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5)专题论坛——IPTV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流媒体网主办,聚焦IPTV创新发展。
河北广电无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金禹发表了题为《创新领航 迎势而变》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分享的题目叫《创新领航 迎势而变》。
从2004年IPTV正式在网内进行实验,IPTV经历了从艰难走向稳定,再到爆发式增长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IPTV这个当年很新潮的业务如今也站在了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也面临很多新的常态、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后续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享河北在行业发展上的思考。
一、新常态
随着整个行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政策法规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的压力、专业人才队伍的短缺,将在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四个新常态也将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内伴随产业链的转型与发展对整个行业接下来怎么走、往哪儿走提出新的挑战。
二、新挑战
我们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挑战一:行业规范正在经历阵痛的过程。截止去年年底全国IPTV用户已经突破4亿达到4.08亿,庞大的用户基础其实也在渐渐地改变IPTV的属性,总局的“双治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也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IPTV作为一个政策而始,因政策而兴这样一个特定的业务也必定随着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巨大的转变。IPTV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系统性的变革,从无序到有序的阵痛期,从加快修订中的181号文,包括6号令,到现在正在出台实施的《互联网电视播控能力评估管理办法》《互联网电视准入退出机制方案》,包括《运营商违规互联网电视存量实施方案》等,都给现行的行业生态带来了进一步重构的可能。解决了规模增长的IPTV怎样让观众变成用户,再从用户变成我们的客户,从传统领域的业务的内卷实现量质齐升也成为摆在各省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挑战二:技术发展在不断加速。IPTV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因技术变革而产生的业务,20年的发展,IPTV的技术体系却并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让IPTV从当年的技术新贵,现在反而变成了一个没落贵族,很多技术标准与体系已经跟不上市场的步伐,亟待更新与升级。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化,用户的使用行为,还有家庭的场景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IPTV也需要尽快依托技术升级创造更多的用户触点。随着AI的爆发,AI能力的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如何用AI重构我们的技术能力、重做我们的产品,让AI从技术变为用户真真正正能够体验到的服务,也给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挑战三:商业模式亟待创新。随着用户覆盖的不断提升,近一两年大屏业务的竞争其实是在不断加剧的,不管是互联网端的大屏的视频会员数的增长还是IPTV业务的规模与收入,其实都明显出现了瓶颈。版权价格不断上涨、终端资费不断下降,视频业务载体也在不断增多,让IPTV近两年的发展举步维艰。IPTV最初是运营商差异化营销的利器、宽带渗透提升的重要抓手,但随着目前IPTV业务在三大运营商的全部覆盖,IPTV又成为了一个同质化的业务。随着运营商降本增效的政策推进,IPTV往往被定义为硬成本,运营商在IPTV业务上的投入和资源其实在逐年降低。而运营商近年来大力投入的FTTR、智能家居等领域,IPTV的介入却还不够深入。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短视频应用的爆发,包括微短剧等新业态的不断冲击,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我在这儿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我们河北IPTV统计了一下,全年日均点播观看时长21分钟,但是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止2023年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的时长达到了7小时15分钟,其中在移动端视听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高达3小时7分钟。
其实发展到现在,开机率跟活跃度是我们IPTV的生命线,如何让用户能够回归大屏?我们如何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IPTV需要从产品的模式跟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去寻找答案。
三、新机遇
当然,每次的变革都蕴含着大量的机遇,英国的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曾经说过变革是面对困难时重塑自我的机会。IPTV用户发展放缓,单纯依靠用户的增量来驱动我们的商业增长模式已经开始出现乏力,运营商也开始思变,产业进入深度经营跟探索新业务的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产业的变革倒逼各省要重新审视业务发展的方向,反而加速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我们也需要抓住这次产业升级的机会,补短板、强基础。
首先,从技术入手,技术的发展也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应该把技术,首先从传统的业务支撑的范畴提升到业务引领的范畴。技术决定了底层的逻辑,也决定了产品形态跟体验的方式,技术既是保障,也决定了现在整个业务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通过技术创新跟应用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我们应该找到符合市场的业务形态,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平台能力,推出相应的产品应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用户。
IPTV大屏最早在运营商的商业逻辑其实是通过绑定本网宽带,在用户饱和的情况下,运营商渴望发展他网更多的用户。而对于新媒体来说IPTV虽然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各运营商的用户其实相对是割裂的,各省之间的用户也不互通的,IPTV专网的属性又让IPTV成为了一个数据的孤岛,用户规模并不能充分地发挥体量带来的这些优势,因此我们需要跨网、跨域、跨终端、IP化新的传输平台。运营商这几年也希望降低成本来拓展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依法了运营商业务全面地上云,IPTV技术转型的速度其实并未跟上运营商的这一变化,也使得IPTV成为运营商诟病的重成本业务。针对这一情况,无线传媒做了几件事。
技术从支撑到引领
我们积极构建软终端能力,并同步推进智能传媒云平台建设,打造“一云多屏”技术体系。2024年11月,作为总局的试点省份,无线传媒协同河北移动与创维电视,共同完成了基于软终端的电视一体机试点工作,为后续“双治理”推进提供了新的业务载体与基础。
在省内,无线传媒与河北移动合作,完成了移动端软终端的开发。4月份,我们已对移动侧所有地市的网格装维人员进行了培训;5月份,将全面启动全省IPTV软终端业务的发展,开拓泛屏新赛道。
无线传媒以总局政策为引领,着力构建智能化、集约化的媒体融合生态。通过智能超媒云平台建设,我们重构了公司业务体系与技术平台架构。这一云平台项目是我们上市公司重要的募投项目之一。随着超媒平台统筹云网边端能力的建设,我们推动了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的双轮驱动,实现了从单一IPTV服务向全媒体融合服务的战略升级。我们构建了“人工智能+新媒体”的融合创新生态,拓展了多屏、多终端、双核服务场景,实现了从终端服务到智慧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无线传媒全面接入了AI能力。去年,我们携手河北工业大学、腾讯、华为、百度共建了河北广电AIGC联合实验室。在半年多的实验室工作过程中,我们推出了河北广电的AIGC能力辅助平台,辅助日常运营与决策。同时,我们打造了IPTV电视助手,借助AI能力实现了大中小屏的联动,通过语音实现电视的便捷操控。目前,我们正积极引入DeepSeek能力,实现内容的模糊搜索与智能推送,让电视操控更加简洁。目前,电视助手在智能音箱中屏端已覆盖超过310万终端用户,电视助手的微信小程序用户已突破74万。
回归用户,提升体验
一个好的产品是业务成功的基础。在IPTV的下半场,得用户者得天下。借助总局“双治理”整改的倒逼,我们应真正建立用户思维,回归用户,提升IPTV的体验。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三点:让电视更简单、让内容更好看、让电视更有用。
为此,无线传媒创新打造了极速模式。通过直播、点播等多样化场景,我们打造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用户回归最传统的看电视方式。在极速模式中,用户只需通过上下左右四个键即可完成所有电视操作。数据统计显示,极速模式上线测试过程中,用户的内容触达、使用效率提升了46%。通过刷剧模式与个性化推荐,我们实现了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转变。这种沉浸式的视频流体验也为我们后续进行信息流的广告以及新的业务形态商业模式的探索夯实了技术基础。
针对电视大屏,超高清是我们最核心的业务。无线传媒积极响应总局超高清建设的战略布局,不断加大超高清内容及产品的打造力度。目前,我们在运营商的三侧已全部上线超高清业务产品,覆盖全省1700万用户。
IPTV积极引入了生活的权益服务,为用户打造15分钟的便民生活圈。通过实惠、便利、丰富的会员权益与生活服务,我们吸引用户使用我们的生活圈产品,实现大屏增值业务从“看”到“用”的突破。
模式创新,拓展市场
在做好服务和产品创新的同时,无线传媒也积极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拓展市场的边界。我们需要做好IPTV电视从传统电视业务到AI大屏的升级,把IPTV做成运营商千兆宽带的重要填充。同时,我们更要做好自身产品运营能力的提升。
电视作为家庭场景的入口,需要与运营商智慧家庭业务进行紧密联系。河北通过集合运营商智慧家庭的相关业务,把智慧家庭的家居控制、设备管理等功能集成到了IPTV平台上,实现了传统电视到IOT大屏的转变。IPTV也打造成了一个串联运营商智慧家庭业务IOT的控制中枢。
无线传媒还在积极推动千兆宽带+电视融合产品创新,打造IPTV超高清产品体系,通过超高清内容的建设和服务来助力运营商千兆宽带的升级和提升。我们自主打造了智能营销平台,以用户行为、基础信息等三个精细的用户细分维度来提升精细化运营效率。目前,我们已有30个用户群组,并精准匹配了营销资费、喜好内容及互动活动。2025年,我们将追加推导型、预测型等四大类供给,升级与提升我们的工作,构建策略、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进一步提升整体平台的运营效能。
此外,无线传媒与运营商携手,在移动侧创新推出了“先看后付”“亲情付”等新的付费模式,拓展“先尝后买”“买赠服务”等多元化的新场景,将大屏营销拓展到小屏领域。
整个行业现在虽然经历了一场系统性的变革,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无线传媒将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内容创新驱动整个业态的创新,来实现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更多关于CCBN的内容,请关注【专题】聚焦|CCBN 2025
责任编辑:李楠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见微知著|海南自贸港2025封关,短剧出海新坐标? 2025-04-23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
- [常话短说] 【破局】异业合作、跨界经营,广电自救新招式?! 2025-04-16
- 见微知著|对话张若波:多年芒果系转身微短剧得与失 2025-04-16
- [常话短说] 【解局】2025具体怎么干?多省广电给出答案!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