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伪造防范到全球监管ChatGPT:都是AI惹的祸端
2023年4月17日,由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组织编制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度伪造防范技术要求(2022版)》对外公示。该文件提出了深度伪造视听内容防范总体技术要求、面部识别技术要求、深度伪造鉴别技术要求、黑名单技术要求以及深度伪造防范能力评估要求,给出了深度伪造防范能力系统参考设计。适用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在内容审核发布环节部署深度伪造防范能力系统时应具备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文件提出了分级治理要求,按照深度伪造内容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级,其中一级的危害程度最高,三级的危害程度最低。
更重要的是,4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而按照外媒消息,由于担心ChatGPT带来的版权威胁,42家德国协会和联盟周三代表14万名作者和表演者敦促欧盟加快起草人工智能法规,其公开信表示:“未经授权使用受保护的训练资料、不透明的程序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预见的输出替代源,引发了责任、义务和薪酬等根本问题。必须在不可逆转的伤害发生前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期,意大利监管机构对聊天机器人ChatGPT创建公司OpenAI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暂时限制了ChatGPT处理该国用户个人数据的能力,并开始对其涉嫌违反隐私规则的行为进行调查。在要求得到满足前,ChatGPT在意大利下线。此外,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和爱尔兰方面等国都在加强ChatGPT监管。其中,是2023年3月16日生效,美国版权局关于AIGC版权注册最新指南的内容声明:“当AI只接收来自人类的提示文本,并输出复杂的文字、图像或音乐时,创作性的表达是由AI技术而非人类确定和执行。上述内容不受版权保护,不得注册为作品。”在这一全球态势下,预计中国ChatGPT相关监管管理办法也将较快出台(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自然人创作也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2019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三部门就颁发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针对网络视频的“深度伪造”进行适时管控,要求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使用者“利用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的新技术新应用制作、发布、传播非真实音视频信息的,应当以显著方式予以标识”,“不得利用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的新技术新应用制作、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而在国外,2019年6月13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召开关于人工智能深度伪造的听证会,并邀请了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公开谈论了深度伪造技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风险及防范和应对措施(参考《劲语快评│网信办出手管控“换脸”术》)。2021年初,国家网信办、公安部还依法约谈映客、小米、快手、字节跳动、鲸准数服、云账户、喜马拉雅、阿里巴巴、网易云音乐、腾讯、去演等11家企业,以加强对涉及深度伪造技术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
流媒体网评论:ChatGPT一时之间从大热到大治,其变脸之快令人难以回味。曾经的谚语是“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而现在似乎到了“AI一启动,人类就发愁”的地步。但发明AI技术的人类则要面对自身发明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就像之前的核武器。但与核武器不同,“深度伪造”与ChatGPT对人类而言,在某些方面更像是致命而难以抛弃的“糖衣炮弹”,而且是裹着各种绚烂外衣的“糖衣炮弹”,尤其是时下新兴的ChatGPT。
近年来短视频及短视频分享潮流的兴起,随着数字化技术从消费领域向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演进,这可能进一步集聚、放大了上述深度伪造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各种潜在风险。在监管落地前,不明就里地使用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此前网信办相关《规定》的出台正是为了防范和控制上述风险。网信办的再次出手则进一步上升到国家级网络安全。而随着短视频浪潮的全球化推进,而《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度伪造防范技术要求(2022版)》正是其在广电和网络视听领域的落地监管规定。
中移动“算联网”问世
近日“数据要素流通与治理产业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移动发布新型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数联网(DSSN,Data Switching Service Network)及相关产品。中国移动发布了《数联网(DSSN)白皮书》以及中国移动数联网(DSSN)服务平台等产品,成立了中国移动数联网(DSSN)协同创新实验室。数联网采用自主可控的“四横三纵”功能架构,打造涵盖接入、网络、流通、业务、运营、监管的端到端服务体系。此外,中国移动还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贵阳、郑州的6家数据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探索构建新型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据悉,数联网是中国移动依托“连接﹢算力﹢能力”信息服务体系,基于隐私计算、区块链、低代码开发等核心技术构建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下一代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要素全面融入实体经济。据称,这是基础运营商发布的首张面向数据要素服务的专业网,也是中国移动继物联网、车联网之后,另一张全新网络。
在会上,国资委办公厅副主任庞雪松对国资央企大数据体系构建以及“用数”能力、“赋智”力度和生态构建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表示,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责无旁贷,是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
流媒体网评论:在从数字经济到数字中国的深度演进中,数据要素价值也要求进一步凸显。而在众多运营商深化各自“算力网络”的背景下,中国移动却已经基于“数算网融合”发布其“数联网”产品——并有相关人士为其背书。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这是将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继续提升至一个更高水平。当然,正如其所宣称的,保证数据安全与可管可控是其前提——这也是作为国有机构的电信运营商优势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属于“专网”的文化专网或许将更多被与之相比较。例如,文化专网被认为是面向整个文化领域,是基于整个有线行业网络构建的专网。而中国移动的“数联网”要面向整个要素流通领域,相关产业生态的建立尤其重要而困难。当然,数联网要面向整个数据要素流通领域,要推动数据交易从“分散化”向“社会化”与“平台化”发展,这还需要更多机构的投入、创新与协同,需要更系统的技术标准架构,也需要再数据监管领域更进一步的治理规范。
广电5G与频率重耕
CCBN期间,中国广电代表表示,广电5G用户已经达到870万。从去年6月底20个省启动5G到目前水平,这不能不说是快速的——当然,这与中国广电、中国移动的共建共享关系密切。
但另一件或让中国广电感觉迫切的事是,近期业内有爆料说,工信部今年可能或批准850Mhz频段重耕至5G。
流媒体网评论:700Mhz频谱一直被认为是黄金频段。中国广电也凭此获得与中国移动优越的共建共享条件。但低频段不仅仅只有700Mhz,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900Mhz和中国电信的850Mhz(上行:824-835MHz下行:869-880MHz,带宽共计:11MHz,目前部署于3G与4G)都属于低频段。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传播损耗低、覆盖范围广、穿透能力强的低频段也将迎来更多大展身手的机遇。
当然,一方面中国广电拥有较大的频宽(2*30Mhz),大大高于其他三者。另一方面,三大电信运营商频率重耕的落实也不是简单的事,目前仍然有大量的2G//3G/4G用户(按照工信部数据,2023年一季度末5G移动电话用户达6.2亿户仅占移动电话用户的36.4%)。目前拥有900M频谱的中国移动还没有频率重耕许可。不过,随着5G频率问题的日益紧张,频率重耕在全球领域内都不是个案行为,在中国也将随着时间进展而日益推进。事实上,去年底中国联通就已获批重耕900MHz频段,加上其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的显著利益,这都将加快两者低频重耕进度。
责任编辑:房家辉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爆】中标?投诉?废标?频繁上演“竞标怪象”! 2024-12-03
- [常话短说] 【重磅】新型广电网络“五张网”怎么理解?! 2024-11-29
- [常话短说] 【重要】广电的机会! 2024-11-28
- 月报|2024年10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月活终端3.06亿台 2024-11-27
- [常话短说] 【笔记】“5G+广电视听”新要求!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