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论道|咪咕视讯沈昕:从TV屏到泛屏——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流媒体网| 2023-02-17
【流媒体网】摘要:IPTV路在何方?

  推荐阅读:冰城论道嘉宾演讲大集合!

  2023年2月16-17日,「冰城论道暨第24届中国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本届论道以“破界·共生”为主题,邀请到了智能视听领域的企业翘楚与行业领袖莅临齐聚,围绕新时代下的破界、破局、破壁与共生、共创、共赢等话题,全方位展望产业的趋势动向。

  在16日下午举办的「技术赋能视听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诸多新技术、新业务,探讨了视听的新可能。会上,深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家庭业务事业部产品总监沈昕进行了主题为《从TV屏到泛屏——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流媒体网给我这个机会,能够与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讨IPTV或者说TV屏整体技术、业务的未来。我2007年就进入到行业,最早参加行业IPTV2.0标准的制定,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15个年头。从最初做技术,到中间一段时间做业务,现在又重新回来做技术,始终在思考怎么样让技术和业务实现融合。

  实际上我今天的演讲主题和整个的论坛的主题是相切合的,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破壁,也就是现有的业务怎么样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另一部分,也要考虑如何共存,不仅仅是技术和业务的共存,也包括产业之间的合作。在讨论未来之前,我们先回顾下整个电视业务的发展史。

  目前TV屏业务,包括有线电视、IPTV、OTT业务,从整体用户数来看,近年来有线电视的用户在持续流失,而IPTV的业务虽然看起来是在增长,2022年10月末,中国IPTV总用户数达3.74亿户,但是部分省已出现用户负增长的情况。而OTT用户在2019年开始呈现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需要首先回顾一下过往。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IPTV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2007年到2014年的IPTV1.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做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阶段主要在于一方面是政策的认可,还有一方面是技术标准化以及建设的一致性。而第二个阶段是2015年到2018年,整体的技术能力和这个政策上面已经得到了认可,特别是在三网融合业务的整体合作,产业分工以及技术上面进行了认定后,行业进入了一个爆发期,在这个阶段主要关注的点,一方面是引入更多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会更加关注如何将内容呈现给用户,并且能够让用户更快的更好的去接受。那么在这个阶段之后就进入整个IPTV的3.0阶段,在这个阶段会更加关注用户的营销、用户的经营,以及对于大数据智能推荐、精准推荐等等方面的工作。

  自2022年之后,那么是不是我们存在一个所谓IPTV4.0的阶段,能够打破当前整个业务在技术和产业上面的界限实现破界?我觉得这是我们有必要去讨论的。整体从1.0~3.0的一个时代,可以看到 IPTV1.0的时候实现技术的突破,通过引入了一些创新性的技术与传统的有线电视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区别,而在整个2.0和3.0的时代,更多的是一个延续性的技术,带来整体产品在用户的体验和内容的展现等等方面的进步。那么在IPTV4.0时代我们应该由什么来去推动?

  电视的过去和现在

  在过去之所以说IPTV能够打破有线电视的束缚,是因为关于破界性的技术变革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得到上图的这条曲线:上面的这条虚线是用户对于高端市场的性能需求,有线电视业务整体落在两条曲线一个中间区域,是用户的一个大众性的需求,所以有线电视后续唯一的发展路线就是向着更高品质高端的市场进行拓展,高端的市场所关注的在于视频清晰度从标清进入到高清。而在早年的时候IPTV业务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呢?那个时候所用的网络还是从ISDN发展的ADSL,那么视频的观看体验上,我记得当时网站上看视频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等待,无论是从基础的技术准备还是网络资源的准备上,都缺乏很好的用户体验,跟当时的有线电视的视频直播相比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

  IPTV整体产品服务性能以及产品特点,跟有线电视拉开最大的差别就是把传统原来有线电视的纯粹推视频推内容的方式,引入了更强的互动性。给了用户更多的视频内容的自主选择性, 尽管当时IPTV业务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经常会卡顿、马赛克,但是他所提供的这种互动的观看体验,使得用户具备了进一步接受这种业务的可能,而同时因为整个市场的推动,也和运营商这边对于宽带提速的要求和一些新技术引入, IPTV集合了从网络接入、流媒体服务、视频编解码等三个层面上面的突破性技术,使得IPTV逐渐进入到了大众用户所能够接受的这个区域,也就是说这是由突破性创新技术带来的新产品对于老产品的一个冲击。

  在IPTV进入到了整个大众用户市场后,会发现所做的所有的事情会以一种延续性技术不断改进的方式实现。从视频编解码的层面来看,从1080P到现在的4K,视频编码技术的应用从H.264~265。CDN流媒体服务从最早的RTSP,然后到HLS,而在用户运营和内容层面上会更加的关注关于融合包用户的营销画像,还有广告等等,而EPG的编排也从原来的品牌专区逐渐变成了垂类专区。而在宽带接入层面,从 IPTV最早ADSL层变成了现在的光纤,那么光纤也从最早的10兆变成了现在的100兆、1000兆,整体上技术基础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而在性能、性价比以及更好的服务质量上取得突破。而对于机顶盒来说,也从传统的机顶盒变成了现在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甚至加载了GPU。

  延续性的技术在视频编码层面,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整体用户产品性能提升,包括用户观感上面的一个提升。比如说视频编码层面,从最早标清的时候,它的PAL支持1080P到4K更清晰的观看体验。而在视频编码这边,H.264 → H.265,那么会更加的节约带宽以及存储,也能够使得在相同的带宽或者终端性能的情况下,对于网络的抖动、时延以及对于接入网等等的要求都是有极大的降低,而且虽然我们用技术分片的方式来降低了用户观看时候的启动器波时间,但是从整体上面,依然还是对于整体的规模推广,对于网络等等各种各样的用户接入网络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而在宽带这边ADSL也能够承载更高的码率,能够提供更清晰的画质。从原来的各个品牌专区变成了整体的垂类专区,也会更符合用户对于IPTV是一个单独品牌业务的认知,更加符合用户的观看习惯。而Linux到安卓整体的一个演进,使得应用的引入不再仅仅只局限于基于H5的展现,并且对于终端整体的运算性能还有呈现,有了很大的提升,允许采用APK方式,以插件的形式去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互动。

  延续性技术带来的产品体验,在IPTV 3.0阶段围绕着整体用户经营,根据用户的行为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进行更加精准的推荐,对于营销活动的建设以及广告的推荐,都能够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一方面能够更加精准的满足用户的喜好,另外一方面从后项收入的角度上,也能够对用户进行更加精准的分群,进而产生明确的广告推荐。

  但很不幸的是: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个人认为IPTV已经进入了一个困局,他开始有点越来越像有线电视了,所以就有一句话,那个屠龙的少年,终究成为了恶龙。

  各位会发现,目前收入提升很难。因为现在所谓用户人口的红利已经走到了尽头,而在内容层面上,也已经涵盖了几乎市场上99%的内容。对于各合作伙伴想要进入到IPTV或者OTT业务,落地又非常的难,而一旦已经谈好了,要做业务的全国落地,会发现各个终端不一样,各个省的计费或者是内容输入的接口会不一样,而从终端的角度上面去看,虽然我们已经走入了安卓时代,但是终端的不停的迭代也非常的难。目前4K机顶盒已经成愈发普及,但是在内容层面,真4K内容依然极度缺乏,而在8K会做一定的产业的推广,但8K真的是适用于家庭的场景吗?其目前看起来更加的适合户外的场景。而在用户运营上,最难的就是业务的落地,虽然IPTV有着3.72亿的用户,但真的要去做业务接入又会面临三大运营商的不同接入方式。而选择了三大运营商之后,在不同的省公司又要去做独立的对接,哪怕在一个省取得了业务的成功,想要推广到全国,去覆盖整个3.72亿的用户,必然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在终端方面,由于引入了安卓系统,机顶盒依赖于遥控的操作,虽然我们引入了一些语音操控技术、体感操控技术,但整体依然还是会遇到互动性差等等问题。

  未来:敢问路在何方

  那么未来路到底在什么地方?IPTV已经从原有的一个新进入者,进入到了需要更高的品质去演进的一个过程。所以对于IPTV业务来说,采用延续性的技术带来更多的产品进步的同时,也需要去考虑通过新技术引入的破坏性的产品,对于原有产品形成冲击,同时需要构建能够快速把创新性的业务和技术引入到现有IPTV业务的一个通道。所以个人的观点来看,目前的状况需要从三个层面思考IPTV业务是否能够将技术和业务进行进一步的融合共生。

  首先第一点在高端市场为用户提供高品质这件事情,通过品质来增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内容层面,内容质量应该高于现有的1080P,但是由于真4K内容的不足,清晰度层面可能会低于真4K,通过大量的用户体验极佳的内容与现在的视频内容的体验有极大区别去填充,告诉用户就说买我的业务,使用IPTV业务,依然是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价值的。

  第二点,主要是实现业务的拉通,促进整个业务的活跃,这里的业务的活跃并不是指用户的活跃,而是指能够给整个产业带来活跃。就像之前提到的,3.74亿的用户被分割成无数个小市场,这就造成整个业务的接入门槛会非常的高,而且整个业务应用的推广成本也会非常的高。接入的成本包括技术标准、工程实施、在线的服务等等,那么我们需要保持持续的技术一致性,而在应用成本方面,包括跟各省、各个需求方需求挖掘,业务之间的构想,商务的合作等等,也是需要一个低的试错成本,加速整个产业的流动。第三个层面更多的是需要去做创新破圈,一方面会包括降低整个终端的成本,另外方面也会增强更多的互动性。就像刚才网心科技的李总讲的,未来我们基于云计算、边缘计算来做泛屏的升级等等,都值得探讨。

  从未来来看,我个人认为当前的阶段或者说目前我们所能够做的事情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AI+4K能够助力整个内容品质的提升,目前IPTV所用的1080P视觉标准,包括真4K的视觉标准,我们都是以广电级或者是非常明确的行业标准去定义的。但是作为IPTV业务来说的话,真正要买单的是用户,1080P,真4K,甚至于是HDR等各种各样的名词,对于用户来说是很难对应到一个技术指标的,所以我们思考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抛弃技术,抛弃技术标准,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怎么样为用户带来增强型的主观体验。

  我们借助目前已有的AI技术和GPU为用户提供更清晰,更流畅以及更真实的需求,从720P到1080P做AI的超分,做插帧以及 SDR到HDR的定义,我认为我们能够把已有的技术整合了之后,结合海量的内容,面向广大的用户提供服务,整体依然会给用户带来一个整体观感上面的提升。

  从我个人的角度上面来看,我认为有的时候技术本身就应该是为产品服务的,并不是说革命性的技术才是好技术,能够产生收入,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体验的技术才是一个好技术。

  今年我们会去做AI超高清提升计划,上万小时的1080P超高清电影动画片来提升,对于部分高端的机顶盒,我们会展开HDMI的对国产化的标准试点,本身经过这么几年的发展,无论是竞合也好,还是用户家里面的电视机,都已经能够全面支持4K分辨率了。既然如此, 为什么我们不借助整体人工智能,包括或前期的一些技术积累,把技术整体打包,形成一个具有提高用户体验的内容产品提供给用户,这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是应该由技术和服务相结合去助力整体的业务创新。在这里我们也提了一个大屏新基建计划,去实现整体在中国移动业务体系之内接入全网服务应用一站式内容落地的一个服务方案。把原有内容和业务全部落地,从31个省每1个业务接入需要3个月变成一次性的接入,只需要三个月的对接,要降低整体的商务洽谈、技术开发,还有在线运营生产成本。

  在这一块我们把整个业务落地会涉及到的四个流程中技术部分进行了分离:

  第一步是业务的引入,我们对应的是有合作伙伴的管理平台,目前已经有221家的合作厂商,630款的业务接入到平台上面,在这个平台上面我们主要提供的业务服务能力主要是业务的统一引入以及全程的落地服务,全网的省公司的推广,还有是省间的业务共享。

  第二步是内容的转码,因为大家也知道每一个省对于IPTV的码率的要求,包括编码参数的要求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提供整个云转码的开放服务平台,有10套的转保模板能够满足不同的要求,目前已经提供500小时的转码能力。实现码率的全覆盖,分享的差异化服务,并且后续会持续的提供超高清的转码服务能力。

  第三步就是内容的分发,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实现了中国移动31个省52个业务平面,包括不同的CDN,包括不同的新媒体合作,能够实现两个小时,一个内容单独注入了之后全国的分发,而CP合作方也能够在两周之内完成一次技术的对接,就能够实现整个内容的全网分发,我们提供了内容分发的管理平台,对接到了31个省,目前已经为73家合作伙伴提供了服务,还包括7家牌照方。在分发量上面,每天有10万条是接近6万小时的内容,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在两个小时内分发到全国各省。

  最后在业务分发方面,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是每一个省的计费接入或用户的认证计费建权,统一足迹等等这些技术接口不同,我们通过提供增值业务的汇聚服务平台,去抹平对应这些接口的技术差距,也就是说,通过我们所提供的open API或者是SDK的这种方式,只需要一次性的开发。这个平台已经对接到18个省的业务平台,能够直接实现一次的切入。能够极大的提升整个业务的落地效率。

  目前来说的话,我们也提出通过三个层次去提供服务,包括云转码资源池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和一些省内的网络互通这些基础的资源,然后提供开放化的服务。在服务层面上面的话,包括内容分发的业务落地,这是指包括在线服务的部分,还有是对业务接入服务,能够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以及为省公司还有集团公司,甚至于为整个产业能够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加速整个产业的业务流动,进而提升产业本身的活力,这个就是我们希望做的事情。

  在未来的3-5年,人工智能+云技术能够支持泛屏的应用,从云端来说的话,包括引入人工智能、云渲染、数字孪生、云原生以及边缘计算,特别是在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和应用,最近几年我相信一定是会成为极大的热点,特别是通过AIGC和ChatGPT的应用和推广。在终端层面,也会增强终端本身的智能性,包括智能摄像头的引入,游戏手柄和家庭智能终端的网络环境去实现终端之间的分布式的应用。

  早年我们讨论云计算的时候会经常争论一个问题,机顶盒本身到底会是成为一个瘦终端还是一个胖终端的问题,瘦终端是指机顶盒只需要一个流媒体的decoder,所有的计算以及所有的展现能力全部都会放到云端去。合适情景指数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显示器的应用而已,如果是胖终端来说的话,我们会把所有的运算能力都更多的集中在终端这边,终端能力除了编解码芯片从支撑1080P变为了支撑4K或者8K,也会引入GPU等等更多的运算能力。

  我认为不同的技术部件或逻辑部件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于云端来说,必然是需要承担更多的运算能力的,会包括内容本身的生成、渲染以及更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计算能力;而在终端这里我们同样需要引入更多的智能,这里的智能是指与用户的交互智能。对于大屏来说,我们不仅仅只是需要突破传统的基于遥控器的,或者是说基于语音库的这样的充分能力,需要引入智能摄像头捕捉更多的信息,由边缘的终端去完成部分的算力,而对于整体包括数据的处理,包括交互,包括对应的展现渲染等等综合效益,双方相互合作,能够把用户的信息更多的收集,交给云端去处理,然后重新返回给终端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我认为这才是未来在大屏业务,甚至于是说结合AIoT的应用,实现家庭内部的基于物联网AIoT技术的多终端的分布式的应用互动,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实现TV屏向泛屏业务的演进,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其实可以不用关注我到底是大屏中屏还是小屏,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同样一个业务如何在多个终端之间进行无缝的迁移。另外如何实现多个终端的协同,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用户体验,以及更加身临其境的或者更加便利性的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的结合。

  我也希望在未来咪咕大屏新基建也依然能够成为连接云计算和终端以及多省业务之间的桥梁,能够与产业各方合作,大家一起共同以联盟或者是技术标准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去实现大屏业务的拉新促活。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