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稿”l推动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代表!
王禹| 广电视界| 2024-03-12
【流媒体网】摘要:代表委员们对于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的发展高度关注,对网络微短剧、传统广播电视台扶持等话题纷纷提交提案议案和建议,同时对“重温经典”频道、“双治理”工作等纷纷点赞。

  3月11日,2024年全国两会正式闭幕了。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也由此出现了很多新词热词,成为大会的一道靓丽风景

  代表委员们对于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的发展高度关注,对网络微短剧、传统广播电视台扶持等话题纷纷提交提案议案和建议,同时对“重温经典”频道、“双治理”工作等纷纷点赞。

  其中,微短剧、“重温经典”频道与新质生产力等已成为大会的热词之一,频频出现在代表委员的讨论和发言中,出现在一个个紧扣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发展的提案建议里。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在新的奋斗起点上,努力推动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成为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代表与新动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而微短剧亦成为近年来的风口行业之一。在此背景下,多位与会代表委员针对微短剧市场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或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带来了《关于促进微短剧健康发展的提案》,并建议加大对于微短剧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可建立微短剧的评优评选机制,如设立专门的微短剧奖项,举办较高规格的微短剧评奖,举办微短剧剧本征集等活动,促进剧作品质提升。“对从事微短剧的企业、人才和平台等相关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微短剧出海和国际化的激励,对于微短剧的出海提供更多支持。”张颐武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微短剧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监管。

  “微短剧与电视剧应当各美其美。短剧对电视剧既是挑战,也是推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凯丽同样带来一份《关于推动影视微短剧行业良性发展》的提案,她认为,应加强规范管理和平台审核,把好内容‘导向关’,加大优质网络微短剧推荐,对存在审美低俗、格调低下等导向不良的短视频,应予以清理。“应让‘小而精、短又美’成为引领影视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并设立相关奖项,激励优秀影视短视频创作,并建立影视微短剧内容创作公益平台,为作品提供不竭源泉。”

  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也是围绕如何促进网络平台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提交了提案,并建议鼓励微短剧精细化制作,净化微短剧空间,既助力精品“破圈”,又明确政策法规,不给违规微短剧生存、滋生空间。“要提倡高品质带动行业发展,鼓励名影视公司、名导演、名编剧入局,还要促进新秀成名家”。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原艺术副总监赵冬苓表示,微短剧走红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敏锐地把握观众的情绪点和爽点。微短剧的出现将对传统影视剧造成冲击,长剧集编剧应正面应对挑战,争取将剧本写得更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认为,微短剧因“短、平、快”而适合网络传播,需加强思想立意,让观众喜闻乐见;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靳东谈到,虽然收看终端变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作方的方向,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内容,内容才是让这些新形式得以延续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则提交了《关于加大对传统电视台扶持力度的提案》,并认为传统电视台承担着舆论宣传等非市场化任务,不如新媒体具有灵活性和吸引力,但这个阵地不能失去。建议要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并要适当聚焦,鼓励各家电视台引入市场化机制,努力制作独家片源。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运营中心广播剧工作部主任吕卉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的议案。吕卉认为,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迫切需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推进广播电视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管用和成熟定型,为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法治保障。

  除了微短剧话,“重温经典”频道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

  “对于创作者来说,能上‘重温经典’频道是一个荣誉。”刘家成表示,他的母亲、岳父岳母都是80多岁的老人,又开始看电视了,聊天中总说还是经典的片子好。“希望未来我的作品能更多出现在‘重温经典’频道,能够带给中老年观众更多观看选择,怀旧也好,欣赏也好,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重温经典’频道开播是我期待已久的,经典是永远不会褪色的,甚至历久弥新,希望将经典视听作品传播、发扬出去,找到更多的受众。”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表示,希望加大投入和挖掘力度,包括多角度盘活库存的纪录片、文献片资源,并对一批还健在的经典人物进行抢救性采访,为频道建设储备宝贵资料,为致敬经典和提振广电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新举措非常好,经典影视作品经过岁月沉淀,在不同时代依然打动人心,至今仍有时代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首席)印海蓉表示,对于喜爱经典影视剧的观众来说,又多了一个享受优质视频内容的渠道,是惠民利民的好事。

  作为80后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刘洪悦来说,“重温经典”频道让其狠狠地来了一拨“回忆杀”,《红楼梦》《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经典作品,让她感到非常“过瘾”,希望坚持下去越办越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认为,“重温经典”频道开播,老百姓肯定希望看、喜欢看,这是做了一件更好服务人民的好事;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主持人,播音组长张晓北表示,优秀经典电视剧作品,对每代人以及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格局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有意义有价值也有温度。

  2024年全国两会的另外一个热词则是“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并事关我国能否顺利推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是否能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代表”之话题,亦引发全行业热议

  对此,全行业需要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全力拓展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实现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在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在实现路径上则是以创新为主导,在表现形式上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一句话总结,特点是创新,关键是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需要明确一个定义,新质生产力并不是重新创造一个未有的技术或产业,而是要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融合,以科技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颠覆性的特征,非同行业一般性的科技创新

  如此看来,从微观视角来看,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是具有颠覆力的网络视听,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高效融合

  而从宏观视角来看,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会不会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代表,答案也是肯定的

  在这方面,会有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广播电视正处在瓶颈期、走下坡路,怎么可能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代表呢?

  需要明白一点,广播电视本身就是因技术而生,因技术而兴,技术创新一直是广播电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在此背景下,国家广电总局大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跨界跨业大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新技术持续上新,严格来讲,媒体深度融合就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同时,总局通过成立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实现聚合聚力,壮大宣传声势,形成网上宣传“联合舰队”,亦是推动广播电视技术、传播等形态业态创新的重要举措

  另外,广电总局研究提出全新的“未来电视”服务形态、发展愿景和技术路线,并将“未来电视”上升为行业重大战略。为推动该战略落地实施,广电总局深入研究面向未来的大视听形态、场景和生态,系统梳理凝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长期科技攻关方向和研发任务,编制完成《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长期科技计划》,系统性推进行业重点科技攻关和标准规范建设任务。这项创新也是可预见性地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业态。

  如上所述的例证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打造新质生产力,符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特征,将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实现新质、新兴、新业的重要创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既要稳定现有广播电视传统产业,又要提前谋划,通过科技赋能,将广播电视转化为新兴产业,亦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也是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创新动能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