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论道|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高凯:国家战略下产业的定位和发展
| 流媒体网| 2023-02-17
【流媒体网】摘要:文化数字化构建从资源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全新体系。

  推荐阅读:冰城论道嘉宾演讲大集合!

  2023年2月16-17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龙江广播电视局、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指导,流媒体网主办,黑龙江省全媒体产业集团承办,黑龙江龙网视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联通、黑龙江移动、黑龙江电信、中国广电黑龙江公司共同协办的「冰城论道暨第24届中国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哈尔滨隆重举行。

  本届论道以“破界·共生”为主题,邀请到了智能视听领域的企业翘楚与行业领袖莅临齐聚,围绕新时代下的破界、破局、破壁与共生、共创、共赢等话题,全方位展望产业的趋势动向。

  在17日上午召开的主论坛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高凯做了题为《国家战略下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感谢灯少的邀请,感谢大会组委会的辛苦努力。这个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会议,从去年开始我就在为大会演讲做准备。

  我九九年就进入到电信运营商领域工作了大概有小10年,所以,我一直在想将来通信行业的应用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正好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接触到文化产业,我觉得这个领域里有一些值得挖掘的机会。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产业的定位和发展》。

  关于政策

  2022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那么从5月份开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就接到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咨询,我们也组织了很多次研讨会,今天我把问的较多的点跟大家进行分享。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十年磨一剑”,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文化改革发展纲要,就启动了文化数字化工程,包括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和文化传播数字化。十多年后的今天,文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从事通信运营商行业的人都清楚,我们更关心的是通信行业的是技术层面。通信运营商一直致力于用新业务拉动杀手级应用,创造更多的通信需求。我离开电信行业的时候,也是IPTV在测试和研发阶段,我学习到文化数字化工程的时候,我就把它跟电信业务联系在一起,从2012年开始我们密切跟踪。 2019年8月份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里面,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2020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2021年的5月份,印发《关于制定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推荐工作的通知》,2021年开始对于文化的数字化社会各界不断的关注,或者说参与的力量和资源越来越多。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提出非常清晰的目标、路径和任务清单。截至2023年1月,一共17个省/自治区两办发布关于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方案。2023年2月份广东、浙江、山西等8个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推进文化数字化。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首次提出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

  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点任务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有8个任务,第一个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只要是信息领域,它大体上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数据,那么数据来自于哪儿?中华文化数据库包括,一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标本库,标本库就是绿色文化文物普查数据。第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基因库分两类,一个是红色基因,一个是地域文化基因。比如赫哲族的民族纹样和鱼皮服饰,这种纹样的数字化的采集、生产和授权,其实对基因库里数据的产业化。最重要的就是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里汲取的红色基因。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采集工作里,形成了大量这种数据和故事、图片、文字、音频数据。另外,素材库对应的就是文化机构,文化机构有着大量的数据,通过标识和关联可以形成文化资源数据,用于授权交易和二次创作。

  第二个重点任务就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要形成一个自主可控,具备标识、关联解析和鉴权功能的独特的文化专网,国家文化专网是一个可以独立与公网互联网做生产和交易的网络,生产出的产品可以面向全网分发,国家文化专网的技术标准是由中国广电和广科院牵头,联合了各省广电网络公司、华为等新技术公司共同制定,并于去年年底在中国文化计算大会上由委员会正式发布。

  第三个任务是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分两种,一种是把文化资源从资源端到消费端连接起来的服务平台叫文化数据服务中心,有全国中心、区域中心和省域中心,有十个省已经初步建设完成。文化数据服务中心提供了一个公共的算力和网络接入,欢迎技术企业和我们共同去做一些特殊算力的研发和工具软件的部署。

  比如说我们和华为沟通,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华为有很多底层技术,现在我们联合做基于人工智能的算力,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方面的应用和落地,将来就可以为整个产业界的做应用、做Saa服务的厂商提供一个基础算力支撑。

  还有一种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它承接主体就是各个省级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现在已经依托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完成了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23年将陆续的还会有五六个省级的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将来在文化生产中,可以去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去买素材,进行二创和再一次的授权使用。

  第四个任务就是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公司、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和试点工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去年开始陆续的比如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政府部门都发布了主动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相关文件。文化机构既包括国有文化资源单位,也包括文化生产企业和个人,比如贵州有一家民间博物官,他们收集的苗族衣服和纹样就非常全,短短的几年时间,形成了每年上千万数据授权产值,而且业务也在不断在增长。所以我们讲文化机构,不仅仅是生产产品,实际上很大层面应该生产的是数据,是可以用于授权的进行二次加工的数据。

  第五个任务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我感觉对文化产业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元宇宙。我们也在做一些探讨,去年委员会联合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相关企业,共同编制了数字人的标准,和基于区块链的跨域信息传播的标准,这也为元宇宙的产业应用插上一个翅膀。也许将来用IPTV的网关能够从家里进入到一个全数字化的世界,它不仅可以看到平面的东西,也可以进行交互,沉浸式的体验,体验的是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

  第六个任务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水平。比如说在新华书店建设数字化的体验馆,在社区建设数字文化体验馆,城市服务中心建设数字文化体验园等。

  第七加快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布局。打通由消费侧进入到供给侧到消费侧的新阶段,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只是在消费层布局,基本上可能遇到的就是业务见顶了,如果对文化数字化产业布局有了解,去布局供给侧的一些业务模型,会发现面前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比如说百度在山西、济南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建设了标识基地,通过投入人工去加工标识,实际上也形成了新业务,促进主业的发展。

  最后一个也是要高度关注的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因为治理体系它涵盖的非常广,从标准到行业的等等,也希望大家关注一下。

  文化数字化构建从资源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全新的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文化产品消费体系。它有几个特征,就是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从资源端到生产端再到消费端。而且把数据的生产文化、内容生产链条拉长,不是简单的生产就到了消费,实际上从数据的采集、解构、关联到重构、呈现、体验,它构建了全新的一个产业链,在这里机会就越来越多,而且打通了每个机构之间每个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才有价值。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主要从标准编制、行业培训、示范工程等环节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负责为其成员单位提供联络、沟通、协调、服务,组织开展文化大数据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组织编制和推广应用文化大数据体系相关标准,组织开展培训项目,及提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咨询服务。

  文化大数据产业生态和构建

  文化大数据的产业生态,实际上从中华文化数据库资源端形成一个标准库,我们每一家做内容的企业就是文化生产线,用文化资源数据,通过标识关联以后,加工成产品,最后成为文化数字内容,通过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到体验端去进行分发。国家文化专网,它特点是依托广电网络建设。可能大家对文化专网有个误解,国家文化专网的用户只是广电的机顶盒用户,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机顶盒只是个消费端,实际上IPTV、OTT,包括大小屏、浸式的展演、旅游景区夜游,都是文化大数据的消费端,文化专网是一自己可控的独立的专网内容传输网,这个是依托广电网络去建设的,所以它并不是封闭的,它只是闭环,生产交易是闭环的。但是到了分发消费这个阶段,是全面开放的。

  它通过文化专网连接了4个功能。

  第一个的文化大数据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它承担的任务就是通过国家专网把文化机构链接进来,形成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

  第二是文化大数据的标识注册中心,由行业中心、专业中心、骨干节点、关联平台组成,依托中国自主的国际文献关联标识符标准。对文化数据进行标识、关联、解析、鉴权。跟互联网上内容的检索体系和解析体系是不一样的。

  第三是文化数据交易体系,我们作为生产企业,其实最难的是找到这些数据的授权方,实现了国有文化资源数据和各种类型文化资源数据经过确权以后进入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供需直接交易。

  第四是文化大数据的分发体系。

  数据要素到底什么样?以大克鼎为例,一个图片对于我们理解文化的内涵是不利的,数据的关联就是生产,把鼎的图片跟百家讲坛里的一个视频,跟国宝档案里一个视频,跟一个出版物,一本书一个人物一个场地进行关联,每个关联生成一个关联码,形成图谱,这个图谱就是关联数据。数据本身一定是结构化关联的,才具备授权的能力。我们讲的文化大数据的数据主要指的是关联数据,不仅是大家理解的这样一个视频或者一个文字这样的形态。

  文化大数据的生产和流转大概是从资源端到端,生产端再到表演,再到生产,再到交易端。比方说资源端做的是文化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和结构化的生产,第一次进入交易端实际上是原材料交易,更多的是用于二创,另外在生产端是做解构、重构和关联,生成的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素材交易,也可以作为产品,一下子把文化产业的链条拉长了。两办文件明确鼓励机构和个人就公民个人开设数据超市。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很多是没有企业的,是个人,但他掌握的这些技能又构成了中华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因子,原来他们很难进行产业化变现,现在通过数据交易中心,让这些公民个人也可以进入到市场里进行变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安排。

  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联合构建了一个伏羲云APP的矩阵。广电网络几个省网,OTT,包括移动端都有这样的一个 APP。这个APP其实是我们做了一个样子,远远没达到真正的形态,但目前为止确实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欢。我们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超星云图书馆以及雅昌文化集团的当代艺术库等很多资源库集成上来,比如说西藏的一个村子采集的数据和进行的标注都可以在上面看得到。还有很多的文化课程,讲书法的,讲文物鉴赏的,讲字画的等等。

  大家越来越喜欢这个APP,因为它确实没有泥沙俱下的情况。学习中国文化原来很难找到老师,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到全国研究这方面的专业老师。我重点推荐里这里有一个视频讲中华诗词之美的,原来我搞技术的不太理解诗词,但我看完了短短两集视频马上兴趣就非常浓厚了。孩子也会喜欢看这些视频,我认为的文化传承应该是这样的。包括文化体验场景,委员会成立了标准中心,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编制了若干个技术标准,比如说球幕、环幕、沉浸式的,还有飞行座椅等等,已经发布了18项团体标准。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抓手,欢迎各领域的优秀公司找到自己的位置,加入共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行列,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下实现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