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4K内容产业的幕后推手,正在和传统文化珠联璧合
庞梦婕| 流媒体网| 2018-09-04

  【流媒体网】消息: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4K花园动作不断。先是与星拓视联、中科大洋达成战略合作,推动4K内容制作从1.0向2.0升级;随后联合西影集团旗下西影数码基地成立西北4K内容创制中心,发布了《手捧千年》、《航拍陕西》、《秦味》等高品质影像节目;紧接着携手中数集团,启动“中国文化4K影像计划”,致力于中国文化的记录与弘扬……

  合作方虽各有差异,但其核心都和4K内容紧密相关,都在赋能4K内容制作,也都在释放4K内容产能。而事实上,这只是4K花园众多合作伙伴中的一部分而已。

  在4K产业最为业界诟病的内容端,内容的匮乏是4K产业无法快速向前的“原罪”,是“拦路虎”,也是“落后生”。但说易行难,一个需要超高投入且还处于烧钱阶段的产业,如果没有多方协同和支撑,就只能进入观望等待的死循环。破局的关键还是要行动起来,4K花园无疑是身体力行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不仅从多维度推进4K内容的生产,还承担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任。此次携手中数集团,启动“中国文化4K影像计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试图用4K超高清影像保存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魅力。

  流媒体网记者近日采访了4K花园董事长吴懿和中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杰,就4K内容产业的发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4K产业生态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片1.png

  中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杰和4K花园董事长吴懿代表双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行胜于言的4K内容产业

  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CVIA)的数据显示,2018年年底,我国4K电视渗透率将达到58%,预计3年后将达到71%。另据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中国4K用户将超过2亿户,是日本和欧洲的13倍,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4K超高清市场。

  尽管从整个4K产业来看,中国具备整体生产能力和一定的竞争力,但挑战依然存在。首当其冲的就是4K超高清内容的稀缺,如果没有4K内容,那么4K终端、网络,乃至各类4K衍生品都不能体现其价值,一个产业的更新迭代一定需要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融合。

  事实上目前产业界都意识到了协同共进的重要性,国内4K内容生产正在稳步递增,已经有许多专业团队开始有意识地用4K设备、4K技术生产4K内容。2017年年底,国内第一个4K电视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4K超高清频道试播;2018年初,央视基于“央视专区”启动了4K超高清节目试播服务;2018年10月,央视4K超高清频道也将于国庆期间开播,并计划未来逐步实现所有频道的4K超高清化。

  4K的趋势无疑已经被认可,但趋势之下的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懿表示,一方面4K设备昂贵,另一方面4K后期生产技术难度大、效率不高,再加上广电总局推出的50P帧率+HDR的真4K高标准,当前的内容生产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HDR与宽色域技术的引入相比传统SDR拍摄和后期制作可谓质的变化。

  作为4K内容的生产与分发平台,4K花园专注解决4K内容少、制作难两大痛点。为此配备了从前期拍摄(包括4K大型转播车、4K EFP系统、4K拍摄设备及技术支持团队)到后期节目制作全套流程,提供内容分发的一整套4K解决方案。

  吴懿透露,目前许多影视剧大多都采用了4K设备拍摄,但很少人能做4K后期,尤其是4K特效的成本大多数制作公司都无力承担。总结来说即4K内容的制作成本远高于普通高清内容的制作成本,而这其中高出的成本是否有人为其买单,成为制约4K内容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产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4K内容推动者们的携手并进

  虽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但这样的挑战对于行业来说也是机遇。需要的不仅是坚持与革新,更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在4K内容这条赛道上,单打独斗不是长远之计。

  而在协同作战方面,再没有比4K花园更有发言权的了,目前4K花园已经与300多家视频节目生产机构达成合作,包括广电、电信运营商及国内外视频运营主体,以及阿里云、华为、索尼、佳能、富士、中科大洋、迅雷等厂商。当然,还有8月30日最新牵手的中数集团。

  作为科技型文化央企,中数集团致力于搭建一个高品质、国家级的数字文化产品原创与集成基地。这样一个平台的打造,必然需要导入海量的文化资源,为此中数集团建设了4K IP转播车、4K高清前期拍摄系统、后期制作系统、高品质录音制作系统、大容量存储中心,但仍然难免遭遇挑战。

  刘杰表示,在4K内容建设方面不光是中数集团,其他4K内容提供商也一样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一是4K的播出渠道较少,虽然现在市场上已出现很多4K终端,但电视网络的支撑还达不到普及;二是稀缺优质的4K IP内容,此次中数集团与4K花园合作,就将着重在渠道打通和内容生产上发力。

  而渠道分发和内容生产都是4K花园的强项。吴懿透露,目前4K花园已经积累了近6000小时的真4K内容,并保持每月200-300小时的持续更新,这些内容已经落地到全国20多个省份的IPTV、部分有线电视,及极米、海信、创维、TCL、当贝市场等OTT渠道。

  此次双方共同打造的“中国文化4K影像计划”,将在内容生产、技术合作、行业标准制定、专业技术培训、影视节目投资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将合力打造中国文化4K纪录片,致力于戏曲4K数字化、搭建中国戏曲影像库,共同推出“汉字里的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访谈录”、“文明互鉴之路”等一系列的文化节目,从人文、戏曲、图腾、文物、美食、旅游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实现全渠道分发。

  4K花园的合作伙伴众多,与每一个伙伴迸发出的合力都不尽相同,而此次和中数集团的合作,无疑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吴懿表示,许多中国的非遗项目,如果现在不用最好的方式进行传播和记录,未来极有可能失传。而此次双方合作,通过4K、8K等技术将其永久保存,等到百年之后,即使这一代人都不在了,这些珍贵的影像也能传承下去,“能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中来,我们非常荣幸。”

4K产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国内4K产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各方的参与和推动,也同样需要相关部门的引领以及政策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否则4K将只停留在喊口号阶段。

  目前行业内有一个共识,全国4K和8K最大的内容中心会有两个——北京和广东。前者主要在于央视,它有自己的分发平台,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实力,能够定期生产大量的真4K节目;后者主要在于广东省将4K工程视为全省的重点工程,广东省财政厅2017-2020年投入4K产业扶持资金36亿,加上计划外资金预计将超过40亿元,而这些资金无疑将推动4K内容的发展。

  吴懿认为,目前看来,除了北京和广东之外,其他的省份没有太好的机会。因为到今天为止,4K的内容生产还处于大投入阶段,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企业自身难以为继。4K花园作为广东省的重点企业之一,尽管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为了能够长期作战,也正在让自身收入趋向多元化,包括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通过服务技能创造的收入来分摊内容生产的成本。

  “实际上我们还是愿意做一个内容平台型的公司,但是目前时机还不成熟”,吴懿感慨,“目前能够用技术服务进行补贴,并得到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已经足够幸运。”

  确实如此,目前很多试图致力于4K内容生产的企业还深陷于资金短缺的泥沼中,无法施展拳脚,而4K花园已经成为在4K乃至8K的产业链上下游回避不掉的一家公司。它就站在4K产业向前发展必经的十字路口上,所有途经的人都要去看一看,要么进行合作,要么学习借鉴。

  不过虽然一直致力于中国视频行业的4K化升级,但吴懿坦言,4K普及任重道远。除了央视和广东台,尽管也有几个省台在陆续申办,但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近年内4K只会是增值服务的一种,以专区的形式呈现。吴懿认为,目前每年的真4K内容的产能大概只有2000小时,但是高清内容有好几万小时,而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预计会经历8-10年。

  另一个行业内回避不了的问题是,4K内容产业的鱼龙混杂,假4K泛滥。目前国内有不少平台,并没有遵循广电总局对4K内容的相关规定,上线了“假4K专区”,其推出的4K内容只重视分辨率,对HDR、高帧率、广色域等指标根本不关注。将这样的内容品质呈现给用户,不仅给用户造成困惑,也让真4K内容的发展难上加难,以至劣币驱逐良币。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视频已经占据了当前60%的网络流量,未来有可能增加到85%。有超过80%的用户愿意为更好的视频体验支付额外的费用,尤其是为4K内容付费。但这种消费升级一定建立在真4K内容的基础上,而假4K内容无疑在制约行业发展。4K产业界的参与者们都应当用严格的标准去推动产业发展,赶在“概念被玩坏”、“人民累觉不爱”之前,让4K内容名副其实。

  作为中国4K内容行业的领跑者,4K花园已经积攒了相当的经验和成果。在即将于10月25-26日举办的西溪论道上,4K花园也将现场分享其在4K内容产业上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古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