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科技蓬勃发展,为媒体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其迈向智能化、高效化、多元化的全新阶段。广电主流媒体机构借助科技之力全方位升级宣传报道,深度融合提供服务新效能,激发主流媒体新活力,树立智媒体传播新标杆。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以来,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出台相关政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这既是对技术革命的战略响应,也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人形机器人献舞春晚到DeepSeek火爆全球,再到最新发布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Manus”等一系列具体实践,标志着AI技术正式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AI技术赋能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从能够智能应答的AI智能体,到针对特定场景提供服务的AI助手,再到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形机器人,不仅为宣传报道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强大助力,还推动了内容形态的创新与变革。
一、AI深度赋能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AI赋能宣传报道全流程生产。例如,澎湃新闻的AI办公工作室和AI视觉工作室通过AI自动生成稿件标题、视频剪辑和海报设计,将快讯视频制作时间压缩至3分钟。浙江卫视Z视介引入AI“一键识屏”功能,将视频内容与历史背景和文化解析结合,并生成可互动的戏曲动作教程,实现了文字、图像、音视频的深度融合。浙江卫视首部8K精品纪录片《飞来峰》借助AI多模态识别技术,使未能呈现的大量珍贵素材焕发新生,帮助用户深入探索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AI助手广泛应用。云南台的“七彩云端”APP上线AI助手小彩云,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民生保障”等百余个重点热点议题,打造全天候政策咨询云端服务平台,即时响应用户提问,提供“一站式智库”服务。山东台推出系列智能应用产品“智能小融” “AI文稿助手”,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极大提升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更丰富的创意支持和更精准的内容审核服务。
AI智能体进入大众视野。贵州台打造了“动静大圣”和“微小兔”两个AI助手智能体,构建多维度、高沉浸的传播场景,为用户带来便捷、智能化的交互体验。江苏台上线“AI江苏”智能体编辑制作平台,具有较强长文本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引入的AI智能体可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档案、热点话题等的实时问答,深度解析官方报道。
二、分众化、精准化触达用户
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助力主流媒体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偏好及消费习惯,从而指导新闻内容的生产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尤其是人脸识别、位置数据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叠加使用,实现了宣传内容根据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的个性化推送。贵州广电通过用户画像与智能推荐系统,实现内容与用户的高效匹配,达到分层分群的传播策略,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上海广电打造的SMG智慧媒体数字底座,结合语音识别、OCR、人脸识别等AI技术,优化新闻生产和播发环节,显著提升了媒体运营效率和新闻价值。河北台的“冀时云”智能全媒体中台以数据中台为核心,采用私有云与公有云混合部署模式,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敏捷性和可伸缩性。
青岛台瞄准不同观众群体的兴趣点,精准打造垂类节目。如为满足老年受众的需求,陆续开办《一帮到底》《QMG欢乐汇》《QMG老伴儿》《老有才了》《生活有伴》等栏目板块,满足老年受众群体对生活常识、服务信息以及情感价值等多方面需求。江苏台的“荔直播”,通过直播报道实现常态化、全方位的移动分发,采用“大时段直播”形式,对重大主题进行集束式报道,不仅提供现场直播,还辅以新闻背景链接和深度挖掘,打造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宣传子品牌,如省政府发布会、名医问诊等。直播实践充分体现了移动优先的内容生产和业务运营思路,增强了分众传播的影响力。
三、互动性与参与感提质升级
在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中,AI与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互动性。人形机器人被用于采访普通百姓,并借助VR/AR/XR等虚拟现实技术,将严肃的政治议题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沉浸参与”的转型,这一创新不仅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还深度赋能官方政策知识传播,构建了全民参与的“智慧媒体”生态。
人形机器人深入到不同的社区和群体中,与普通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收集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社会现象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两会期间,人形机器人记者频频亮相,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展示出它们不仅能上春晚、下车间,还能参与两会报道。江苏台首次采用的人形机器人“苏小麦”作为特邀记者,对全国两会的基本知识了如指掌,能够回答各类问题,还与代表委员和记者们进行幽默互动。深圳广电的“夸父”机器人不仅参与了深圳两会的报道,还参与了全国两会的报道。这位戴记者证、持麦克风,颇具专业范儿的“夸父”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市民,了解他们关心的两会议题,还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与代表委员们互动。它们不仅能当主持人、记者,还能减轻摄像记者负担,既增添了科幻感,又为宣传报道注入了新鲜活力。
与此同时,VR/AR/XR技术将采访内容以及相关的政治议题以可视化和沉浸式方式呈现,使观众仿佛亲临现场,增强了对国家大事的理解和关注。借助这种方式,主流媒体不仅提升了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促进了公众与国家政策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推动全民共同参与国家发展。例如,云南台的“七彩云端”APP通过AI智能追踪技术实现多视窗交互与虚拟场景一键切换,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会议现场。封面新闻推出《时代追梦人丨两会XR视频》,通过XR技术将街头采访与北京虚拟演播室联动,使观众沉浸式感受代表委员对热点问题的回应。
在智媒时代下,广电视听行业积极完善广电视听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广电视听全领域全链条的支撑作用,全方位改造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加快发展广电视听新业态、新体验、新模式,培育发展广电视听新质生产力,推动内容与技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广电视听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楠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磅】全国广电业务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 2025-04-03
- [常话短说] 【解密】全国广电工程公司 2025-03-26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700M,迎高光时刻! 2025-03-25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上市公司财报分析! 2025-03-21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5G有个重要推动!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