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这十年|杨崑:比三网融合更激烈的泛视频融合开始了
周晓静| 流媒体网| 2022-10-10
【流媒体网】摘要:杨崑一直身处产业前线但又不承担一线任务,这样相对超然的位置往往能让他看到更不一样的角度,是怎样的产业现状让他有这样的连续警示呢?视听行业的危与机有哪些?具体到IPTV、OTT呢?将来又要往哪转?

  编者按:

  十年,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却是一段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长卷;十年,宏大中国梦中的沧海一粟,却是一段视听人齐驱并进智屏梦的奋进蓝图。

  回眸过去十年,以IPTV/OTT为代表的智能视听产业从小规模用户覆盖到如今已成为电视主流传播渠道;从原有的基础联网电视盒子到如今的超高清智慧大屏;从过去简单的点播互动到如今的大小屏协同、线上线下联动;从过去仅提供基础视听业务到现在已服务智慧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智慧大屏的一次次变革见证了视听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也在每一位视听人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他们都是盛世中国的见证人,他们也是与时代同行的亲历者,他们更是国家数字化建设的参与方。他们是这个视听大时代千军万马中的一员,也是一个个奋进故事里的主人公。

  为了留住这些躬体力行的珍贵记忆,也为了记录智能视听这十年发展的不易与收获,流媒体网特别推出行业人物专访系列专题——“视听这十年”。我们将对话智能视听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从业者,他们既是亲历者,又是观察者,通过看他们眼中的行业震荡与变迁,听他们讲述亲历的视听发展曲线,抒写他们所期许的产业未来,重温过去十年视听往事的同时,迎接未来更好的成就。

  6月的海南论道上,互动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杨崑在题为《危机和光明的未来》的演讲中这样总结大屏产业的现状:大屏产业的发展像一个隧道,隧道的尽头能看到光明,但隧道本身是黑的,而且这个隧道后面会更陡——在隧道里下滑的过程当中活下来就是胜利。

  其实,不仅仅是这一届论道,从2020年到2022年的连续五届论道,杨崑多次提到“轨道转换”“转型期”“瓶颈”“挑战”“危机”。杨崑一直身处产业前线但又不承担一线任务,这样相对超然的位置往往能让他看到更不一样的角度,是怎样的产业现状让他有这样的连续警示呢?视听行业的危与机有哪些?具体到IPTV、OTT呢?将来又要往哪转?

  流媒体网独家对话杨崑,回望视听产业过去十年、展望未来十年。

  十年大周期——大视频业务的传统空间挖掘殆尽

  过去10年,可以说IPTV、OTT、长视频、短视频各领风骚一段时间,回望这十年,杨崑有何感慨?

  杨崑说,有两种描述过去十年的角度。

  一种是从业务本身出发。比如哪年的业务发展了多少用户,哪种业务每年是增长了还是减少了——这是一种常规的描述。

  还有一种描述方式:把IPTV、OTT、长视频、短视频这些组合成一个虚拟的产业大集群来看——就是大视频。“其实他们都是在大视频范围里的业务,过去十年,IPTV、OTT、长视频、短视频这几种业务从不同侧面推动了整体产业的发展。”杨崑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处于传统空间价值基本挖掘殆尽,而新增长空间还没有得到有效证明的阶段”。

  杨崑表示,十年前,大约是2012年左右,当时IPTV正好处于大爆发阶段,和之前IPTV用户数低位运行相比,随着2010年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发布,一下子给IPTV松绑了,2012年正处在IPTV的一个发展高速期”。而且,IPTV的兄弟业态或者叫同质业态,比如OTT TV也是那时候起步。


 

  数据来源工信部(2010年之前数据来源流媒体网)

  通过梳理时间线,2010年到2013年左右是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IPTV建设为主的增长,然后是中国移动等厂商为主的互联网电视的增长;这些大屏业务规模不断增长,到2018年前后,以IP宽带网络为承载的大屏业务基本把中国家庭用户视听市场潜力挖掘的差不多了。到目前,三家电信运营商为主的宽带大屏用户3.6亿多了,而中国一共才四亿多家庭。产业界不断努力,希望通过4K升级、智能化升级、数据化运营等一系列手段在无法继续规模化扩张的情况下,通过对大屏的横向扩展的商业价值进行挖掘。但是,“从这两年利润和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基本上,大屏的横向扩展的速度相对平缓——实际上继续在原有业态和资源配置下,市场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

  “网络长视频一直是IPTV有竞争兼合作关系的一种业务”,杨崑认为,三大视频网站比IPTV和OTT更早达到了用户规模的顶点,所以后来首先启动了转型,把更多的力量投在优质内容的制作上,通过优质内容和平台的捆绑来进行纵深商业价值挖掘。但是“这种纵深价值挖掘也基本上进入一个平缓期,甚至局部开始逐渐下滑”。

  杨崑说,短视频是随着4G网络普及,在这个十年的中后期开始爆发的,填补了原来视频消费的一个空白点——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消费向视频化的服务转变;短视频包括随后的网络直播的出现实现了移动互联网视频化服务生态的重塑,经过几年的发展,从环比的增长速度和增长的绝对数量看,现在短视频也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缓增长期。

  实际上就是产业界,无论宽带大屏还是在线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服务,这十年中把传统视频业态的可能市场空间——无论是横向扩张,还是纵深商业价值挖掘的空间基本已经挖掘出来了——“大家于是集体进入了一个滞涨期”。

  杨崑表示,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次产业努力,无论是横向扩张,还是纵深的商业价值挖掘,都曾经出现高光时刻,推动产业资源重新聚焦和创新的集中出现。而进入滞涨期以后,从这一两年来看,大视频产业已经没有了前几年不同热点相继爆发的热度。

  而还有其它影响因素,比如内容政策。视频服务是以内容为主导的信息服务方式,随着影响越来越大,更多涉及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受到舆论关注,这在政策层面引来很多新的因素;如大家都曾经很重视数据化运营,带来了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

  杨崑认为,过去十年整个大视频产业走过了一个大周期,这个大周期基本上把传统的业态和模式可能的扩张空间都挖掘完了。2020年开始进入滞涨,尤其是这两年特别明显,所有人不得不得去回答一个问题:未来视频的增长点在哪?

  比三网融合更激烈的泛视频融合已经开始了

  从2018年开始,在论道上就一直在提泛大屏的概念以及向泛媒体的转化。如今回头看,他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实际上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比如2018年第一次提到泛大屏概念的时候,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现有视频业务发展空间不足了,但“具体怎么解决只是有一个笼统的目标,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路径”。

  为什么要提泛大屏?

  杨崑说,当时有一个很朴素的认知:之前IPTV、OTT、长视频、短视频是用类似的商业模式,针对用户近似的需求,用不同的业态去挖掘市场空间,并各自形成自己独立的业务体系。大家随着规模触顶,自由发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势必要进入一种同质化业务资源整合的状态——2018年第一次提出泛大屏实际上跟这个有直接关系。“把大家手头的能力、资源向一起聚合,进行优化,形成更强大的运营能力,才有可能突破原来的商业模式或者业态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局限性”。

  “2018年的判断确实抓住了产业的脉搏”,杨崑说,现在产业也确确实实进入到了这个阶段,大家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下开始抱团、聚合。比如很多的宽带大屏服务企业在和短视频业务结合,很多短视频厂商也在把他们的资源向大屏进行释放。互联网长视频厂商也开始打破原来的一些壁垒,开始和IPTV等业务进行深度合作。“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过去还是以用户竞争为主”。但他同时指出,从产业现在实际的实践来看,这种合作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处于探索期——还在找聚合的具体的路径和优化方案。

  杨崑表示,随着这几年的产业实践,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2018年只是直觉上感觉到有这种趋势,而现在有了一些初步成型的想法——比如聚合应该是往哪个方向去能给这个产业带来更大的助力。他说最强烈的想法是“整个产业现在相对来说还是相互隔阂的状态——这必须打破,这是产业突破瓶颈的必须”。“需要有一批资源聚合以后,能力更强的专业化服务商出现在各个产业环节,由他们向更广阔的视频服务形态提供支撑”。

  重点探索泛社会化的视频服务!

  杨崑说,原来的视频有一个无形的壁垒,更多的面向文化、娱乐和内容消费,现在必须突破这个瓶颈,向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去——这其实也是跟ICT大趋势是吻合的。“现在整个ICT产业都在迈向万物互联的时代,实际上是人-机-物之间的连接完全打通了。”打通以后就有很多新的要素被注入进来了,比如机器视频、视频化的虚拟空间、数字人等,开始构建一个新的视频发展大环境——泛视频的环境,比原来的大视频产业所要求的能力以及产业发展水平都更高。他认为现在很多厂商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继续进行能力提升和资源积累才有可能满足未来产业突破的新需要。

  资源集中度不断的提高,产业的能力不断的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拉升,完成这次大蜕变是整个产业共同面临的任务。杨崑强调,“从大视频向泛视频转变,怎么重新凝聚大视频的力量,尽快去拥抱泛视频发展的新机遇,不是哪个厂商或者具体某个业务,某个业态所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大视频产业链的问题”。

  杨崑坦言,企业的数量肯定会减少,但同时又会去拥抱更广泛的社会场景,把更多新的企业纳入到阵营里来,这样才能完成大视频到泛视频的转变——实际上是传统力量减少而新兴力量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一方面来源于自己内部,一方面来源于外部的新生力量。有很多非传统的视频类企业开始逐步进入这个领域。比如AI企业或者行业信息化服务、传统的IT制造企业等,原来他们可能仅仅把视频当成一个简单的产品功能来看待。在这次大视频向泛视频转变过程中,他们也开始成为新产业集群中的一份子,而且某种程度上跟传统的参与者形成一种复杂的竞合关系。

  “当年三网融合,从2005到2012年间曾经完成过一次激烈的产业融合”。杨崑说,当时是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种传统的产业力量激烈碰撞,重新寻找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架构——2012年以后才真正寻找到比较稳定的架构并一直发展到今天,形成今天大视频产业的基本格局。现在,“类似的猛烈碰撞或再融合又会出现了”。

  杨崑指出,这次融合碰撞参与者比上次三网融合要多的多。“原来不管怎么说,电信、广电、互联网都是视频领域的传统参与者,只是围绕不同的业态构建不同的产业序列罢了”。如今,“有很多非传统业态的参与者要进来了,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原始形态了,但是真正成熟的形态还要再等两年”。他举个了例子,百度的长视频部门儿是传统的参与者,但是百度的AI和智能驾驶部门是非传统的参与者,他们也要参与泛视频发展了。另外,包括工业互联网里实际上蕴含着大量的视频内容,现在视频领域根本就没有人了解他们,将来“大家早晚要在某个点上产生碰撞融合”。

  杨崑贵阳论道PPT

  突破时间可能在2030年前后

  杨崑认为,目前这个阶段很像2002、2003那个阶段——那时整个产业界已经朦朦胧胧的知道大视频产业要来了,但是具体怎么做,用什么方式,都不知道,拿出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原型产品,盛大盒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这个阶段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转变?杨崑说还要经过这两年的观察才能确定,目前他的推测是,有可能在2030年前后,真正成熟的泛视频业态和产品会规模化的走向市场。

  为什么做这样的判断?杨崑表示,现在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不在视频本身,而是视网融合。

  杨崑说,大视频这一轮的爆发是因为2000年前后实现了业网分离,OTT模式开始成为市场的主流——可以不去管网络直接进行业务创新了。而新一轮爆发“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阶段,是在更高层面的一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他认为视网融合问题根本性的解决应该是在2030年左右。

  视网融合为什么是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杨崑表示,未来的业态发展到虚实结合以后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确定性——业务的确定性、质量的确定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VR要求的用户体验时延必须控制在百毫秒以下,这就是时延的确定性,现在根本做不到。“这就是互动媒体委员会为什么多年一直在搞视频体验评估”。据杨崑透露,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重新规划视网结合的方案。

  第二个问题是计算能力的引入。之前所有的计算是在终端或平台完成的,网络只存在传输的问题,但现在仅靠终端和平台计算能力已经不够了,网络也要承载算力,否则整个算力是根本支撑不住的。“新能力,尤其是算力代表的新能力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一些新视频业态本身的完善和商业化。比如VR、全息包括元宇宙代表的一些新的业态,这种虚拟和现实结合的一体化业态本身还有很多产品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杨崑表示,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差不多有一个时间重合区,现在预测就在2030年。“从大视频向泛视频真正过渡,这个时间点是由于是由它背后的这种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节奏决定。”

  “并不是说可以等”“因为谁也不好说第一脚是从哪个门踢开”杨崑强调,“这段时间里面,并不是到时候一下出现了,而是先经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的探索路径都会出现。”“2030年之前是创新的密集区”。

  “具体的突破点用一句话来概述——一切皆有可能”,杨崑反复强调,“不要给自己设置固化的路径或者范围,觉得未来的泛视频就应该是什么样,这种设置很可能会把自己发展创新的空间给挤压掉,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

  突破两个传统业态无法突破的极限

  杨崑说,现在整个产业进入的滞涨期,在等待下一次爆发。在这里面要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是要突破两个传统业态无法突破的极限:一是人的身体空间的极限,二是人与物的极限。

  杨崑正定论道PPT

  关于突破身体空间的极限,杨崑说,我们现在所有的视频业态还是一种平面的视频,不论是通过手机也好,通过大屏也好,要通过一个平面的介质进行展现——它是离身的。而我们现在要突破这个极限,从离身进入到具身,也就是说身体在哪里展现就在哪里。通过眼镜、投影、全息、VR头盔各种可能,实际上是让我们人体的感知和设备不再有从眼睛到屏幕的距离。“从离身到具身,这是一次极限的突破。”

  第二个突破,现在实际上所有的视频传播还是以人类为核心的,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所有的视频将突破人和物之间分割的状态。杨崑举了数字人的例子——不知道哪个是人,哪个是物。

  杨崑表示,这两个极限突破以后,泛视频的增长空间就完全被打开了——我们也就可以离开现在这个滞涨期了。

  “其实元宇宙也是在这方面做尝试”,杨崑说,元宇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元宇宙不代表现实的商业突破”,“它为以后的产业突破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但是今天指望元宇宙完成这次商业化实践,我个人认为是不现实的”。杨崑说,元宇宙是商业资源整合的一种模式,本身也肯定会引发一些技术上的创新需要。它更多的重点是在商业资源的整合上——现在提出来的是一种理念和理想,要进入到成熟的商业运作需要时间。

  他说泛视频就是无处不在的视频,今天还是以文化娱乐消费为主,未来的视频实际上要跟社会生活行业生产各个层面去结合,绝对不是简单的把现在生产现场的内容拍一段内容搁到大屏上播,要有适合它的场景的生产和社会生活。

  未来虽然可期,眼下的压力何解?

  杨崑说,首先两件事儿要分开,第一个是把握好视频产业本身的发展,第二个是适应大的人类社会的经济环境。经济本身是有周期性的——人类经济每隔一段时间会有增长有下滑,几千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全球经济现在处于一个波动周期内,出现一些产业上的紧张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这个周期紧密相关,不光是视频,所有的领域都会受到这个大经济周期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波动是正常的。但是波动,既然有下降,就有上升。下降这个阶段突破以后,自然要进入上升阶段,还是需要新的技术和产品来拉动经济发展。到2030年左右,视频产业完成大视频向泛视频整合了,波动周期也开始进入到下一个周期了——自然而然又取得了一次增长。

  “眼前紧张并不代表以后就没有可能了”,杨崑表示,泛视频和经济大周期吻合好以后,其实反倒对未来的泛视频爆发有直接的帮助。“如果产业准备好了,正好遇到了经济周期走出谷底开始上升的阶段,那不是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当周围的环境最悲观的时候,你要乐观;当周围的环境都乐观的时候,你要谨慎。”

  关于未来,对企业掌舵人的三个建议

  文化数字化、老龄化与大健康、元宇宙,当下不乏热门方向,IPTV、OTT在激荡的大势中怎样把握自己的远期及近期目标?杨崑对各位企业掌舵人有哪些建议?

  第一个建议:活下去。

  杨崑说,不管用什么办法,先活下去,因为毕竟整个大经济周期进入到一个波动的阶段了,视频只是其中一个具体的领域。“大视频产业规模和模式双触顶,先活下来,突破再等等看。”

  第二个建议:创新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

  杨崑表示,除了过去30年我们熟悉的通过资本市场等创新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模式,比如抱团取暖本身也可以带来创新。包括从IPTV、OTT、长视频到短视频抱团取暖,本身也可以通过这种组合型业务业态形成转型。他反复强调,创新不要停下来,创新也不要给自己设限。“在未来的六到八年的时间里,强烈建议所有的掌门人在活下来的前提下不要给自己的创新设任何的限制,不要再受过去30年产业增长经验和模式的束缚。过去成功的经验很多,但大都不能再用了。”

  第三个建议:新的爆发一定是跨界的。

  杨崑强调,别只留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里,再别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在跨界中,在横向的原来的大视频领域还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去寻找新的机会。

  杨崑指出,人类的经济周期每一次波动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规律叫剩(胜)者通吃——在经济爆发的时候,是胜利的胜,在目前这个时候是剩下的剩。“只要能坚持到最后,等经济和产业回暖的时候,谁剩下来谁就占了第一杯羹。”

  谈及相爱相杀多年的IPTV和OTT TV在下个十年,杨崑做了个大胆预言“OTT TV的名字可能消失,IPTV名字十年内未必消失”。

  杨崑解释,他这样预测的原因很简单——视网融合。

  “现在实际上整个产业走了一个循环以后又重新回到了业务和网络重新握手的阶段,视频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将来发展会向视网融合的方向重新靠近,OTT这种业态最好的发展环境已经过去了。想再突破,可能要等未来再过几十年一个新的环境。”

  而IPTV毕竟现在还没有出现其他可以替代的业务,而在整个业务出现颠覆性变革之前社会还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视频服务来提供保障——IPTV肯定是其中一个。“无论是从参与者的背景及其对基本需求的保障能力而言,还是从用户规模和使用习惯而言,IPTV反倒有可能在下个十年还存在。”

  杨崑说,自己这样说目前还会有争议,但很多事物的存在是有它背后原因的,并不是以我们的喜好为依据。”“未来十年,OTT不一定能存在,因为它跟整个大的业网再拥抱再融合这个趋势是背离的。但IPTV还可能有机会。”

 杨崑

  任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IP 与多媒体委员会业务与应用工作组组长 /IPTV 特别任务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 IP 网络的服务和业务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或运营商的测试评估、方案编制;参与或主持了几十项国家标准和通信行业标准的编制;组织多项跨行业新应用的商业合作、技术推广工作。

  “视听·这十年”系列采访仅代表各位专家个人观点,供行业参考


  2022年11月9—10日,在「冰城论道」上,杨崑确定出席并将就智能视听行业的最新趋势看法展开分享,期待您的关注和莅临!

  识别二维码查看更多论道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侯亚丽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