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应该怎样智能?——由AI作画热想到的
简图| 流媒体网| 2022-10-13
【流媒体网】摘要:“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会打”,而最有效的对抗手段永远是与时俱进。

  这两日,AI作画连续占领多条微博热搜、知乎热榜,AI学习并替代画手这样的“背刺”最先让二次元画手圈感受到了危机,尤其9月AI画作《太空歌剧院》赢得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第一名的——老累、禾野、花噎菜、乌合麒麟四大画手齐聚热搜。就连笔者家里11岁爱画画的小朋友都忧愁表示,自己是不是该换个爱好。

  从下棋到翻译到写诗再到如今的作画,AI越来越深的进入创意领域。也是9月,全AI制作的游戏《此女孩不存在》(The Girl Does Not Exist)在Steam上线。而同样是9月的新闻,我们广电领域的标题是《加快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就好像两个平行时空。

  谁的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喊了十年,OTT做了十年,IPTV更久,用户们吐槽的重灾区仍然是操作的复杂。智能电视、智能盒子、智能投影、智慧屏,不应当是换个前置词显得高大上这么简单。

  百度搜索智能电视、智能盒子、智慧屏,关联的问题有不少“是什么”“干什么的”“怎么用”“怎么看”等等,不可谓不扎心。

  当然,设计者们可能会委屈,毕竟,他们大到液晶屏的品质、内容的汇聚,小到对每一个线条、每一颗螺丝都精益求精,操控方式上更是殚精竭虑,手势、语音、空鼠都有人尝试过,遥控器也从几十键统一向几键演化,还支持手机操控。

  然而,这些改进首先对老年人不太友好。看似科技精简的背后,是对老年群体操作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漠视。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他们不但完全没感受到科技升级带来的便利,反而更加不会使用电视机了,就更不要说让他们“智能”“交互”。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老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5%,而使用电视及各类电脑设备上网的比例没有一个种类超过20%。

  如果说遥控器用多了之后还是完全可能熟练掌握,那一层层的内容链路简直是更大的灾难——让他们找节目时完全迷失,也就是说我们兢兢业业搞来的内容,他们大概率根本没见到过。还有软件的升级,后台自动升级的还好,但凡遇到需要手动升级,他们要么能用凑合用,要么打客服电话。流媒体网记者前阵子去一位亲戚家串门,62岁的亲戚说有线工作人员刚上门给她做了升级,可是笔者用了一圈简直暴躁的想摔遥控器。层级多,还经常卡,最后干脆就卡死不动了,那体验,恐怕比最初级的老人智能手机还不如。

  如果说科技跟老年人有壁,那么年轻人就好些么?并不,至少这个理论在智能电视上并不成立。且不说IPTV、DVB、OTT的割裂带来的多终端、多设备困境,就算买了最新最贵的智能电视,也会因为关不掉的广告、复杂的付费体系、无限流的页面而逐渐烦躁。把电视作为一个手机投屏设备总行了吧?哪有那么简单,每个内容平台都只对自己的大屏APP投送高清视频,下载安装之后发现还得有大屏会员,投屏广告也是司空见惯。有了这种种的因,才会出现#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看电视了#、#你还看电视吗#、#你多久没看电视了#这样热点话题的果。

  至于说电视用户是“一老一小”,网生代甚至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小朋友们,如果你肯给他手机、平板,看有几个会选择电视?#小时候看电视有多认真#这种话题,是成年人的童年滤镜,不是10后这些真正小朋友的感言。

  智能电视普及率高,是因为用户的选择范围里都是智能电视,包括用户数超过3.7亿的IPTV,目前的胜出也更多是源于最简单的用户趋利心理。

  我们想要怎样的智能?

  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之前,傻瓜相机(point&shoot)一度是销售量最好的相机品类,并从胶卷时代一直延续到电子时代,在2008年出货量达到1.2亿部。2010年之前,卡片机(普通数码相机)是类似现在智能手机一样的标配单品。当然,并不是这类相机一出生就自称傻瓜,其英文名单词point&shoot直译是指向和拍摄,外形小巧便携,更重要的是“全自动”的拍摄,不用手动设置光圈、曝光这些参数。后来,手机的拍照功能完全取代卡片机,这个品类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流媒体网在此处提傻瓜相机想表达的是,对于绝大数普通消费者来讲,工具类的产品是用来达成某项目的的,例如相机拍照、手机通讯、电视看剧等等,并不是为了用来体验或者钻研高科技——对他们而言最好的操作体验就是“没有操作”,所以一键拍照的傻瓜相机才飞入寻常百姓家。

  还有,现在华为、小米、百度都去造车了,而傍上华为之后,名不见经传的赛力斯7月份销量同比增316.78%,也足见信心助长之力。那么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对小米、华为、百度这些跨界者的期待是什么?肯定不是他们比干了几十年的造车人造出更漂亮好用的汽车,而是智能化的预期——比如不会开车的笔者就特别期待自动驾驶的普及。一旦普及,不仅我这样不会开车的人可以享受更自由的出行,老司机们也可以放心处理公务、接打电话,也不用担心一个愣神闯红灯、追尾,或者吃个酒心巧克力变酒驾。那样的出行时代,就是真正的智能出行吧。

  所有的智能、计算都是在用户无感的状态下由产品自行完成的,对操作者要求越低,才越是真的智能。而我们的大有线,软件升级还得技术人员上门,效率低不说,也人为增加了用户使用电视和机顶盒的畏难情绪。而带着智能、交互等基因出生的IPTV和OTT,比有线盒子好的也有限。

  2022年1月,中国家电网发布的《2022中国适老化电视调研报告》显示,“开机后不能直达想看的电视节目”“设备多(机顶盒、电视机)不知道互相怎么切换”“操作复杂,不知道怎么找想看的内容”,是老年用户平时使用智能电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其实这些是目前看电视的基础病,只是年轻人对电子产品操作相对熟练,但并不代表他们喜欢这样的“智能”电视。

  古早的电视机,拨动一次旋钮换一个台;后来,按一个数字键对应一个台;现在,上下左右一通按下来,还离想看的内容万里。当我们打开电视,肯定不是为了看平台炫耀自己的海量内容库的。而且各种盒子各种线,谁装修时不想放弃。

  这台2022年拍出3410万韩元号称韩国最古董的电视机用的便是旋钮(图源互联网)

  有威胁的不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威胁论一直存在,包括一些科幻电影也做了各种展现。然而,与其杞人忧天,不如苦练内功提升自己——不可替代性越高,生存越久。毕竟,替代傻瓜相机的不是新的傻瓜相机,而是有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打败方便面的也不是新的方便面,是外卖。

  如今的电视大屏没有被替代掉,不是因为它与时俱进变得更智能了,而是还没有成熟的替代性产品出现。虽然手机、平板占用了人们更多的时间,但在很多家里,大屏还被放在客厅的核心位置。毕竟,观影体验一寸大一寸强,而在家庭里最成熟的大屏产品就是电视机。

  然而,流媒体网认为,一些替代性方案已经冒头很久了。比如可以无处不在的各种新型屏,比如AR、VR、MR等设备,等他们真正成熟起来,电视机被替代也只是时间问题。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会打”,而最有效的对抗手段永远是与时俱进。

  因为AI作画吵上微博热搜的老累、禾野、花噎菜、乌合麒麟等人,其实是画手圈集中不满和焦虑的投影,但他们其实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特质是不被替代的底气。比如老累说“有一种终于能让某些人有点危机感并且要为曾经的不思进取负责的感觉了,没有自己的东西或者一成不变就一定会被替代啊,一定会”,乌合麒麟说“看到ai画图流行了之后挺多画手朋友抵触情绪还蛮强的,可以理解。但是我个人其实是不太有所谓,画画这玩意不一直是谁画的好就学谁么?ai画的好把他好的部分学过来不就完事了。”

  我们的IPTV、OTT、DVB也需要这样的底气和勇气,在技术革新的路上不抛弃、不放弃,便每个阶段可以有每个阶段的活法。就像流媒体网近期的“视听·这十年”对话中很多嘉宾都强调的,只要不躺平,未来仍可期。

  加油,同仁们!

  推荐阅读:

  视听·这十年|王明轩:文化数字化——电视人的空间太大了

  视听·这十年|杨崑:比三网融合更激烈的泛视频融合开始了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