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网】摘要:2017年,以智能电视为核心的中国OTT大屏生态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50亿元,2020年将达6,300亿元。自2007年起,广电总局发布了一系列OTT条例,56号文、181号文、229号文、6号令、81号文……
OTT大屏产业从2010年开始起步,经过前后7年的发展,从7家牌照方到后来大量视频服务平台的涌入、智能电视、OTT盒子终端厂商在硬件方面的推动,如今OTT大屏产业在用户层面已经聚集了1亿终端、3亿用户数量的规模,围绕OTT大屏商业变现的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应用服务机构纷纷加入,形成了完整的OTT大屏生态体系。据奥维云网预测,2017年,以智能电视为核心的中国OTT大屏生态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50亿元,2020年将达6,300亿元。自2007年起,广电总局发布了一系列OTT条例,56号文、181号文、229号文、6号令、81号文……
一.OTT政策汇总:56号文、181号文、229号文、6号令、81号文
2007年12月,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令第56号《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将互联网视听内容纳入政府监管体系。
2009年8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确保视听节目内容可管可控。
2010年4月,《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管理规范》、《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管理规范》,开始强调牌照商的角色,所有针对电视的互联网内容须以牌照商为出口。
2011年7月,《关于严禁通过互联网经机顶盒向电视机终端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通知》。针对电视盒子采取措施,规范OTT大屏市场。
2011年10月,广电总局181号文《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的通知》。从集成业务、内容管理、运营规范、终端管理等环节入手,规范互联网电视的秩序。
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四大部门联合发布229号文《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严肃整治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及相关下载服务。
2016年5月,广电总局6号令《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明确加强针对IPTV、专网手机电视及互联网电视的监管。
2016年7月,广电总局81号文《关于做好互联网电视整改工作的通知》。限期整改互联网电视不合规现象。
二.OTT行业发展的7大趋势
1、电视将回归娱乐
家庭智电娱乐领域是音乐未来的蓝海,电视将成为家庭音乐娱乐服务的重要入口。中国的电视行业从2016年开始就进入了三国演义的时代。目前,OTT随着机顶盒和电视机的追赶,中国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亿,OTT激活过的用户超过1亿。三种电视的用户都已经超过一个亿,电视最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娱乐。
手机用户非常多,电影院用户相对较少,用户每天都看好多手机视频,每天只看一次电视视频,每周只看几次VR,可以看出从手机到电视、VR、电影,ARPU值会越来越高。不管是IPTV、OTT、互联网公司,电视屏一定是未来娱乐最大的一张家庭屏,这个走势非常重要。目前电视互联网远远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当前仅是开始,开发程度很低,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无论电视接的是什么网络,无论电视节目方式如何变化,电视作为娱乐显示端是不可能消失的。
家庭智电将在全新的家庭娱乐时代成为每个家庭的必要配备,客厅也必将成为整个家庭娱乐的核心体验场所。面对数千亿的市场,家庭娱乐由以往的被动接收走向自主选择,适应新时代智能娱乐生活的“大屏”智能电视的快速普及渗透提供了手机和平板等“小屏”难以媲美的视听体验,而大屏电视由显示产品演变为内容入口,全新的家庭娱乐时代正在来临。
2、付费才是最健康的商业模式
中国长期以来看电视是不付钱的,一直到了有线电视网以后付极少的费用,而且是以网络运行维护费的方式缴纳,并不是以节目费用的方式。全付费模式是目前OTT行业众多平台的梦想,付费是最直接的盈利手段,通过让用户付费,就不需要去构思方式转化价值,不用花精力去寻找电商、分发、广告主。在没有开始全付费模型的时候一定是亏损状态,处于全付费模式下的平台方可盈利,CDN的成本缩小到了原来的10%。所有的CDN都将为付费服务,而不形成无效的CDN覆盖。
在商业模式上,OTT行业已经达成共识,越向下免费模式越是主流,越向上付费模式越是主流,包括现在做的OTT、VR、电影院,付费一定是这个行业主要的商业模式。对于内容付费,则是首页推荐不错的终端付费率高,因此运营资源非常重要,终端渠道价值凸显,规模决定利润水平,最终的利润实际分成是渠道30.0%;版权25.0%;CDN40.4%;纯利润4.6%。
全付费模式追求活跃度,更追求付费率,TV平台活跃度并不仅仅是视频播放的活跃度,精品影视和少儿适合全付费模式运营,全付费模式趋向于去中介化。
3、人工智能+OTT,升级家庭娱乐
人工就是人类开放出来的东西,智能就是实现人类的认知,行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电视必须能够看懂视频内容和用户,如果不了解内容和用户的需求,电视将无法理解与服务用户,这个需要后台大数据的支撑。
人工智能电视学习的知识很多,首先要通过用户行为的大数据,了解用户的身份信息,还要对内容进行分类,标签等。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是语音操控,让用户放下遥控器,做到理解用户,陪伴用户,让人工智能电视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如何将AI或者深度学习技术变成可运营的产品,而不是只作为产品输出给运营商,而是把运营商上下游做的事情,用产品梳理出运营思路,从内容的解决到输入、输出和变现形成一整套解决方案,相对于SaaS系统,主要服务于视频运营商。通过联合运营方式,帮助运营商做流量消化,每个识别里都包含内在的意义,将场景梳理精准化,生动化,而不是单一的做机器语言的识别场景。
对OTT和IPTV来讲,它的头部可能有20%或者几十的头部占据80%收视量,重点挖掘头部节目的收视,这是基础。寻找第三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联合互动运营的方案有利于发挥各家的长处。有了这样的互动运营的框架,还需要解决一个互动效率问题和互动效果的问题。因此智能标签服务器和互动运营产品能够为互动运营框架起到支撑性的作用。
智能标签会通过节目识别功能、综合编码模块这两个功能解决效率问题。为了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相当多的技术来支持。比如识别阶段的人物镜头标签这块就用到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深度学习技术,而广告的场景识别这块就用到识别指纹技术和音频指纹技术。
责任编辑:高龙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见微知著|海南自贸港2025封关,短剧出海新坐标? 2025-04-23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
- [常话短说] 【破局】异业合作、跨界经营,广电自救新招式?! 2025-04-16
- 见微知著|对话张若波:多年芒果系转身微短剧得与失 2025-04-16
- [常话短说] 【解局】2025具体怎么干?多省广电给出答案!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