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网】消息:作为新时期下的文化“新基建”工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或将引领未来5-8年文化领域战略性核心工作。
文化大数据体系背景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同时还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打造数字竞争新优势,重在收集、用好各类数据。在采集端更大力度推进数据共享的同时,加大算法和算力的支撑以及软硬件配套能力,让数据释放更多动力。新基建,就是建立国家级的数字化基站、基地和平台,为5G时代的到来做好基础建设。文化数据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当前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如何用好用活这些文化数据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在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加快,从文化遗产中“萃取”的数据越攒越多,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此前,《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和《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均是2019年6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递交)明确提出: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2019年8月底,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对全国公共文化机构、高等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各类藏品数据,分门别类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成果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岀来,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
此外,多为来自文博界的代表委员指出,国家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是新时达国家战略转型中新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和基础支撑,建议将文物数字化纳入“数字新基建”的系统轨道,让文物资源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劲语快评】从宏观角度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开始并通过文化数字化工作加强科技改造。但总的来说,文化数字化与文化消费服务工作相对呈现一定的分散分裂乃至碎片化格局,同时在文化数字化之上的深层次科技融合创新也缺乏整体性和战略高度。而此次中宣部推出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承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基建”思想,通过文化领域的“新基建”改变传统文化工作的分散乃至分裂状态;同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也是此前政府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的延续和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上述文化数据思想也符合今年4月份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精神。该文件首次把数据要素纳入进来,强调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参考《劲语快评|新基建下的数据要素意义凸显,下一代电视加速商用部署》)。事实上,中宣部此次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从数据入手并覆盖了从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文化专网、文化服务端(线下服务机构)到数字化生产等在内的所有环节,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全行业的渗透性和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此次中宣部关于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下发在时间节奏上是要在文化领域落实上述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而不是与当下的广电国网整合工作相配合。
理解文化大数据体系
日前,中宣部文改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对全国公共文化机构、高等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各类藏品数据,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成果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服务及应用体系,面向全社会开放,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为在新技术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好基础。
《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畅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融通文化和科技、贯通文化门类和业态,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
【劲语快评】考虑到现有文化工作的分散化情形,因此强调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等关键原则,期望由此打破条块分割与体制差异下的数据孤岛问题。这种互联互通及共享思想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倡导的数据开放共享思想是一致的,并在后续的工作部署中得以体现。
《通知》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任务做了明确安排,主要包括如下8个方面。
1、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
将国家历次文物普查相关数据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结构化存储于服务器,并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
【劲语快评】要求依托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国家文化专网”,这与此前中宣部有线网络整合方案的定位描述一致,体现了中宣部文化工作的统筹安排与战略部署。按照此前中宣部的有线网络整合方案,有线电视网络是“一个多功能的国家数字文化传播网”,新成立的中国广电股份公司是“服务于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行业的国家重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运营商”,这与“国家文化专网”的定位是一致的。
2、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以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目标对象,分批次将各示范基地的陈列品、纪念碑(塔)、出版物、音视频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统一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以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为线索,对红色文化数据进行专业化标注、关联,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
3、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
以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为对象,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将已标注和关联的文化数据进行解构,萃取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分门别类标签化,为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素材。
4、文化体验园建设:
以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建设具有一定空间规模的文化体验园,把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从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化”到文化体验园,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5、文化体验馆建设:
以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公共文化机构、城市社区等为目标,建设技术含量高、传播力强的文化体验馆,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传播、大众学习鉴赏的重要场所,推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场。
6、国家文化专网建设:
依托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构建从数据采集、存储到数据标注、关联再到数据解构和重构全链条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负责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的数据存储、传输、安全保障,链接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以及公共文化机构、旅游景区、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建设“数据保真、创作严谨、互动有序、内容可控”的国家文化专网,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劲语快评】文件明确“国家文化专网”负责相关文化库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安全保障,并链接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以及公共文化机构、旅游景区、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线下文化服务设施与场景。这对于目前网络覆盖相对有限更多着重于社区家庭的有线电视网络来说,既是一项重要的网络延伸与敷设重任,也将通过承担此项活动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乃至资金支持。因此,“国家文化专网”工作的承接,对于目前处于5G建设发展阶段的有线网络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政策利好消息。但如同前述所言,中宣部该《通知》文件的下发更多是站在整个文化领域的角度,并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要素市场配置的《意见》。所以,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也不可因此沾沾自喜。
此外,该文件对国家文化专网还提出了“互动有序”、“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要求,这或是在文化服务创新层面提出了一定期望和要求,其中存在一定的想象/发展空间。例如,此前众多广电机构都在当地举办广场舞比赛、少儿歌唱大赛这样的文化活动,并在当地互动数字电视平台建立互动专区,让家庭用户通过线上投票等方式参与优秀选手评选、淘汰、“复活”这样的等赛事环节(参考《揭秘台网融合之贵州省首届少儿电视歌唱大赛》)。这种本地化互动平台可以提升地方性文化氛围,提升社区服务感知,非常符合上述“互动有序”、“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要求。而通过网络终端层面的强化和互动创新,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类文化互动服务的有序性:可以结合赛事选手代表的地域/小区进行投屏权限设置等;也可以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常规性展示,等等。在日本,社区型文化活动的组织及线上服务支撑,正是有线运营商的核心工作之一。
又如,有线网络在连接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时是,是否可以提供幼儿园的视频监控服务——并在一定安全机制下向家长提供互动参与空间。再如,基础各种文化数据库与文化云平台,以及博物馆/景区等文化设施与家庭的连接,是否可以面向家庭提供基于VR/AR的在线参观等文化服务?
事实上,今年3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2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而此次文化大数据体系作为“新基建”必然有助于推进文旅休闲消费升级和促成“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中国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商也可积极在其中发挥作用,促进新消费。
7、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
运用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原则,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中枢系统和分平台,汇聚文化大数据信息,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终端用户提供云服务。
【劲语快评】文件明确提出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的建设要求,这一诉求适应整个TMT领域的云化发展潮流是一致的,也符合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的应用需求,而“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区分中枢系统和分平台的原则有助于资源汇聚、管理和深层次数据加工。当然,按照云计算体系,或可对文化大数据云平台的IaaS层、PasS层和SasS层进一步划分和设计,这将是非常重要和有挑战性的新基建工作。
在云平台支撑下,理论上述文化大数据并可以通过AI、AR/VR等技术推动文化创新,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这些创新将最终体现了“新基建”的转型升级成果。
在另一方面,从文化数据库建设到数据结构重构以及数据开发创作,相关的责、权、利边界的制定,或许也是文化大数据体系未来的重要工作。
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10月,玖扬传媒联合公共文化机构、高等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发起成立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共同建设产、学、研、用的文化大数据体系。玖扬博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伏羲云正是致力于文化大数据云服务。与此同时,不少省级(如湖北、陕西、广西、北京、福建等)有线网络公司都致力于当地的省级融媒体平台建设工作,未来或许有机会发展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区域性分平台。以下是部分省级有线网络公司在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体系的参与情况。
(1)贵广网络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方面早有介入。2016年10月16日,贵州省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签署了“关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项目开发”协议,具体相关工作应该是由贵广网络落实。2019年9月份,贵广网络又与和玖扬传媒/北京玖扬博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贵州(西南)分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展全面合作,逐步实现西南省级广电网络接入文化专网。
(2)2019年8月21日,在北京举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南分平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广东省委宣传部文改办、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广电网络公司、玖扬文化等机构领导参与了此次签约仪式。
(3)广西广电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与玖扬传媒已于2019年10月15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广西分平台建设展开系列合作。
(4)2020年4月10日,山东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税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山东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其中,将“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建设,加快齐鲁文化分中心平台和齐鲁文化数据库建设”列入第七项重点任务。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开展珍贵文物、重点展品、古籍珍本的数字化工作,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历史遗址保护和再现、博物馆纪念馆展品陈列的科技水平。而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与玖扬传媒日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山东省平台。
从上述案例看,玖扬传媒及旗下的伏羲云或是承担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枢系统的核心机构,并至少从去年秋季就开始进入公开运作阶段。
8、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建设:
鼓励出版社、影视公司、演出公司、设计公司等文化生产机构充分发挥内容创作生产优势,积极参与文化数据的标注及解构和重构,开发文化大数据,创作生产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听觉亲和力的适应于现代化网络传播的文化体验产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由此可见,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一项全新工作,这个大体系当中要有成百上千条生产线,有成千上万家企业,有上千万生产者和上亿消费者,最后打造出一个万亿级规模的新产业。在这个体系中每一家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可以找到定位、找到机会。
【劲语快评】文化大数据体系作为新时期下的文化“新基建”工程,将引领未来5-8年文化领域核心工作
作为文化领域新基建工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不仅深入体现了“新基建”下数据的特定含义,更进一步形成了“云、网、端”融合的思想:一方面,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的建设是最基础的文化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再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原则,通过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和文化专网将文化数据库汇聚,即实现了文化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另一方面,文化专网还与线下的中小学、幼儿园等文化场体验馆及文化体验园这些文化服务端连接。在上述“云、网、端”基础上,再与文化生产机构合作,即可推进文化服务链重构,助力新型文化消费。这一思想体系可参考中宣部文改办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的“闭环运行的文化文化生产体系”(如下图所示,来自《深读 | 高书生:体系再造,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命题》)。
总体来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正是此前政府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的延续和落实,该体系涵盖了在线的文化数据、文化专网、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和线下的文化服务设施,加上创新性文化生产线,也体现了显著的“大文化”战略思维和云网端融合思想,或将成为引领未来5-8年内文化领域的战略性核心工程。
5月26日20:00-21:00,[闻道]第2期,五位大咖围绕5G+VR展开深入探讨。另外,直播还实战经验分享——躺过的坑和该避的雷,以及摸索出的切实可行的路径等等。欲了解直播具体内容,请识别图中二维码观看:
责任编辑:侯亚丽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磅】全国广电业务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 2025-04-03
- [常话短说] 【解密】全国广电工程公司 2025-03-26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700M,迎高光时刻! 2025-03-25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上市公司财报分析! 2025-03-21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5G有个重要推动!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