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5日,CCBN 2025主题报告会及系列专题论坛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举办。
作为CCBN 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指导、勾正科技主办的“融媒体与微短剧创新发展论坛”也于4月23日上午举行。
近几年,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局面大开,媒体行业变革不断加速,尤其是微短剧作为新兴领域,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潜力。
此次论坛,广电领导、视听行业领军企业代表、资深影视制作人、营销专家等共聚首钢,共同见证融媒体与微短剧产业发展成果,深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会上,北京勾正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喻亮星发布了《重塑增长——中国视听产业研究10大发现》白皮书。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一、视听产业发展的十年跃迁
发现一:用户规模跃迁:从“用户分流”到“全面回归”,智能电视已渗透84%的中国网民。
截至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累计激活终端突破4.22亿台,渗透84%的网民,85%的年轻人将智能大屏作为家庭主要娱乐阵地。智能电视销售经历了高增长到微增长,市场从“抢用户”到“抢流量”。
智能电视的十年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家庭娱乐从“多屏分流”到“大屏回归”的深层变革。
发现二:生态格局重构:从“单屏主导”到“跨端协同”,电视终端实现价值跃迁。
具体来看,一是从屏幕到中枢:智能电视凭借大屏沉浸、超高清显示、多模态交互成为家庭数字生活的核心入口。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162分钟(2014年)跃升至280分钟(2024年),交互方式从“被动观看”升级为“主动服务”。
二是跨端协同:打破硬件孤岛,重构场景生态,实现内容无缝流转。
三是消费升维:从视频点播到全场景服务。
四是价值重构:从硬件销售到生态盈利。智能电视的生态重构标志着家庭数字生活从 “单一终端”向“场景化服务集群”的转型。
发现三:内容多元裂变:从“被动接收”到“兴趣推荐”“人性化叙事”穿透技术壁垒。
过去10年,内容产业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算法驱动”、从“长叙事”到“碎片化”、从“技术依附”到“价值穿透”的深层变革。用户行为、技术工具与内容形态的协同进化,推动内容成为跨越技术周期与文化壁垒的核心资产。
一是内容形态的裂变:从长视频到微短剧的“时间压缩革命”。
二是推荐系统的进化: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懂人”。
三是内容价值的穿透力:人性化叙事和技术周期的博弈。当技术狂潮退去,唯有“人性洞察+文化沉淀”的内容能穿透周期,成为数字时代的“文明硬盘”。
发现四:媒体融合加速:从“电视频道”到“全域渗透”,融媒体矩阵放大内容传播效能。
通过构建融媒体矩阵实现用户覆盖与传播效能的突破性提升。
一是构建规模化与差异化并行的融媒体矩阵。地方广电通过“卫视+垂类账号”模式形成矩阵规模效应,同时针对不同平台用户特征进行内容调性重构实现差异化运营。
二是用户覆盖突破,圈层穿透与本地化服务深化。媒体融合已进入“全域渗透、效能竞争”阶段,未来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重构实现传播力与社会价值的双提升。
二、视听产业进化的驱动力
发现五:政策产业协同:从“顶层设计”到“牵引落地”,治理优化与跨界融合激活商业潜能;跨界•共赢,“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
双治理工作成绩显著,电视产业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月均活跃率较治理前增长了9.6%,全国有线电视缴费用户八年来实现了首次正增长。
通过内容赋能、技术融合、资金支持,“微短剧+文旅”提振了文旅新消费。“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带动了旅游收入,提升了内容付费。
微短剧《我在尔滨很嗨皮》,这部剧总播放量达到了1.07亿次,总互动量达到了23万+,带动了本地生活、美食消费、住宿旅游,实现了微短剧+品牌+文旅的三方共赢。
发现六:IP共享:以内容为中枢,全域生态分发,用中心化流量对抗粉尘化注意力。
以《家里家外》这部精品爆款微短剧为代表,长短视频平台推动了媒体合作,且通过免费+广告、会员付费、付费点播实现“一鱼三吃”。
以《家里家外》为代表的精品微短剧,通过“内容IP共享+全域生态联动”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其核心在于将优质IP内容作为流量中枢,结合多平台分发与多元化变现策略,形成对抗注意力碎片化的解决方案。
发现七:数据互通:数据+AI,视听产业新基建驱动万亿市场创新升级。
勾正数据在数据端,通过UNI-ID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通过AI技术对内容进行评审和指标预测,并构建了新的测量指标体系,无论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无论是移动端还是电视端,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指标体系进行测量,全域归因,追踪效果。
三、视听产业升级的三大支点
发现五到发现七,其实是从政策端、数据端、IP共享三个方面来阐述产业的驱动力。最后三个发现,是产业在不断跃迁的支撑点上,以用户为基础、终端为载体、内容为核心。
发现八:智能终端普及:年轻用户回流,带来智能大屏新增长。
2024年,视听产业用户增长的主要阵地依然是智能电视。由于家庭渗透率达到95%,未来增长空间非常有限,抢用户和抢流量的时代已经结束,如何深耕和挖掘用户的价值已成为“留量时代”的新命题。
年轻用户回流,将给智能电视带来哪些新机会、新增长呢?留量时代的破局之道是什么?期待后续演讲嘉宾为我们揭开这一命题的答案。
发现九:用户需求解码:从“流量思维”到“情绪经济”,微短剧带来增量价值。
微短剧通过“短、平、快”的叙事节奏,适配碎片化消费场景,同时以情感共鸣、猎奇解压、爽感释放等情绪价值吸引用户。当然,总局领导提出的“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情怀”的创作导向,进一步推动微短剧从浅层感官刺激向深层精神满足升级。
微短剧大屏收视提振传统电视的注意力增量,微短剧“上星”打破了其局限于小屏的刻板印象,为传统电视台注入新活力。“大芒剧场”与“品质东方·微剧场”分别通过固定栏目化播出模式,覆盖晚间黄金时段。
微短剧催生了超级APP与垂直生态崛起,红果免费短剧平台,16个月实现了MAU从0到1.6亿的突破,用户规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总之,微短剧通过情绪价值锚定用户需求、大屏破圈拓展场景边界、超级APP重构流量入口,正在成为内容产业的新增长极。
发现十:内容跨屏共振:大、小屏共振释放“乘数效应”,带来全域多轮价值增长。
以微短剧为连接点,多端媒体跨界竞合式发展,多场景互补实现共振共赢。
以《午后玫瑰》为例,实现了大屏端在24-40岁的人群占比71.5%,在小屏端15-24岁或40岁以上两代人群占比62%,大小屏实现了跨屏共振、人群互补、价值叠加。
那么跨屏共振的底层机制是什么呢?
一是媒介特性互补。《午后玫瑰》通过大屏端强化剧情沉浸感,小屏端设计弹幕互动和倍速播放,实现“仪式化观看”与“轻量化消费”的互补。
二是数据驱动的用户分层,本质是通过多屏行为数据挖掘用户需求差异。中青年群体(大屏)偏好连续性叙事,通过卫视连播培养观看习惯;Z世代与银发群体(小屏)依赖短视频平台的“电梯法则叙事”。当然,这种分层策略依赖跨屏用户ID打通技术,才能实现精准投放与效果追踪。
更多关于CCBN的内容,请关注【专题】聚焦|CCBN 2025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见微知著|海南自贸港2025封关,短剧出海新坐标? 2025-04-23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
- [常话短说] 【破局】异业合作、跨界经营,广电自救新招式?! 2025-04-16
- 见微知著|对话张若波:多年芒果系转身微短剧得与失 2025-04-16
- [常话短说] 【解局】2025具体怎么干?多省广电给出答案!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