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某类创业公司估值翻番的技术贴:标签定义世界
李昕 liberation| 力博睿生 | 2019-09-27
【流媒体网】摘要:每一个标签系统创设的初衷,都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否则这标签也没有存在的价值。IP协议服务的目的是实现网络层全球统一编址,给网络中的每一个位置都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的编号,这非常类似于邮政编码。因此,IP地址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位置,而不是这个位置上的终端或节点。

  新标签

  新世界互联网当中的资源本身是静态的,不会创造价值,资源的流动才能创造价值。无论何种资源,要获得流动性都需要两个最为基本的条件:

  第一,资源被统一标识;

  第二,资源容器被广泛连接。IP协议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解决了统一标识问题,这才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从而催生麦卡夫效应: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但现在IPv4及其配套的网络资源调度机制,已经与电信运营商条块分割的组织架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利益格局绑定在一起,资源流动的方式也只能在这种利益格局所划定的范围内垂直演化,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改良,无论是叫SDWAN还是意图驱动网络,都很难从技术层面突破固有“资源容器”的界限,实现资源跨部门的横向自由流动。

  现在看起来,这些界限所形成的认知惯性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当我们谈论SDWAN的时候,只知在垂直流动方向发力,提升特定“资源容器”内部资源流动的效率,却几乎完全忽视了横向流动的巨大潜力。

  而要搭建资源横向流动的孔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制造锤子击碎原有的资源容器和调度机制,因为这些容器和机制本身的定位就是维持纵向流动性,而且经过数十年打磨,日臻完善。问题的核心,是横向流动性缺乏一个超脱于现有“资源容器”及其调度机制的Overlay调度系统。而这个系统需要以新的网络资源标识体系为基础,才有可能以低成本实现对不同容器中资源的自由操控。顺便说一句,虽然部门墙、资源流动壁垒这些词汇经常被使用,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合理的说法。因为现有的运营管理体系,本来就是为垂直资源管理设计的,无论是机制还是体制,都没有考虑过为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提供顺畅的渠道。既然压根就没有渠道,又何谈壁垒。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尽快建立新的渠道,而不是纠结于如何击碎那个想象中的壁垒。

  IPv4为什么不行?

  既然资源流动的前提是统一标识系统,而IPv4古已有之,为什么不能用来标识资源属性,支持跨部门横向流动?

  除了IPv4包头结构存在很多天然的局限性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一仆不侍二主。每一个标签系统创设的初衷,都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否则这标签也没有存在的价值。IP协议服务的目的是实现网络层全球统一编址,给网络中的每一个位置都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的编号,这非常类似于邮政编码。因此,IP地址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位置,而不是这个位置上的终端或节点。对于IPv4来说,受到存量限制,已经丧失了作为终端或节点ID的可能性,完全演化为纯粹的网络地址编码。地址编码能否同时用作资源的身份ID?理论上来讲,只要是全球唯一或者在一个管理域内唯一,就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当IPv4的功能与网络位置严格绑定之后,各种与位置管理相关的控制系统也随之出现,而这些系统又反过来强化了IPv4的位置属性。如果将其与节点的资源属性相关联,至少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位置信息与资源信息在体量、颗粒度、属性上存在巨大差异,而IPv4的编码结构和包头结构并不适合作为资源属性的消息容器。比如,在同一个IPv4地址标识的服务器上,存在带宽、安全、存储三种类型的资源,如何区分?其次,仅从扩展性的角度考虑,IPv4服务于两套标识系统将会令二者同时丧失独立发展的空间,面临二义性的问题。现在凡是出现IPv4地址的地方,尽人皆知其含义,但如果加入资源属性,仅凭一个IPv4,还能否准确判断出,这是在说位置还是在说资源?区分模棱两可的含义只能依靠追加新的备注信息或上下文辨识系统,这些都是昂贵的成本。而巨大成本换来的,仍是一个瞻前顾后、难以根据需要独立发展的标识体系。与其如此,何不干脆另起炉灶,为资源建立一套完全独立的标识系统?

  第二,改标签容易,改标签之上衍生的管控系统难。标签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改变标签的含义,还要考虑原有的标签管控体系是否支持,以及改造的成本。IPv4包头结构中,除了Option字段以外,都已经名花有主。而Option字段逼仄的空间,又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全新标识空间的全部语义和信令。但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在IPv4协议之外,还有各类管控系统在等着你去一个个“兼容”。显然,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互联网来说,这些问题并不新鲜,TCP/IP协议栈,本质上就是一个多层标识系统。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问题是通过追加一层新的标识无法解决的,如果有,就来两层。为新的资源流动性赋能,也可以遵循这一思路,发行新的资源标识与原有标识共存,使更为灵活的资源调度能够超脱于原有体制之上,获得新的抓手,并与原有的烟囱式结构中垂直方向上的流动性并行不悖。

  选择标签的艺术

  Segment Routing作为最不像SDWAN的SDWAN技术,之所以能够甫一出世即惊艳天下,也是因为这项技术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设计新的控制器或者控制协议上,而是直奔要害,建立起一套网络资源标识系统,为打破网络资源流动性僵局提供抓手——Segment ID(SID)。SID既可以是被赋予全局含义的MPLS标签,也可以是唾手可得的IPv6地址。MPLS标签一直是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虚拟路径标识而存在,而且在实际使用中既不具备全局意义,也从来就没有和任何网络中的属性或实体建立起稳定的映射关系,从中切出一段,拿来作为资源标识也不必担心和剩余标签的传统运用产生冲突。而且MPLS协议本身就支持标记堆栈,天然可以携带源路由信息。而IPv6虽然也属于地址标识,但地址位长达128bit,绝无数量不足之虞,既能装得下位置信息也能携带节点ID甚至资源和服务ID,而且IPv6包头结构中以扩展报头替代了Option字段,支持携带多个扩展报头,只要不超过最大报文长度,把整个数据包变成以扩展包头为集装箱的滚装船也没问题,因而非常适合作为通用消息容器,承载以IPv6地址标识的源路由信息。除了这些器质性的优势以外,MPLS标签和IPv6在网络中已经被广泛部署了二十年,现网设备全部支持,运维人员也谙熟其操作,因而同时具备良好的向后兼容性以及低廉的部署和运维成本,好吃不累,老幼皆宜。有了SID这个新的抓手,就相当于在原有的网络资源之上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流动性Overlay,为创新性的网络资源调度方案提供滋生的温床,使电信运营商有条件另辟蹊径,以较低的成本在新的维度形成正向增益的内生循环。

  至于原有的烟囱式资源调度机制和体制,我认为存在即合理,对于基础网络资源的运维和运营而言,没有比现有体制更不坏的体制了。体制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基础资源售卖的生意遇到了瓶颈。但在切换到更好的生意之前,就贸然抛弃手里成熟的生意,显然是不明智的。

  正如你不能因为要解决人类的飞行问题,就先砍掉他的双腿。虽然大家都在抨击烟囱式资源容器不好,但是对于特定类型的基础资源维护而言,烟囱式结构再合适不过,而且这些烟囱本身也构成了资源横向流动渠道的支柱。因此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打破烟囱本身,而是在烟囱之上,叠加一层新的Overlay。

  这一层新的Overlay,若要摆脱原有资源调度体系的羁绊,首先需要一套新的资源标识系统,或者说,以一套新的货币体系,将网络基础资源,重新映射到新的一般等价物之上。主权货币国际化所图者,亦是成为全球商品流动的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超越于各国货币之上的Overlay标签。

  首先,使流动成为可能

  尽管Segment Routing拥有如此之多的优势,但作为技术,它只是达成目的的工具,并不是操控工具改变现状的主导力量。而且,Segment Routing适用的场景非常广泛,如果拿来提升烟囱内部资源的垂直流动性,也毫无违和感。Segment Routing的价值在于,在运营商体系内部,在技术和设备层面先行埋下内生性变革的种子,做好铺垫和准备。如果变革发生,至少技术层面无需手忙脚乱,若不发生,也无伤大雅,不会引起排异反应或高额的维护成本。变或者不变,标签就在那里。作为一种种子型技术,Segment Routing的重点不在于定义清晰的控制器架构或控制模式,而是通过以MPLS标签或IPv6为载体的网络资源标识系统为资源流动提供新的可能性,并通过最大限度保持向后兼容,溶解到现有技术体系中。这种高度的向后兼容性,使得 Segment Routing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在现网中的部署,并将与原有网络资源管控体系的冲突以及人员培训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而这些举措背后的意义,就是把资源流动的成本以及配套管控的成本也降到了最低限度。首先解决了能够流动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如何流动的问题。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无论是电信“云堤”、云网一体还是游戏快线,也都具备这种向后兼容性,其部署方式以及调用网络资源的方式,都最大限度与原有设备和技术兼容,三者也因此而成为连接来自不同“容器”网络资源的枢纽。

  与SegmentRouting相比,这些方案并没有触碰底层网络标识系统,而是通过在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通了数据平面资源流动的孔道。但是这也导致网络资源“非常规”流动对管理和控制平面“非常规”解决方案的依赖性,每遇壁垒辄需要来自管理和控制平面的辅助手段加以解决。这种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于“非常规”的网络资源流动孔道无需改变底层设备,因而也无需等待设备升级改造,可以对新需求快速做出反应。但这种灵活性也因此而与特定目标耦合,不以提供全局性和规模化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若无顶层设计配合,后来者仍须自行建立“私有化”的资源流动孔道。而Segment Routing则放弃在管理和控制平面寻求私有的支点,直接在底层对网络资源进行重新标识,为大规模变革提供普适化的基础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在思科出版的《Segment Routing详解(第一卷)》当中,对控制器的介绍仅仅占据极小篇幅。在自下而上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器确实不是连接资源的枢纽,SID才是。

  尽管上述两种技术路线各具特色,但二者具备很强的互补特性,都代表了SDWAN在运营商网络中最具价值的功能:充分释放网络资源流动性,重新获得内部的正向循环增益,进入创造价值的持续上升通道。而只有运营商重新进入正向循环增益通道,创造出更多的增量,历史遗留的顽疾才有可能在发展中被消减。但在一个为争夺存量而残酷厮杀的市场上,指望运营商依托存量开展内部改革、克服积年累月形成的阻力,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现在,至少从局部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实质性的改变正在发生。而推动变革发生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2019年10月30-31日,“聚视而上、向智而生”珠海论道暨第18届中国IPTV/OTT智能视听产业高峰论坛将在长隆横琴湾酒店举行,IPTV第二价值曲线的培育和建设;智能大屏的创新与边界;从投屏到智慧屏,如何抢占时代风口......更多行业话题尽在珠海论道,欢迎关注和参与!

  了解珠海论道详情及报名请点击:http://s.lmtw.com/201910iptv/

责任编辑:李平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