得好:短视频行业亟需治理与发展并重
秦煦| 国家广电智库| 2024-06-16
【流媒体网】摘要:短视频行业是数字经济的“网红”,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便利了用户在线消费,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治理课题。

  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引领内容消费新潮流,而且成为文化传播新渠道。但短视频发展也存在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版权保护薄弱、用户网络沉迷以及技术应用伦理等问题争议,对行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短视频行业是数字经济的“网红”,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便利了用户在线消费,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治理课题。

  一、短视频行业持续繁荣发展

  短视频是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民“触网”的第一大应用。短视频已经跃升为基础性互联网应用,是新增网民触网的主要渠道。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4%。短视频在移动端网络视听应用中的用户黏性最高,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小时,显示出其在移动端网络视听应用中的主导地位。除了刷短视频,全民创作、全民分享也是行业重要景观。《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18年至2022年,发布过自制短视频的用户比例从28.2%攀升至46.9%,近4.75亿短视频用户不同程度参与了内容创作。

  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基础设施。随着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短视频平台已发展为信息获取、社交互动、知识学习、娱乐休闲、本地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深刻重构了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知识传播方面,短视频平台日益深刻参与到文化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短视频平台共创知识传播新生态》调研显示,95%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短视频获取知识,而且认为自己平均一周中接触到的知识有55%来自短视频。在本地生活方面,短视频平台努力构建从内容到交易的闭环,使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能够直接通过平台购买或预订商品或服务,形成消费闭环。除了传统的餐饮和旅游服务,短视频平台还积极探索汽车、房产、法律咨询等更多本地生活服务。

  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赛道。短视频以其强大的链接能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就业等关键领域,其赋能作用尤为显著。2024年,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快手进行的“新职业带动新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八成受访新职业青年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实现了就业创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快手平台已覆盖其中92个,体现了短视频平台在数字职业领域的广泛影响力。短视频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除了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平台,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在持续加码短视频赛道,为产业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AI(人工智能)技术首先在短视频生产端落地应用,如辅助剧本创作、合成语音和人物、图像语音识别、自动字幕生成和实时翻译、智能编辑与内容增强等,极大地简化了内容制作流程,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丰富了内容的多样性;在分发端,短视频平台构建了高效的传播网络,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实现了与用户之间的精准匹配,帮助广告商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在用户端,集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提供沉浸式体验,如“莫奈花园”“AI换脸”等特效运用,成为短视频生产的流行趋势。

  二、短视频快速发展带来治理挑战

  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带来了数字经济的繁荣,但也对综合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内容生产角度来看,短视频市场的快速扩张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相对于显性的低俗内容,泛娱乐化、消费主义、信息茧房等倾向等比较隐蔽,更难甄别和引导。此外,版权侵权和原创内容保护问题依旧严峻,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

  从技术演进来看,随着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应用,短视频内容生态更为复杂,真实性和合规性面临更大挑战,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和复杂性。

  从用户使用行为来看,长时间沉浸在短视频中分割了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特别是未成年人容易沉迷其中。《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54.1%,77.5%的家长表示会担心孩子看短视频的时间过长。现行的“青少年模式”防御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三、短视频治理聚焦内容主体用户三层面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持续实施“管理优化工程”,将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纳入严格监管范畴,从内容建设、融合传播、优质供给、许可准入、日常监管、专项培训、法规制度建设、以及算法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旨在促进短视频健康可持续发展。

  内容层面,发展与规制并举

  短视频领域延续了2019年2月以来的“首屏首推工程”,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所形成的主题宣传“联合舰队”,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网络视听节目内容提升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等工程项目,以及持续开展网络视听节目季度、年度推优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行业精品意识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聚焦重点问题重拳出击,强化短视频监管。2023年11月,广电总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加快制定相关细则,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小程序“黑名单”等,加大治理力度。

  主体层面,压紧压实平台责任

  主管部门加大指导引导和督促检查,平台主体责任日渐落实。

  一是强化平台审核把关责任,从技术和人员两方面强化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对不良内容坚决说“不”,将审核机制全面落实到内容播出前和播出后,形成闭环管控。

  二是在技术上优化算法管理,促进技术向善向好。2023年10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明确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智能向善”的宗旨。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支撑,算法推荐更要坚持“智能向善”的价值导向。

  用户层面,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措施

  “青少年模式”的运行不仅着眼于管理,更加注重正面引导。除了加强平台的网络生态治理,如身份识别、内容管理、时间管理、社区管理等,还鼓励和支持平台创作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同时,分领域、分环节、分场景细化制定可操作、可落地的规范细则,如针对网络直播乱象、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等,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推动监管向更垂直精准的方向发展。

  四、短视频治理迈向协同化智能化精准化

  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综合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推动构建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促使单一管理主体向多元共治主体转化,共同构建多主体协同合作的综合治理体系,使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包括MCN、KOL以及内容创作者在内的多方协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中,短视频社交平台要发挥好主体责任作用,严格信息内容管理职责。此外,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用户对风险的鉴别和抵制能力,提高网络素养。

  技术驱动智能监管。短视频平台技术创新的产物,对短视频的有效治理,还需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入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蕴含的治理潜能,不断提高行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重点人群精准服务。在青少年用户方面,短视频行业将继续强化保护措施,如加强青少年模式的功能,限制不良内容的推送等。针对老年人的短视频,普及互联网使用技巧、反诈提醒、科普知识等,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通过这些措施,短视频平台将更好地服务不同用户群体。

  未来,短视频将会继续渗透到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治理挑战,但行业治理也会与时俱进,以规范推动发展,形成健康、繁荣、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