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入广电行业时,余中把自己社交平台的简介改成了“媒体通信工程师”,这既是他对自己横跨通信和广电行业的一个注解,也有“翻译者”的意思在其中——是媒体行业与通信行业、广电与运营商之间的翻译者。
而在一些广电同行的评价中,余中更像一个“外来人”,虽然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十多年来,当广播电视行业把精力都放在新闻宣传上时,余中更多时候做的是产业经营。直白点说,就是赚钱。
虽然显得有些异类,但十年间,余中的确让他带领的橙视传媒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不仅赚到了钱,而且连续九年实现持续盈利,吸引了400余家机构来访调研,成为行业中的典范。
在余中看来,广电人要吃好“官饭”,更要吃好“市场饭”。所以,即便橙视传媒当初切入G端市场,也是靠招投标而非“政治任务”的市场化方式,并借此开拓出了一个IPTV之外的巨大增量空间。
余中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共生共创、互惠互利式的发展。他说,对广电行业而言,这一点无比重要。
只吃“官饭”不吃“市场饭”,广电人会越来越被动
在余中看来,缺乏市场化的观念和认知,是IPTV乃至广播电视行业这些年来的最大问题。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电视台和运营商作为IPTV产业的两个最主要参与者,这十多年来,运营商通过把IPTV作为“药引子”之一,不仅早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而且从2G到5G,从两兆到千兆,流量销售和宽带接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ARPU值也大大提升。到近两年,相比运营商的其他业务,IPTV甚至反而显得有些“拖尾”了。
反观电视台,虽然用这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新媒体团队的组建,也通过IPTV取得了一定收入,但市场化程度远不如运营商高。从收入、话语权等角度来看,在三网融合框架下,广电新媒体是有理由和运营商各占半壁江山的,但现实却是前者在这些方面都远小于运营商。
“运营商从一开始就攒足了劲谋发展,但广电新媒体认为自己有特许经营权,便给自己设了一道围墙,虽然看起来安全了,可也走不出去了。”余中表示。“长此以往,就没了市场意识,也没了竞争能力,甚至很多是靠关系做生意,而不是靠产品能力、服务能力。”
他指出,5G、千兆宽带、智慧家庭……运营商如今已经武装到牙齿了,而广电新媒体除了播控没有其他核心竞争力,导致自己的话语权很小。哪怕是IPTV机顶盒,那也是运营商的投入。就算新媒体能自己发机顶盒,但从组织货源、验收管理,到销售安装、售后服务,广电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
“由于没有市场创新的积极性,也缺乏市场化的观念和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所以,相对而言,广电新媒体这些年的发展程度是不够健康的,也让自己在产业中变得越来越尴尬,逐渐走到了有线的老路上。有线之所以越做越难,就是因为缺乏市场服务的意识和观念。”余中表示。
他说,市场化程度有多高,在市场上变现的能力就有多高。广电人一直“吃官饭”,没有“吃市场饭”,这是很可惜的。这也造成了,除了电视直播频道等少量资源,电视台和广电新媒体把很多市场都白白送给了别人,比如运营商、内容方、版权代理商等,自己在很多时候是缺位的。“主流媒体需要占领舆论宣传阵地,但在互联网时代,丢失了市场,其实就是丢失了阵地。”
其实,余中早在十年前就曾呼吁,产业要打造市场接受、用户认可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拥抱市场。但当下看来,很多广电新媒体依然还是在传统的EPG、直播频道上做文章。
“但那都是老故事了,都是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事情,更像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即便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很多地方也存在内部管理混乱、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很难产生利润,甚至反而增加了成本负担。所以要么面临危机,要么只能‘穷玩’,没有增量。”余中说。“我们把自己做小了,结果就是越做越被动。”
在他看来,近几年一些地方的广电新媒体积极谋求上市,就属于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为。因为上市了,就更加市场化了,股东和决策人群就不仅仅局限在广电内部了,而是会有更多市场化的资源和机制引入。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在余中看来,无论电视台还是广电新媒体,都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市场化观念和行为,要学会为客户服务、为市场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打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数字化转型,一个比三网融合还要大的市场
余中说,如今的IPTV已经是存量市场了,如果广电新媒体还是一直绑在IPTV基础视听内容上,以既得利益者的心态靠运营商的分成收入,不去积极拓展新业态、寻找新增量,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就只能继续停留在存量市场里,捧着金饭碗发愁。
那么,新业态和新增量在哪儿?
余中的答案是,数字化转型下的政企市场。他说,这是一个比三网融合还要大的市场。因为前者只是解决了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几个行业的问题,而数字化转型则几乎囊括了各行各业。
“其实,即便是三网融合,当初政策也并没有规定IPTV只能做To C业务,而不能做To B和To G业务,这是广电和运营商都没有很好地意识到的。如果说IPTV是一辆车,个人用户、家庭用户可以拉,企业用户、党政机构用户就不拉了吗?”余中说道。在他看来,虽然To C更容易变现,但C端市场如今已经到了天花板,所以更需要往B端、G端去拓展,去谋求后向收入。
而对于数字化转型下的政企市场,余中指出,无论是此前新基建方向的确定,还是“十四五”规划的推出,数字化都在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大脑、数字乡村等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也在加强。
在此背景下,电视台、广电新媒体如何适应新基建指明的方向,完成好“十四五”规划的任务,寻求自身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就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产业一直在讲融合,其实融合就是数字化转型。自己转型,也帮全社会转型。”
余中说,电视台和广电新媒体拥有播控、内容、策划、运营等诸多优势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各行各业在数字化转型阶段不可或缺的。所以,产业接下来该做的、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甚至不用只局限于IPTV一个业务,大屏、中屏、小屏,To C、To B、To G,都可以成为拓展方向。本质上说,这也是主流媒体占领舆论宣传阵地的应有之义。
在余中看来,对广播电视而言,原来的营收来源第一是广告,其次是活动,最后是服务。而在数字时代,这个营收顺序则完全颠倒了过来:服务第一,活动次之,广告最小。毕竟,互联网广告市场几乎早已被小屏抢完了。
何为服务?比如B端,一个城市可能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广电新媒体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平台投建、内容资源、运营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再比如G端,可以切入到各个党政机构中,为其提供内容服务、活动推广、技术服务、数据运营等支撑,甚至连疫情期间的健康码,其实都可以是广播电视行业来做。
如何服务?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地卖内容、采新闻,而是要嵌入到各种具体的场景当中,提供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东西。比如大到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平台的建设,小到一场活动的支撑、一个短视频的拍摄。
余中分享了橙视传媒的实践案例。2012年开始,橙视传媒开始探索面向组织部、纪委、妇联、文广旅局等党政机构的媒体服务。后来,余中还提出了“百处长计划”,扎根到100个党政机构中。
橙视传媒会针对不同机构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内容方面的原创编辑、创意设计、视频制作,活动方面的品牌策划、落地执行、宣传联动,技术方面的安全、运维、研发,数据方面的监测、分析、报告等。
“橙视传媒把能力拆成了几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里都包含多个解决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整体打包,指哪打哪儿。所以,无论大屏还是小屏、内容还是运营,我们都可以满足;无论跟哪个机构、哪家公司,我们都可以合作。”余中说。
余中表示,在此过程中,成建制的团队建设十分重要。在工作机制方面,橙视传媒还采用了“前店后厂”的组织模式——前方派驻不同的团队,进行贴身服务,甚至7×24小时跟客户一起工作,前方信息和需求则会传回总部进行处理。
据介绍,在2013年,橙视传媒拿到的党政媒体服务项目收入只有20万,但第二年,则猛增到1500万,2015年超过了2000万,2018年则超过了4600万。在IPTV之上,橙视传媒又开启了一个极具前景的全新增量空间。
余中表示,对于数字时代的政企市场,无论互联网企业还是运营商,都已经开始发力了,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了其中的广阔前景。拿运营商来说,无论是5G应用场景,还是云网融合战略,主要针对的都是政企市场。
“运营商的基础设施早已铺好,‘宽度’够了,但他们不想只卖流量、只做管道,所以在主动转型,切入更多的场景,谋求‘厚度’。广电新媒体如果不求变化,只做播控,今天能赚多少就赚多少,甚至连渠道都算不上,只能算一个‘开关’,不仅赚的是小钱,也把自己的门封死了。”余中说。
他进一步说道:“广电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已经把很多市场拱手送人了,如今,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主动拥抱趋势,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和禀赋,真正参与到产业价值链里,成为核心的一份子。”
一味强调主权,最后很可能就会饿死
在2009年刚到成都台不久,余中就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他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和四川电信以及当时的央视国际签署了合作协议,发展当时还被称为网络电视的IPTV业务。到2010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时,四川已经在发放第一批机顶盒了。这一年9月,全国第一家IPTV集成播控总、分两级平台也在四川完成对接。
在那个IPTV尚处起步、面临各种激烈博弈的阶段,在广电、运营商之间,甚至二者内部都在争抢地盘、讨论主权的时期,这样的先试先行以及前所未有的速度,无疑是备受各方关注的。对此,有人将其视为产业创新,也有人将其视为对市场格局、利益结构的一种破坏。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余中一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争议,甚至得到了“要识时务”劝告。
但在余中看来,作为三网融合的典型业务,IPTV是代表着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的。尤其是,电视台和运营商需要坐在一起,寻找合作共赢之道。这也是余中把自己称为“媒体通信工程师”的原因之一。只不过,IPTV的成绩如今已经有目共睹,但产业间的真诚合作,直至今天也依然道阻且长。
“两边很多时候不仅‘语言不通’,而且都坐不到一起,即使坐到一起,也经常因为观念、立场等原因难以对话,无法产生更加深度、广泛而立体的合作。”余中说道。
余中认为,既然双方要发展,就不能总把对方当成敌人看待,总想着压制对方,而是应该变成朋友,甚至适当地把自己放在乙方的位置上。他说,其实这并不存在个人荣辱的问题,而是互惠互利、互相支撑的问题。
“比如对广电来说,当运营商需要你作为支撑方的时候,你就不要作为管理方,当需要你做管理方的时候,你就做好应做的工作。共同发展才是最要紧的,一味地强调主权,最后很可能就会饿死,主权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余中表示。
他指出,我们要更多地看到对方的战略价值,互相合作,互利共赢,发展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当下,产业已经走到了共生共创的阶段,大家都面临着一个从“你是你、我是我”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转变过程,如果还总想着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是很难发展的。因为现实问题是,就算全都是你的,你可能也罩不住。
“产业要学会分工,不要总想着我有钱、我要自己干。一个好汉三个帮,仅靠自己是不行的。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们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开发者大会、合作伙伴大会,因为他们已经是靠价值共创来发展了,在自己周围形成了有效的生态群落。”余中说道。
他以G端市场举例道:如果电视台、广电新媒体和运营商有更深的联合,形成共同的战略,甚至是不需要局限在IPTV的。比如运营商基于自身的硬件网络承载能力,广电新媒体基于播控及宣传运营体系,双方就可以为省、市、县、乡、村中的任何层级提供服务,也可以深入到每个层级中的任何机构当中。一纵一横之间,有着太多可挖掘的价值。
更进一步,当电视台、广电新媒体、电信运营商真正联合,甚至会拥有一些互联网巨头都没有的优势。“在这种优势下,自然会聚拢更多参与者,生态也会慢慢形成,收入不高才怪。”余中这样说道。
余中
四川省互联网联合会副会长,流媒体网顾问,智能大屏生态联盟合伙人。
责任编辑:李楠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要警惕“虚假繁忙”! 2025-04-08
- [常话短说] 【解局】超高清机遇要把握!胜利! 2025-04-06
- [常话短说] 【重磅】全国广电业务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 2025-04-03
- OTT月报|2025年2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月活终端3.06亿台 2025-04-01
- 勾正科技姜岚:跨界,破局——解码大屏如何全域增长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