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短剧平台竞赛元年:精品化是起点也是顶点
遥何| 传媒1号| 2025-03-27
【流媒体网】摘要:竖屏短剧,在流量角逐后展开生态战。

  3月22日,《家里家外》全网话题量突破了30亿。竖屏短剧,这个曾经被贴上「内容快餐」标签的赛道,又一次用成绩向各行各业证明了它的价值。

  「用最好的貂」「人工造雪景」已成为竖屏短剧剧组标配。从粗放式扩张到系统性升维,我们在竖屏短剧中看到了更深度的内容、更精良的制作、更成熟的商业模式。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在爱奇艺荧光之夜2025微短剧盛典上讲到,「横屏竖屏都要水平,长短平台都要精品。」

  这不仅是对内容质量的硬性要求,更揭示了行业竞争维度的跃迁——从早期依赖算法投流的「流量游戏」,转向内容精品化、生态协同化的综合较量。

  欢迎来到竖屏时代

  当行业不再追问「竖屏短剧能否承载精品」,而是探索「精品如何定义竖屏短剧」时,这场变革或许才真正触及核心。

  三月份,一部名为《家里家外》的竖屏短剧悄然出圈。这部被称为短剧版《小巷人家》的竖屏剧,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穿越奇观,有的是四川方言包裹下的家庭温情,是一家人在时代浪潮中的互相扶持。

  这样的精品化浪潮并非孤例。短剧头部厂牌听花岛的《引她入室》用悬疑外衣包裹女性互助内核,成为社会议题短剧的标杆;《暮雪倾城》以单镜头超10万元的成本打造雪景顶配,貂皮大衣与深焦镜头共同构建了堪比长剧《琅琊榜》的质感。当观众刷完一部短剧,获得的不仅是几十分钟的快感,更收获了对角色的深度共情以及竖屏影像的美学体验。

  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一度被认为是精品短剧代名词的横屏短剧也会因套路化和同质化被观众诟病。如复仇短剧《宫锁金枝》灭门孤女谋嫁仇人的故事在短剧里已不算新鲜,人设甚至撞了长剧《春花焰》,即使是热门的复仇题材,制作也不算粗糙,但过于保守和无聊,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

  这场无声的战役揭示了一个真理:当观众开始为《家里家外》的怀旧情怀落泪时,短剧早已从「流量游戏」升级为「内容竞技」,而创新始终是这场竞赛的唯一解。

  手机屏幕的纵向比例打破了横屏霸权,也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竖屏美学」——它不仅是技术适配的产物,更是媒介与人类感知方式深度互塑的文化现象。这种美学形态以独特的景深调度和空间叙事,重构了影像表达的边界。

  如《暮雪倾城》中导演用深焦镜头在3秒内呈现女主与家族的复杂对峙,前景的压迫感与后景的阴影交织,形成「镜头内蒙太奇」的张力,将原本需通过剪辑串联的情绪浓缩于同一画面。

  与横屏受限于水平边框不同,竖屏的纵向画幅与纵深调度有天然的适配性,就此而言,竖屏比横屏的影像视野更加深邃。在古装剧《吉天照》中,灰白色调的牌坊下,一具染血残体与红衣官员的肃穆形成纵深对比,通过明暗层次传递出权力与死亡的隐喻。

  尽管互联网上有不少反对、嘲讽竖屏影像的声音,但短剧行业实践正以高品质作品回应质疑。听花岛的《引她入室》借鉴《鱿鱼游戏》《黑暗荣耀》的悬疑美学,前期是阴郁的色调,用来构建主角的心理压迫,当主角复仇逐渐成功时,画面才逐渐明亮起来。剧中设置了女主郑萋在背后暗中观察丈夫和马红丽的构图,她的面部特写常常占据屏幕三分之二,这种「暴力缝合」的手法,恰是竖屏美学的核心魅力。

  与此同时,这场竖屏浪潮,正在倒逼影视工业全链条升级。

  一面是制作流程工业化。短剧厂牌听花岛建立了「竖屏SOP体系」,团队「按秒拉片」,从服化道到色彩灯光等,都有数据化的标准。

  在平台层面,红果短剧推出了「剧本共享平台」,该平台允许合作方免费获取拍摄授权,且每日都会更新超百部的优质剧本资源。红果短剧还对「灵枢2.0」创作者工具进行了升级,为创作者提供全流程的支持,涵盖选题分析、剧本诊断以及数据复盘等多个关键环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生态。

  微短剧演员柯淳凭《好一个乖乖女》一周涨粉150万,登上时尚杂志封面,喜提代言,还参加了综艺节目《无限超越班》;马秋元从竖屏转战长剧,加盟了腾讯视频S+级别的古装大剧《月明千里》,在剧中担任女二号,证明了「竖屏演技」足以征服横屏,竖屏赛道正以「工业化生产+流量反哺」的模式,重塑行业人才金字塔。

  竖屏短剧平台竞赛元年

  当听花岛用「每一帧皆可截图」的美学重构行业标准,当红果以4000万DAU证明免费模式的可行性,我们不禁会思考一个问题——竖屏短剧独立平台的窗口期是否到来了?

  首先来看竖屏短剧探索独立APP的可能性。

  海外短剧平台一直以来都以独立APP为主,而国内虽然也有短剧APP,但目前仅有红果突围成功,风芒崭露头角。

  大部分短剧仍依赖小程序、抖音和长视频平台,这一现象的背后,体现了国内外用户习惯、商业模式与平台生态的显著差异。

  国内用户更倾向于在抖音、快手等超级平台内「免费刷剧」,在「微短剧+」被普遍认可的模式下,除了内容消费产品,微短剧也被视作短视频的衍生品、跨界融合体。因而,从用户消费习惯上看,竖屏短剧独立APP的最佳入场时机或许还未到来。

  另一方面是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围剿」。

  红果短剧虽为独立APP,但核心流量仍依赖抖音导流。抖音、快手、爱奇艺等主流长短视频平台基本已内置短剧频道,通过流量扶持、会员体系、广告植入等方式,将IAAP模式推广得愈加成熟,如爱奇艺的会员免费模式、腾讯视频的「免费+会员+付费」模式等。

  由此看来,相比于「平台内嵌」模式,竖屏短剧独立APP似乎是一个性价比并不高的选择。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潜在机会正在裂缝中悄然生长。竖屏短剧质量分化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一直催生着竖屏短剧平台的变革。

  目前竖屏短剧质量仍然良莠不齐,精品短剧与普通短剧混杂在一起,对新用户来说,若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用户在尝鲜之后很可能离开平台。与此同时,随着短剧频道在互联网平台的开掘,互联网平台是否会陷入「功能冗余」的困境?

  互联网行业早已形成「网页端—小程序—APP」的玩法,竖屏短剧APP的发展时机还未成熟,但作为短剧平台的子集,竖屏短剧小程序今年以来却频频出现大动作。

  今年1月,腾讯开发的微短剧小程序火星短剧社上线,火星短剧社主打独家精品内容,用户可以通过观看30秒广告来免费解锁一集短剧,这也是腾讯首次推出独立的短剧产品。

  百度短剧自去年以来异军突起,字节在微信、抖音等APP内布局超30款短剧小程序产品,试图打造「短剧工厂」,短剧小程序平台的竞争不断升级,让不少业内人士推测,2025年是否会成为短剧平台竞赛元年?

  如果把红果短剧比喻为大型短剧综合超市的话,那么未来,这些竖屏短剧小程序或将成为「短剧精品专卖店」。

  各家加紧布局竖屏短剧小程序,要么出于强化内容生态策略,要么出于多端分发的考量,这为竖屏短剧行业的平台竞赛提供了两点启示。

  其一是内容精品化与差异化。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曾表示,「走长期之路的前提还是做精品,要实现长期主义,精品化在我们看来是必然的方式。」而「垂直题材+人文深度+竖屏美学」或许就是竖屏短剧坚持长期主义和精品化的正解。

  其二是从单兵作战转向多端融合。争夺竖屏短剧渠道红利的时刻已经到来,要在内容分发和平台竞赛中占据主动位置,需建立生态作战的思维,通过多端分发扩大短剧覆盖面,探索广告分润、付费订阅或电商导流等盈利模式。

  1号结语

  正如布莱希特的箴言——「不要从好的旧事物开始,而要着手于坏的新事物」,竖屏短剧自诞生起就以「反传统」的姿态重塑着人们的文化感知。

  如今,这场「坏的新事物」的革命早已不可逆转——它不仅是屏幕比例的切换,更是移动时代人类感知外界的全新语法。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竖屏短剧精品化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把握、反思当下时代的文化症候,发掘竖屏影像的美学潜能。

  而在这场变革中,成功者必然是那些既能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部作品、雕琢每一帧画面,又能以生态思维整合跨界资源的玩家。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