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财报观察|今天你给TME打钱了吗?
灯罩| 传媒1号| 2024-09-30
【流媒体网】摘要:逆市上扬的奇迹。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全球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企业们如同在冰面上舞蹈,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会滑倒。然而,就在这股寒流中,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却如同一股暖流,它的财报自2023年初至本年度第二季度,不仅稳健如初,更是在某些关键指标上实现了逆市飞扬。

  财报数据显示,TME的总营收和净利润却如同磐石般稳固,持续增长。尤其是作为增长引擎的在线音乐业务,第二季度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同比增长29.4%,达到了37.4亿元的惊人数字;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更是达到了1.17亿,创下了历史新高。2024年上半年,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净增超过1000万,这一成绩无疑是对TME商业模式的最好证明。

  那么,今天你给TME打钱了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或许有些戏谑,但它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现实:在TME的商业模式中,每一个用户的小小贡献,都汇聚成了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作为在线音乐领域的领航者,TME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更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和创新的「商业价值」,实现了「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飞跃。在这场经济的长跑中,TME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更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用户至上,内容为王

  服务用户是赚钱的根本。而TME深知,好内容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

  为此,TME不断扩充其音乐库——与全球众多知名唱片公司如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和华纳音乐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全球独立音乐版权公司如peermusic、Merlin Network和The Royalty Network等达成战略合作。从新歌首发到数字专辑的发行,每一步都精心布局,以满足不同圈层的音乐听众需求。

  TME还利用粉丝效应基于知名IP和艺人打造的专属播放器和专享铃声,提高了用户的“亲肤感”,有效地促进了会员付费转化。比如,TME为周深新专辑《反深代词》和檀健次新专辑《焕》推出了具有艺人和乐迷互动特色的数字专辑产品,给乐迷定制了专属封面和专属播放器皮肤,还有随机掉落的神秘礼物盒等。通过这些举措,TME成功地将艺人的影响力和粉丝的参与度转化为平台的增长动力。

  随着用户对音乐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多元化、差异化的内容应运而生。

  一是,TME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推出了「影音+」业务,与热门电视剧、电影合作制作推广曲和影视原声带。通过「以歌带剧」的策略,TME会根据影视剧的剧情和人物特性,联合出品方,邀请知名制作人和歌手量身定制专属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能够成为聚集的标志性音乐。这也正是为什么「战歌」一响,大家就能声临其境。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影视剧增添了音乐魅力,也为音乐作品提供了曝光机会。

  其中,为《庆余年第二季》打造的主题曲《有生之年》在发行后两周蝉联环球音乐榜TOP1,为《玫瑰的故事》制作的影视原声带《手植玫瑰》在发行后迅速登上QQ音乐新歌榜、飙升榜、热歌榜等多个音乐榜单。这无疑是双赢的一步好棋。

  另一则与阅文集团、纵横中文网等头部网络文学平台以及国漫平台如快看漫画等进行深度合作,获取大量小说、网文、漫画的头部版权资源,并进行有声化开发,制作成广播剧和有声小说。

  为了更有效地扩大广播剧的受众范围,TME将酷我畅听与懒人听书合并升级成全新品牌——懒人畅听,整合资源优势,持续深入布局长音频领域,使得广播剧能够在TME旗下的多个平台进行推广。现如今,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都是广播剧良好的载体。

  当然,拥有技术可视化功能的腾讯不会放过如此好的商机。TME通过手绘漫画、立体声和弹幕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实时互动的沉浸式体验。用户的收听体验增加了,付费意愿自然就会跟着增加,如此一来新的增长点就这么水灵灵地出现了。

  其实,无论是有技术优势的用户服务,还是坚持内容为王的策略,TME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音乐这门艺术更贴近人心,激发人们心中那份最纯粹的热爱。

  「今天你给TME打钱了吗?」这句话,不只是一句日常调侃,更是用户之间为爱发电的问候。  随着版权意识的提升,用户们越来越愿意为正版音乐付费,这不仅是对音乐人的尊重,也是对音乐价值的认可。

  现如今,TME努力打造的,便是能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最合适的音乐体验,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为你的生活增添色彩。

  商业新纪元:多元化价值探索

  于音乐产业这片广袤无垠的宇宙里,TME宛如一艘勇往直前的探索舰,持续深入商业价值未被发掘的新边疆。自起初作为单一的音乐播放平台启航,至今已逐步演化成为一个涵盖多元音乐娱乐元素的生态系统,TME的这一商业探索历程,实则是一场融合视觉与听觉维度的深度变革与拓展。

  起初,TME的商业事业集中在音乐的直接消费上,以引人注目的外表吸引着用户眼球。然而,随着市场的风起云涌,TME意识到,仅有鲜亮的外表不足以支撑长远的发展。于是,他开始在人设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将音乐与更多元的社会关系和生活场景相结合,从而增加了音乐内容和深度。

  TME live的腾空出世,可以看作是TME对商业价值创新开始的标志。

  这个尝试的推出是在疫情背景下加速的,但它的规划和构想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TME live 最初计划并不是为了做线上演出,而是计划发力演出市场,打造生态化演出业务,结合线上优势,把线上用户与线下沉浸式演出的优势结合,发挥平台的规模化效应,打通线上线下演艺的商业化路径。

  但正是为了支持因疫情导致演唱会停摆的歌手以及满足乐迷日益强烈的音乐娱乐需求,TME live以「线上+线下」的面貌出现了。

  在探索音乐综艺的当下性与创新性的道路上,TME LIVE以其独特的模式成为了音乐与科技相遇的耀眼火花。先进的数字影音技术和流媒体传输技术,让乐迷拥有高品质的超级演出体验;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效果,让用户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如临现场的观看体验。

  TME LIVE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音乐的边界无限延伸,成为连接艺人与粉丝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模式更显其价值。

  TME LIVE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为乐迷们提供「全年无休」的音乐盛宴。从周杰伦的「地表最强摩天轮」演唱会重映,到Alan Walker的电音巡演,再到TMEA音乐盛典,TME LIVE不断推出多样化的音乐内容,满足不同乐迷的需求。这些活动不仅为乐迷们带来了视听盛宴,也为TME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和关注度。

  随着音乐行业和演出市场的复苏,TME live也在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

  在2024年的TMEA盛典中,我们看到了科技与音乐完美结合以及创新——不仅采用了室内音乐节与音乐典礼相结合的形式,且舞美设计充分利用悬空盒子屏、六块条屏与主屏的透视关系,打造数控造型,结合裸眼视觉呈现,使现场观众和直播观众都能沉浸在极具沉浸感的音乐氛围中。1200平方米的LED屏幕、高科技3D裸眼舞台,以及亚洲人气实力唱将的云集,都让这场盛典成为了乐迷们心中不可磨灭的。

  而对于乐迷来说,TME LIVE的魅力定远不止于此。不谈盛宴,这更是一个情感共鸣和文化传播的平台。

  我想,这对于音乐人和听众来说都是一次有关心灵的旅行。

  这些活动通过购买线上门票、参与虚拟商品销售等方式,直接为TME的营收做出了贡献。可以说,TME LIVE的成功举办,不仅巩固了TME在音乐产业中的地位,也为乐迷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体验平台,让「上腾讯看音综」的用户心智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加强。

  孵化多元化的音乐人才是TME的进一步探索。

  从独立音乐人到跨界艺术家,从幕后制作人到台前歌手,为不同背景的音乐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Next Singer」全国校园音乐大赛——由TME联合雪碧等品牌共同打造,这是一个专为校园音乐人设计的梦想舞台。通过比赛,TME不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资源支持,还为优秀选手提供了签约机会、定制单曲制作和海量宣推资源,全方位助力校园音乐人向职业音乐人转型。TME以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为契机,致力于帮助每一位音乐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其携手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多元的音乐世界。

  TME对AI技术的应用更是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

  在音乐产业的浩瀚星海中,TME以AI技术为舟,驾驶数据的浪潮,引领用户驶向全新的境界。正如广告业务的增长依赖于技术的硬实力和内容的软实力,TME也善用AI技术的精确分析,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音乐推荐和服务。

  「AI一起听」不仅是用户的智能音乐伴侣,更是商业互动的桥梁,它通过解决用户音乐相关的疑惑,提供了额外的情绪价值,从而增强了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

  此外,TME的零样本学习AI创作工具,通过短短10秒的录音复刻用户音色,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音乐创作体验,更为音乐产业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它让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音乐创作者,这种创新的用户体验,无疑将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从而推动平台的商业增长。B站上的众多AI翻唱视频正是TME AI技术商业潜力的体现。

  1号结语

  TME可谓是音乐产业的「当红炸子鸡」,受众范围广,所受喜爱程度高。但为音乐买单的终究是用户,是屏幕前的你。

  正所谓:「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品,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我们既是品尝者,也是投票者。」

  而在未来探索的路上,TME的市场前景可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到底能走多远仍是未知数。

  至于我们,就继续静观其变吧。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