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12月已行进过半,站在2020年末回望这一整年,许多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直播、短视频为例,今年之前,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媒介形式是非主流,甚至不入流的,然而:
1月,一位名为「蜘蛛猴面包」的博主以Vlog的形式拍摄了《武汉日记2020》并发布在微博和B站,引发网友关注的同时吸引人民日报官博、BBC等官方平台评论转发;
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朱广权和淘宝主播李佳琦通过淘宝直播和央视新闻在线搭档,共同助力湖北企业复工复产,由此拉开了「主流媒体+电商直播」的序幕;
9月后,《蓝莓孵化营》《神奇公司在哪里》《湖南卫视天猫双11开幕直播盛典》等一应同短视频、直播息息相关的「大屏+小屏」综艺及晚会诞生,这些节目诞生伊始,便同助农、扶贫等功能息息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变装、萌宠、搞笑等娱乐化呈现方式以外,直播和短视频还可以成为主流文化的发力者,传递正能量情怀,发挥社会效益。
不过,在我国当前直播短视频行业中,过度娱乐、无营养,甚至打着擦边球的的视频内容仍占据市场主流,因其做着「人性的生意」,因而即使成批量复制,依然能得到大量商业与用户流量支持。
流量垃圾的潮水终将退去,退潮之后,直播、短视频行业的岸边还会剩下什么?
12月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主办,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和豆盟(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美好小康 扶贫致富」主题短视频优胜榜颁奖仪式圆满落幕,与其他短视频比赛不同的是,该比赛在选题方面紧紧围绕时代主旋律而展开。
带着对这一主题的好奇与对直播、短视频行业的思考,之媒采访了此次大赛的灵魂人物——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以及部分内容创作者,尝试结合他们的所行、所想,从主流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角度,一探直播、短视频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场行业洗牌的预兆
「主流文化+短视频」并不是某一时间点浮光掠影的泡沫,而是未来短视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今年第一个季度,各大短视频平台滚动播放有关疫情的国际、社会类短视频,其中不少甚至破圈到其他社交平台,刷屏好友圈。
不过,由于行业的不够成熟,当前一方面存在着短视频作品内容良莠不齐、创作者专业水准相差较大、劣币驱逐良币等的现象。另一方面主流声音难以借力短视频直播等全新媒介形式实现自身话语的表达、内容真实权威但不具网感、掌握正向价值观却缺少与观众之间交融互动的问题。
「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抓住了本质规律,模式就更有可复制性」,在谈到未来融媒体模式发展时,尤小刚讲到。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年7月16日,在广电总局网络司的支持下,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成立了短视频工作委员会得以诞生(下文称:短工委)。作为一个纯公益性质的组织,短工委成立的意义在于打造一个研究行业特点、团结行业力量、组织行业自律、以及为群众服务的平台。
在聊到短工委积极推进的短视频运营模式时,尤小刚说,他们正在小康之区嘉兴海宁市和提出精准扶贫、扶贫攻坚的首创地湘西十八洞,分别打造「一线潮直播室」和「十八洞第一直播室」,这是政府和专业团队合建的混合所有制区域性短视频经济文化矩阵平台。打造可借鉴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这个运营结构中,政府是股东,由于政府清楚本地需要什么、产出什么、发展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挖掘,因此由政府来理清需求、建立供应链和消费链。
专业团队也是股东,其专攻自媒体平台公众号矩阵的搭建,通过合适的流量平台实施运营,如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平台等,最终形成一个互相支撑、互相引流的经济文化平台。而身处其中的短工委更像是短视频行业的研究者、组织者,主要负责研究规律,并遵循健康规律建立合理构架,最终赋能行业的发展。
在谈到举办此次「美好小康 扶贫致富」主题短视频赛事的意义时,尤小刚表示,「主流的声音要发出来,主流的事情要做出来,主流的表达让大家关注,所以我们做了这次展播。」
这一次的赛事与展播,在笔者看来,拉开了当前短视频行业洗牌的预兆。
「主流文化+短视频」的广与新
在媒体融合的深水区,创新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推器,而想要实现创新,至关重要的是拉宽其所能表现的广度。此次「美好小康 扶贫致富」主题短视频的拍摄,就让笔者看到了当前「主流文化+短视频」所能够展现的维度之广博。
首先,是创作题材上的广——
在本次短视频拍摄赛事中,数十位创作者团队所抽取的二十二个拍摄主题全部围绕嘉兴五县两区的群众生活而展开,从政策建设、到老街小镇、再到当地的一果一树,选题虽离生活很近,但于社会影响而言却有良益。
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的团队聊到,他们的拍摄对象是一位很有情怀、一生都和槜李有关的槜李传承人,多年前,以经商为生的他为了保护家乡的特色物产,选择了注册商标回归故地。
微视推荐的镜语传媒创作者团队则将镜头聚焦在嘉善洪溪村的村党组织书记身上,到如今,她已经在这片土地工作三十余年,当书记也足足十五年。「他们为什么可以脱贫攻坚?通过跟这个书记的接触,我觉得确实能看出,是有这样的领导者为这个村尽心尽力」,团队的负责人如是说。
在以上团队的经历中,笔者发现,中短视频这样的体量,更适合「以小见大」反应平凡人中那些引领者的故事,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在我们国家的每一处,都有人为了脚下土地的点滴进步而倾注着心血。
其次,是参与者来源的广——
采访了解之后,笔者发现至此参赛的主创来源与身份大不相同,其中,有深耕短视频的「网络红人」,也有在电视剧、电影等长视频领域摸爬滚打数年的创作者,有专业团队,也有学生组织,有的来自我国偏远乡镇,有的来自海外他乡。不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色彩,以及面对拍摄主题时迥异的破题思路。
阿依图娜说,「我主要只拍新疆,这是第一次走出来拍,我这个沙漠边上的少数民族女孩就是到这大城市来观光、来玩游玩的。」
优酷选送的欢藤文化的魔姑Mogu团队中有一位来自海外的创作者,在她的认知中,只有「中产」而并无「小康」概念,为了破题,团队访问调研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想法,从中找寻他们对于小康的理解。
为了作品能拥有良好的呈现效果,许多创作者在拍摄期间体验了一番「夙兴夜寐」的感觉。其中,冠军团队中艺博悦的成员告诉之媒,因为制作时间有限,他们只能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保证作品质量,睡眠时间常常不足两小时。
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团队成员也讲,「七号晚上我们都没有睡觉,最后阶段只能倒计时报时,每过一个小时就报一次时。」
这样的创作对他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生活。这样于当地的深度体验,使得他们的作品融入了同脚下土地之间独特的感情,令参赛主题从一纸假设变成了生动的影像语言。
最后,是叙事形式的广——
主流文化想通过短视频得到广泛传播,进而发挥更强的影响力,靠的不是与之「皮」的结合,而是「魂」的相融。
其一,传播形式的短频快。「稳准狠快」是短视频的创作机制,也是「主流文化+短视频」能够破圈的准则。微视镜语传媒的成员谈到,「当一个东西足够成熟的时候,主流就会开始接近它、使用它,对于主流,用短视频的方式一样可以传播的更快更广。」此次评选中,大多数作品都集中在两分钟之内,虽然很多团队拍摄了长达一小时,甚至数个小时的素材,不过为了实现短视频的魅力,他们选择「忍痛割爱」。
其二,叙述视角的青春化。会长尤小刚认为,短视频不仅仅是传播媒介,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此番,不少创作者更新了创作语态,以实际拍摄传达了会长尤小刚的这一理念,并于作品中凸显了「青春化」的一面。创作者红孩儿所采用的策略是加入剧情化表达,并在转场和音乐特效方面融入设计感。贝壳视频团队则以年轻女孩的奇幻际遇,表现了「运动+」智慧体育社区这一社区场所,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其三,呈现形式的新颖独特。新片场推荐的岳阳工作室抽到了「大云文化旅游」这一主题,对此,他们采用了当前在Vlog和综艺领域很火的「旅拍」模式进行呈现,而这与大云当地「文旅IP」的概念不约而合。还有的团队打破了短视频「稳准狠快」的创作特点,特意采用了慢诗意的方式对主题进行讲述。
主流文化与新媒体形式的共融与赋能
尤小刚谈到,「要让大家看到短视频不仅仅是自我表达的工具,还是社会交流的视听方式,同时还对行业来讲,也是主流声音、主流表达,我们希望它长期掌握规律,引领潮头。」
那么,「主流文化+短视频」如何才能引领潮头呢?
第一,主流媒体积极入局行业发展。主流媒体入局短视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以PGC的身份入驻短视频平台,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当前在抖音的粉丝量已分别达到了1.1亿和1.2亿。
其二是自设短视频平台,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央视频」,以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天目新闻客户端等。不过,当前依然有大量主流媒体特别是地方级主流媒体,在进行短视频传播时依然难逃切条传播,简单嫁接的桎梏。
其三是以具有网感的形式针对主流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如丁真家乡的旅游部门将其故事拍成旅游宣传片在网上播出,吸引大量网友关注、消费。
在我国,五湖四海间有着大量「丁真式」人物亟待挖掘,好看视频推荐的阿依图娜说,「从平时的拍摄啊,大家可能会对我所生活的环境产生一定兴趣,然后向往去拿这个地方走一圈看一看。」
未来,政府及当地主流媒体不妨尝试积极寻找、挖掘能和群众审美形成共鸣的自媒体人,在提升主流文化声量的同时,抒写官方的健康审美表达。
第二,新媒体平台看到行业前进趋势。如今,在短视频平台收获大量点赞的短视频作品中,有不少都具有正能量情感价值,足以见得,主流文化不仅是社会大众了解时代现状的精神向往和追求,也是青年群体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底色。
而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并没有被规定必须要传达哪一类型的内容,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我国影视行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关键,也是当前新媒体平台应当看到的重要前进方向。
不过笔者发现,今年下半年以来,头部短视频平台已经加大了自身在主流文化方面的布局,如抖音在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不断发力,推出了「看见手艺人」计划及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
而一些原本专注于主流文化和社会民生的小众短视频平台,如央视频、梨视频等,在当前背景下,笔者建议可以尝试进一步深耕该领域,如在第一时间汇集全国所有新颖主流短视频内容,或设置独立板块以传播各地先进人物的有趣短故事。
第三,创作者尝试于源头处不断发力。在「主流文化+短视频」的表达中,对于主流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来说,更多发挥的是全局、宏观的作用,而真正实现落实还需从创作者这一具体的源头点出发。
在谈到如何赋能短视频的主流文化表达时,中艺博悦成员认为,「短视频的创作方法绝不是简单地压缩时长或牺牲画面镜头的质量,它对创作者提炼故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需要抓准作品中的意向与表达元素,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需要直戳人心。」
而这,也是笔者于上文所提到的在进行「主流文化+短视频」内容创作时,首先应当带着区别于从前短片、长片、宣传片的拍摄思维,将主流价值观注入短视频新颖而年轻化的视觉形式之中。
除了内容创作,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团队还从策划角度给笔者以全新的思路。团队成员认为,当前一些短视频「内容很好,但观众看过了不一定会转发传播」,对于该现状,她认为可以在主流短视频的传播过程中加入一些策划感,如将单个视频拓展成一个系列。
的确,某一作品想要得到广泛的传播,除了内容本身需要引发网友共鸣之外,还需要通过持久的曝光度实现传播的发酵,对于此,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应用短视频平台的全新功能,如在抖音发起挑战赛,号召全民参与,扩大主流表达的声量等等。
「社会效益」并不是影视内容创作的题材方向,而是作品最终带来的正向影响,带来影响的前提,是为更多人发现、关注、参与。主流声音不是一人独奏,而是群体大合唱,只有如此,短视频的「小体量」才能承载时代之「大能量」。
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曾提出「电视的两种经济」,认为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流通于两种同时存在但并不相同的经济系统之中,其中,「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而「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
同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不仅也存在「两种经济」,在我国的国家语境下,能够实现「金融经济+文化经济」的结合,共同为群众需要赋能。
第二届中国(海宁)短视频产业高峰论坛开幕式暨首届「美好小康 扶贫致富」主题短视频优胜榜颁奖仪式的结束,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布局「主流文化+短视频」的伊始,明年的主题将紧紧围绕「建党百年,不忘初心」展开。
也期待未来,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能一直成为横跨在长短视频平台、MCN、专业内容创作者团队之间的汇力轴心。
2021年1月20日,流媒体网联合易目唯共同举办的第五届金屏奖暨2020中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年度盛典将全新起航,设置涵盖企业、产品、人物三大类别奖项,旨在挖掘出真正推动产业创新与变革的先锋和引领者。
责任编辑:侯亚丽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见微知著|海南自贸港2025封关,短剧出海新坐标? 2025-04-23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
- [常话短说] 【破局】异业合作、跨界经营,广电自救新招式?! 2025-04-16
- 见微知著|对话张若波:多年芒果系转身微短剧得与失 2025-04-16
- [常话短说] 【解局】2025具体怎么干?多省广电给出答案!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