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论道|徐世丕:把握戏曲文化生态重构与市场拓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流媒体网| 2019-05-09

  【流媒体网】消息:IPTV正进入规模发展和价值挖掘双轨并行的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垂直生态布局、线上线下联动、融合跨界转型......不少企业已经把关于精细化运营的思考变为具体实践,在各种业务和解决方案落地的过程中,不乏创新与突破,其中,以戏曲等细分领域作为切入点,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月8—9日,以“启智•视听”为主题的第17届齐鲁论道在济南举行。9日下午,在主题为“文化传承之路——戏曲与互联网的商业融合创新”分论坛上,文化部原部长办公室主任徐世丕进行了主题为“把握戏曲文化生态重构与市场拓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研究心得,我的发言主题是“把握戏曲文化生态重构与市场拓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什么叫重大战略机遇?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谈,第一是新时期以来戏曲艺术生态的鸟瞰与透视,二是新世纪以来戏曲文化环境良性转变的机遇,三是互联网+时代与戏曲文化正向、多元价值传播的路径与发展前景。

  新时期以来戏曲艺术生态的鸟瞰与透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戏曲生态的传承经历了波峰、波谷。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的第一个重大政策是在1950年,我国召开了首届全国戏曲工作会,奠定了整个新中国戏曲事业的方略,还提出了三个精神。首先明确了首要任务;其次,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第三,政务院批准了一个“五.五”指示,明确提出我国的戏曲遗产极为丰富,和人民有密切的联系,继承这种遗产并发扬广大十分重要。所以几十年来,新中国戏曲所走的路其实在解放初就定下了。而到了1952年,戏曲产业的政策、方案、方向都基本确定了。

  接下来的1956至1961年,我国一直在推进戏曲的改造和发展。有一组数据:1949年,我国的艺术表演团体有1000个,到了1952年达到2000个,1957年接近3000个,1965年达到3458个。可见当时戏曲产业的蓬勃。

  到了文革期间态势则发生了变化,只有一些“样板戏”的存在。到1978年以后,戏曲产业则重新步入正轨。有数据显示,1980年全国恢复的戏曲剧种达200多个,戏曲剧团达到2000多个,从业者20万人;2017年全国地方戏曲剧团达到了4056个,这还不包括一些综合团体、综合戏院、艺术剧院等。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戏曲还是支持的。期间,民营剧团的崛起是在2005年以后。2005年,多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团体的意见,这个意见对戏曲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国家对戏曲艺术的传承有很大的支持,比如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等等。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戏曲文化环境良性转变的机遇

    新世纪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都向着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戏曲戏也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和支持,比如地方戏曲的振兴工程,资金支持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最早从2000年开始,后来还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文化部还实施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等,这都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

  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而消费才1万亿,缺口3万亿,也就是说,很多人想花钱找不到地方;此外,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的文化产值在上升,但是文化消费力在下降,两大矛盾就降低了公众对文化消费的满足感。所以,文化体制改革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可见,不是我们没有机会,也不是市场不行了,可以简单做一下预估,全国8亿城镇人口,其中的十分之一如果人均看一场,每一场50块钱,那也将是巨大的规模。

  再来看戏曲,2012至2016年,全国传统戏曲票房的总量变化不大,但演出场次在2016年以后一直在往上涨。当下,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市场化、企业型的演艺机构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演艺行业的主体力量,占比接近80%,同时企业型的剧团收入一直在增长。

  戏曲文化生态方面,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48个剧种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此外,国办戏曲剧团数量有1500多个,民营戏曲团体8754个,所以市场还是很大的。

  互联网+时代戏曲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时代与戏曲文化的正向和多元价值传播的路径是什么呢?是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就是让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升级换代、互联网化,互联网+的“+”既是技术上的“+”,又是理念模式上的“+”。互联网+要求以人为本、人机互联、无界融合、创新发展。比如,传统的广告加上互联网等于百度,传统的百货集市加上互联网等于京东,传统的电器卖场加互联网等京东,传统的银行加互联网等于支付宝,传统的即时通讯加互联网等于微信,传统的出租车+互联网等于滴滴......这就是“互联网+”。

  那么,文化领域的互联网+呢?比如传统演出+互联网是网络直播,现场表演加上移动互联网是快闪,短视频加上互联网等于抖音,传统的电视剧、电影加上互联网等于网剧、网大,这些都是文化领域的互联网+。

  有个专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非常棒,大概意思是互联网越来越扮演着文化价值通量的角色,在强大的算法支撑下似乎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可以简化和还原为数据,形态和边界的不同仅仅是算法和程序的不同。我觉得这段话说得很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数字化。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个巨大的宝库,在当今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中国戏曲是在舞台艺术、演出生态系统等方面唯一一个传承超过1000年并且没有中断过的综合戏剧体系,同时戏剧品类多元、形式多样、风格多彩,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多的剧种。此外,中国也是世界三大古典戏剧当中唯一让千年以上的传统戏剧至今保持生命活力和发展势头的戏剧大国。所以戏曲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如何展望未来?

  第一,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构建戏曲+互联网生态,开拓戏曲新媒体双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创造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精品的新业态,这是戏曲文化不负时代机遇并且传承并弘扬中华精神文化的历史使命。

  第二,要抓住机遇,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MR、数字化技术、4—8K高清屏显技术、杜比降噪技术等等,利用这些前沿科技改造、提升戏曲文化价值。

  戏曲是座宝库,但如何把它变成老百姓当下喜欢的东西,转动文化的消费群体?不要盯着00后、90后,要盯着50后、60后、70后,他们才是最容易接受这部分文化的群体。他们熟悉这些东西,并且现在都有了智能手机,只要肯挖掘,市场是非常大的。以短视频为例,它的主要内容是模仿、秀萌宠、竞才艺等,但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却少之又少,那么是否能将戏曲与短视频进行结合呢?

  此外,还要认清消费趋势,这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文化消费群体究竟分布在哪个阶段、短板在哪,要聚焦薄弱环节,找准主攻方向,突破资源瓶颈,要善于借势、勇于开拓,这样,中国戏曲就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天地。

责任编辑:王雪怡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