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底的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抖音总裁韩尚佑郑重宣布:「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正式上线,向全社会公开算法原理、社区规范和治理体系。4月15日,抖音在北京举办「安全与信任中心开放日」,邀请公众深入了解这一举措,携手共建平等友善、记录美好的平台内容社区。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或公众对话,而是抖音在数据透明化与协同治理道路上的大胆尝试。它为中国的数字媒介生态勾勒出「技术向善」的新图景,标志着内容平台从追求流量热度的「实效性」价值转向追求社会责任的长期价值。
「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的网站页面。图片来源: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
算法:推荐多元,重塑信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推荐算法成为用户在海量内容里寻找自己喜好的「智能向导」。抖音的算法模型和推荐系统基于用户行为,融合了协同过滤、双塔召回、Wide & Deep等多种技术。无需依赖内容标签或用户画像,算法通过神经网络计算去预测用户行为,计算某条内容对用户的「总价值」,并将高价值内容优先推送。
例如,一旦用户刷到一条美食视频,算法可能根据用户的观看时长、点赞或分享行为,推测该用户是否对烹饪感兴趣,进而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算法基于用户行为推荐,对可能发生的用户行为预测打分。图片来源: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
抖音算法工程师刘畅在开放日上介绍,这种「价值计算」综合了完播率、评论、点赞、分享、跟拍等指标,核心目标是提升用户长期体验,而非追逐短期流量。抖音将推荐逻辑简化为「推荐优先级公式」,清晰呈现算法如何根据用户行为打分排序。这种「把底牌亮出来」的做法,拉近了平台与用户的距离。
抖音披露自己推荐算法的核心逻辑可以简化为「推荐优先级公式」。图片来源: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
对用户而言,被算法带入习惯性感兴趣的内容是最「舒适」的,但单一的内容推送容易让用户审美疲劳,减少在平台的内容消费。因此,用户接触的内容多样性越好,平台越有可能稳住用户的长期留存概率。拓展丰富性是抖音算法的原动力,抖音在多目标建模体系下,设置了算法的两大优化目标:
一是深化用户的已有兴趣,通过多样性打散、多兴趣召回、扶持小众(长尾)内容等技术,减少重复推荐。例如,喜欢宠物类视频的用户,不仅会看到大众青睐的喵星人、汪星人日常,还可能刷到爬宠养成或动物救助等较为小众的领域广联内容。
二是激发用户的新兴趣,联动随机推荐机制、基于社交关系的兴趣拓展、搜索行为,以及「不感兴趣」的排除功能,让用户的主动行为反哺算法。比如,用户搜索过一定数量的健身教程后,系统会减少美食类内容推送,同时增加运动相关内容。
这种多样性设计不仅让推荐更精准,还让用户感受到平台的积极用意:既懂你的喜好,也鼓励你探索未知世界。
抖音披露自己推荐算法的核心逻辑可以简化为「推荐优先级公式」。图片来源: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
关乎用户长期价值的目标,不仅需要算法懂用户,不断帮用户在平台探索新鲜感,算法逻辑的透明化更是关键。因为算法是否透明、是否真为用户服务,会影响着公众对平台的信任。《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2024年报道一项调研,披露超过70%受访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荐服务困扰,超过60%受访者认为生活中普遍存在「大数据杀熟」。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启动了「清朗·网络平台算法治理」专项行动,整治「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之类的问题。
除了担心被算法「算计」,绝大多数用户还认为「算法」推荐技术潜藏了窥探、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重大风险。也就是说,公众已经意识到,如果平台有滥用算法的行为,会严重侵害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和个人信息权益,也给网络空间的传播秩序带来负面影响。从2018年开始,Facebook就因为迟迟不公开应对虚假信息的算法逻辑,被舆论围攻至今,最后只能在压力下调整策略。反观Spotify,选择披露背后的算法解析,告诉用户歌单推荐怎么来的,用户粘性只会更高。
算法的高理解门槛也影响着公众对平台的信任。图片来源:抖音
抖音的算法透明化举措直面这一痛点,通过公开后台原理和推荐逻辑,撕下「黑盒」的污名标签。正如韩尚佑所说:透明化是信任的起点。当用户明白推荐的来龙去脉,算法才能从「神秘操控者」变成「可信任的内容向导」。
此外,算法虽是趁手的工具,却常因「高理解门槛」的局限性引发疑惑。韩尚佑也坦言,即便是顶尖工程师,也未必能完全解释每条推荐的逻辑。这种「主动解释」虽无法消除所有误解,但至少让用户觉得平台愿意真诚相待,拉近信任。
治理:全面覆盖,人机互补
算法虽擅长预测用户行为,却无法准确理解内容的深层语义,一旦对内容的理解存在不足,就有可能让违规或不良内容乘虚而入,在平台传播。比如,一段文案看似无害的视频,可能有诈骗信息的隐藏话术,仅靠算法难以识别。因此,算法在投入真实使用场景时,必须由平台治理对其进行约束。
抖音目前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覆盖异常感知、标准定义、机器识别、人工研判、风险处置等过程。
这套治理流程以全面评估和「人机」协同的两大准则,以确保内容生态的健康与安全:
一是所有上传的内容都必须接受审核。并且流量越高的内容,标准越严格,评估频率也越高。
二是内容审核采用「人工参与+机器学习」相互配合的模式。机器负责广度筛查,快速覆盖所有投稿,而人工审核则聚焦于深度研判,处理敏感或疑难内容。
抖音内容治理采取「人工参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图片来源: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
平台组建了专门的平台治理团队为算法设置「护栏」。创作者将内容上传至抖音后,首先进入机器识别环节。如果内容被识别出含有高危特征,将被直接拦截;若未命中高危特征但模型判断有问题,则会送至人工审核;若问题概率较低,则获得基础流量进入下一环节,但仍需接受动态监测。视频一旦被举报、在评论区出现集中质疑,或流量激增等情况出现,均可能触发「人工+机器」审核。一旦内容被判定违规,推荐和传播会立即停止,确保风险得到及时控制。
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对用户造成较多困扰的焦点问题,抖音组建了多个专项治理团队,聚焦诈骗、网络暴力、虚假摆拍、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水军以及AIGC技术滥用等风险领域。例如,为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平台近期推出了「辟谣卡」,通过实时澄清虚假内容,降低谣言的扩散风险。此外,针对青少年用户,抖音优化了算法逻辑,限制不适宜内容的推送,并通过「青少年模式」提供更安全的浏览环境。
依托全民参与建设的治理生态,抖音针对不实信息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治理链路。图片来源:抖音
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公众关切的重点,也彰显了平台的责任担当。
毕竟那些因在这些方面治理不善而翻车的平台,还在被公众诟病。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Facebook又因虚假信息泛滥饱受批评。Instagram也因内容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被批,事后才仓促补救。这些案例表明,治理只求止住一时风波,抑或滞后于流量追逐,往往都会让平台陷入信任危机。
除了阐释算法、风险防控,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还致力于提升平台的内容生态质量。中心网站上明确阐述了平台的社区价值,鼓励创作那些能引发共鸣、带来启发或惊喜的优质内容。这些内容被标记为「抖音精选」,通过专门的推荐链路获得额外的流量扶持。比如,一段记录乡村生活的质朴视频,可能因其真挚的情感打动用户而非商业化的精致包装,从而获得更多曝光机会。这种对优质内容的倾斜,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激励创作者,特别是独立创作者,产出更有价值的内容,促成了内容生态的正向循环。
公开审核流程、治理标准,甚至热点榜单逻辑,抖音在监管越来越严的时代越发透明,韩尚佑挺坦白,说抖音的「透明」工作还不完美,但欢迎监督。只有提升公众的「算法素养」和内容监管的敏感度,平台才会有内部优化的动能。
这种「用户+算法+平台」三方协作的思路,是把用户视为平台「利益相关者」的共治理念。以后刷短视频可能不只是「消遣娱乐」,而是跟算法一块儿打造一个更公平、更多元的内容世界。这才是互联网该有的样子。
抖音总裁韩尚佑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宣布「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上线。图片来源:凤凰网
1号结语
过去,各家内容平台靠流量是王道,算法是秘密武器。那时候,平台恨不得把用户拴在屏幕前,能多刷一分钟是一分钟。现在,用户的算法素养跟上来了,对内容质量和平台监管也要求更严格了,平台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成了新标尺。抖音的算法透明化和「人机」治理尝试,标志着平台从推「流量热度」转向建长期的「科技向善」生态。
韩尚佑在论坛上所言:让算法更可控更透明,需要产品提供明确交互功能。用户的主动参与和表达,创作者的信任和坚持,算法的精准计算,模型和数据的正向循环,以及平台的坚定导向,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这场自我革命也势必重塑平台跟用户的关系。算法公开让用户从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治理监管的「主动参与者」,这正是互联网技术诞生时的初心:让人与技术平等对话,而不是单方面被喂养。
过去几十年,互联网从自由草根走向逐利包装,现在终于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回到那个更开放、更质朴的常态。
由流媒体网主办的「中原论道暨第29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新局新视 智合聚变”为主题,再度携手产业各方,共启视听新局,共创智屏新篇。
5月22-23日,河南开封·大河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原论道」邀您共聚。
责任编辑:凌美
今日聚焦更多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要】5G能否救广电?! 2025-05-13
- 见微知著|张志远谈微短剧:情绪价值与内容逻辑的内生变革 2025-05-13
- IPTV月报|2025年3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5-08
- 见微知著|海南自贸港2025封关,短剧出海新坐标? 2025-04-23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