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美贸易战再掀波澜。美国总统特朗普挥起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125%的「重税」,中国迅速回击,对美加税84%。面对全方面的加税,中国国家电影局发言人在10号表示:减少进口美国电影,理由是「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势必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好感度进一步降低」。今天,中国出口美国的个别商品关税又被加至245%,被损的好感度大概率回不去了。
受贸易战的波及,好莱坞大片可能会大面积退场,国产电影能否顺势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站稳自己的主场?从票房争夺到技术升级,再到国际合作,中国电影或许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1.好莱坞腾位,票房重新洗牌
中国电影市场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宝地,2024年总票房约600亿元人民币,国产片占比超过60%,展现了强大的吸金能力。好莱坞大片在印象中一直是内地票房市场上的吸金「巨无霸」。从《阿凡达》到《复仇者联盟4》,这些电影动辄斩获30亿至40亿元票房,凭借高科技特效、全球化营销和强大的IP效应,牢牢抓住中国观众的眼球。
实际上,从票房收入所反映的市场趋势来看,引进片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影片在近几年在中国内地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越来越小。
引进片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影片在近几年在中国内地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越来越小。图片来源:豆瓣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时,好莱坞影片的中国内地票房份额约为38.7%,此后一路下降,到2024年仅剩15.1%;即使在引进片这一细分市场当中,好莱坞影片的份额也有大幅减少,2017年时的数据约为83.68%,2024年已不足七成。2023年《蜘蛛侠:纵横宇宙》虽在全球大卖,但中国票房仅3.5亿元,远不及预期。
中国电影局提到「美国关税政策降低观众对好莱坞的好感」,这话虽有政策意味,却精准捕捉了部分观众的心理变化。少了美国大片,观众可能更愿意走进影院支持《封神》这样融合中国神话与东方美学的国产史诗,或者《好东西》《破地狱》这样直击中国社会时代痛点的现实题材影片。
然而,票房的重新分配也不会让国产片直接「躺赢」。好莱坞大片退出,短期内可能让院线陷入「空窗期」。2024年春节档创下80亿元票房纪录,靠的是《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等质量过关的国产爆款片集体发力。如果国产电影无法长期延续高质量高数量,观众的观影热情可能冷却,甚至转向其他渠道获取好莱坞内容。
好莱坞的离场,可能也会为其他国家电影打开机会之门,尤其是有着文化接近性的亚洲电影。韩国电影《寄生虫》2019年在中国拿下10亿元票房,日本动画《灌篮高手》2023年在内地上映,总票房就突破6亿,去年登陆中国内地大银幕的《姥姥的外孙》,上映27天收获票房1.22亿元。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多元化追求,以及观众对好故事的渴望不分国界。
好莱坞的退场为国产电影腾出票房空间,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国产电影要想守住主场优势,必须拿出更有感染力的内容。如果只是靠政策「保护」不与好莱坞正面交手,而忽视质量,市场空缺可能被其他玩家迅速填补,国产片反而陷入被动。
2.压力促生产,故事与技术都得精
过去,每年差不多都会有三十多部美国电影霸占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重要节点,中小成本国产片往往连排片都捞不到。如今,市场空间释放,影视公司有望加大投资,开发更多类型化作品。
流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电影生产的助推手,爱奇艺、腾讯视频近年来加大电影业务,比如爱奇艺在2019就推出了「爱奇艺原创电影」计划,扶持国产电影。减少美国电影进口后,这些平台可能加速布局电影市场,投资更多院线级别的国产大片,甚至直接上线独家内容,弥补院线市场的空缺。
市场空间的释放和新入场的投资者首先会惠及多样化创作,特别是让中小成本的电影可以有机会挤入市场,扩大产量。2023年《宇宙探索编辑部》以不到5000万元的成本,凭借荒诞科幻喜剧的创意,票房近7000万元,豆瓣评分8.1,成为年度黑马,展现了国产小众电影的生产价值。减少美国电影进口后,院线可能更愿意给这类中小成本影片排片,悬疑、动画、现实题材等类型片有望百花齐放,中国电影的生态将更加丰富多元。
当资金和市场给到国产电影生产的好势头,叙事能力和技术升级是国产电影亟需满足生产质量的关键。不得不承认,过去十年,中国观众在好莱坞叙事和特效的审美快速进化,不再满足于「爆米花电影」,他们渴望有深度、有哲思的内容。减少好莱坞的竞争压力,国产电影有更大空间挖掘中国故事。
我们不缺好故事,不过,技术升级是国产电影补课的重点。好莱坞的工业化体系是其全球霸主地位的基石。《阿凡达》系列以尖端动捕技术和3D摄影重新定义了视觉体验,2022年《阿凡达2》全球票房超23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4.1亿美元。国产电影要想填补好莱坞留下的市场空缺,必须在技术上迎头赶上。
好在《流浪地球》系列提供了教科书级的模板。2019年第一部投资仅3亿元,却以硬核科幻场景和宏大叙事赢得46亿元票房;2023年《流浪地球2》投资翻倍,特效全面升级,全球票房超40亿元,跻身国际科幻电影前列。再比如《哪吒》的炫酷动画,从第一部到第二部的震撼迭代,背后是中国特效团队的无数次试错。这些电影的成功,不仅源于创作者对社会议题和文化根脉的精准把握,还在技术升级上拼命开卷,丝毫不逊色「阿凡达」制造出的特效神话。
但放眼全行业,中国电影在特效、摄影、剪辑等环节与好莱坞仍有差距。在政策支持下,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技术领域,比如建设更先进的摄影棚、培养特效人才,甚至探索VR、AR等沉浸式放映技术。这些投入短期回报慢,但长期看,能为国产电影筑起技术壁垒。
3.出海社交,寻觅新搭子
减少美国电影进口,不仅重塑国内市场和生产,也倒逼国产电影加速「走出去」去社交,建立更多元的合拍融资。过去,中美合拍片试图融合双方资源,打开双赢局面,其实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2016年《长城》投资10亿元,集合张艺谋和马特·达蒙的豪华阵容,却因中西文化杂糅、剧情生硬,观众吐槽「两边不讨好」。2018年《巨齿鲨》虽票房稍好,但中国市场贡献的票房远超北美,证明合拍片的「中国味」更强。
关税战让合拍片前景更加黯淡。美国制片方可能因市场不确定性减少投资,中国公司也更倾向于自主开发项目。但彻底关闭合作大门并不明智,中国电影需要新朋友,而欧洲、亚洲、拉美甚至非洲,都是充满可能性的下一站。
2023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展了中国青年电影展映,并在中国馆举办多样活动,内地导演宁浩导演担任推广大使,收获好评,展现了中国电影与欧洲对话的底气。法国电影擅长细腻的情感刻画,意大利电影在历史与家族题材上独树一帜,这些都与中国擅长的现实主义或历史大片形成互补。
中小成本的剧情片、青春片,或将成为中欧合作的热点,借助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全球网络,国产电影有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欧洲的税收优惠和成熟制片体系,也为合拍项目降低了成本门槛。
亚洲国家与中国在文化和审美上更具亲近感。在国际电影市场风生水起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在神话史诗的改编上与中国电影对传统故事的二创有异曲同工之妙,存在合作的契合点。韩国电影凭借《寄生虫》等作品席卷全球,其高效的工业化制片模式和类型片经验值得借鉴。中韩合作的悬疑片或动作片,搭配两国国民度高的明星阵容,有望点燃亚洲市场。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越南的电影消费市场正在崛起,结合中国流媒体的本地化影响力,低成本的恐怖片或喜剧片能精准切入观众需求。
仍在进行的「一带一路」为中国电影出海合作,寻求新搭子注入动能,助力开拓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在动漫席卷中东年轻受众的当下,推广国漫也是顺势而为,或与印度合拍神话电影,都能精准对接区域观众的喜好。不得不承认,国产动画和科幻片作为「无国界」类型,是出海的理想切入点。《哪吒》《流浪地球》的全球影响力,证明了中国电影在普世题材上的潜力。
然而,出海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内容硬实力。减少好莱坞的竞争压力,只是为中国电影全球化按下加速键,能否在跨国的电影工业达成新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打动更多元文化背景的观众,才是真正的国产片出海成功的试金石。
1号结语
减少进口美国电影,是中美关税战波及的意外,也是国产电影偶遇的契机。好莱坞大片退场,票房市场让出了空间,观众口味的转向为国产片敞开大门,国产片迎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空出的银幕不是用来「躺赢」的,而是对故事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双重考验。毕竟,全球电影市场从不缺觊觎中国票房这块大蛋糕的玩家。
好在在市场的新动态下,资金势必流向生产层面,紧逼叙事和技术的升级。同时,告别好莱坞这个「亦敌亦友」的老搭档,中国电影可能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奔向全球,寻找新伙伴、挖掘新市场。但能否乘势填补好莱坞留下的空白,不仅需要发力,更需要匠心。
关税战只是个短暂的助力,国产电影能否乘势填补好莱坞留下的空白、稳住自己的主场优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站在这个关口,电影人要做的,不是追票房、抢排片,而是磨质量,让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工业更具竞争力。
责任编辑:米苑菲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见微知著|海南自贸港2025封关,短剧出海新坐标? 2025-04-23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
- [常话短说] 【破局】异业合作、跨界经营,广电自救新招式?! 2025-04-16
- 见微知著|对话张若波:多年芒果系转身微短剧得与失 2025-04-16
- [常话短说] 【解局】2025具体怎么干?多省广电给出答案!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