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师也做短剧了?用科技打造爆款?
孔小柒| 短剧大世界| 2025-04-17
【流媒体网】摘要:鲁大师跨界布局短剧市场,以技术赋能内容创作,推动IP改编与精品化。

  2025年短剧行业已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竞争阶段,各大厂纷纷入局,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意外的玩家。

  鲁大师,这家以硬件检测工具起家的互联网公司,2024年正式宣布进军短剧市场,凭借其技术积累和用户基础,试图在内容产业中开辟一片新天地。

  不到一年的时间,鲁大师不仅推出了自制短剧,还与智阅文化莫辞更工作室合作,改编了50部网文IP,其短剧业务已初具规模,并在技术驱动内容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本期,短剧大世界独家对话鲁大师短剧团队,深入探讨这家“工具基因”公司在短剧赛道上的战略布局,如何用技术为驱动创新?如何用数据与AI赋能内容?又如何探寻差异化之路?

  希望这次访谈能为短剧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正在观望的跨界团队带来一些启发。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短剧大世界:鲁大师在2024年选择进军短剧市场的初衷是什么?

  鲁大师: 这个问题我经常被问到,大家一听“鲁大师”都会愣一下,然后问:“是那个鲁大师吗?你们也做短剧了?” 还有人会追问:“现在入局是不是晚了点?”

  其实我们选择2024年进入短剧市场,是基于一个综合的战略布局:用户需求、技术沉淀和市场成熟度的判断。

  从用户需求来说,我们的理念一直是“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现在的用户消费习惯升级了,从长视频转向短视频,再到短剧这种碎片化、高频次的内容。

  就像我自己,吃饭时、地铁上刷短剧,简直是“电子榨菜”,特别容易上头。这跟当年我们追小说是一个感觉。

  鲁大师深耕工具领域多年,积累了海量用户和流量运营经验,而短剧恰恰是内容和流量的结合点,跟我们的积累高度契合。

  至于时机,有人觉得我们晚了,第一波红利已经被吃完。但我认为,2024年的短剧市场已经告别了野蛮生长,进入了品质化和精细化运营的阶段。

  早期那种掐脖子、扇耳光、霸总爽剧,虽然制作粗糙但能火,现在市场已经淘汰了这种低质内容。专业团队的优势开始凸显,制作标准、分账模式都更成熟了。这时候入场,反而更省心。

  而且我们有技术中台能力,比如AI智能分发、用户画像分析,能降低试错成本。

  所以对我们来说,短剧不仅是新业务,更是我们技术场景化的落地,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具基因提升效率。

  短剧大世界: 从硬件检测工具到短剧内容平台,这一跨界转型对鲁大师的品牌定位有何影响?

  鲁大师: 其实这不是硬转型,更像是自然延伸。很多人认识我们是“电脑小军医”,但我们早就涉足游戏、电商等领域,服务了超过1.2亿用户,电商GMV也做得不错。这些经验让我们有信心用技术连接内容和用户。

  短剧只是我们服务用户的新方式之一,不是彻底转型,而是定位下的新分支。就像一棵大树,主干是硬件检测技术,但分支可以是游戏、电商,现在又多了短剧。

  我们始终是用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不管是检测硬件还是创作内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短剧大世界:2024年8月发布会上,鲁大师提出了“短,道直入”的理念,能具体聊聊这个理念吗?

  鲁大师: 当时提出的“短,道直入”有两个层面:

  1. 内容直达用户需求,我们专注精品短剧,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

  2. 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切入细分市场,聚焦垂直领域的深度内容开发。比如用AI技术、流量画像和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用户诉求,而不是硬抢市场份额。

  这其实是我们差异化的打法,就像当年从PC端跨到移动端一样,短剧是我们“工具+内容+智能”战略的自然延伸。

  “用技术,追热点,造经典”

  短剧大世界: 当前短剧行业日均上线超200部,鲁大师如何避免成为“快消品流水线”,确保差异化与持久吸引力?

  鲁大师: 这确实是全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自己刷短剧都刷不过来,每天内容太多了。同质化也很严重,古代现代换个皮,爸爸妈妈换个角色,大家都似曾相识。

  这种情况在短视频时代也出现过,流量高的题材一窝蜂跟风,但长远看,光靠跟风没口碑,肯定会被淘汰。

  我们的解法是用技术把热点变成经典。比如,我们会抓取全网爆款元素,像重生逆袭、职场反杀,通过数据回溯总结为什么火。

  比如发现7秒强冲突、15秒反转在职场短剧里留存率高,我们就把这些经验沉淀成创作模板,反向输出给合作团队,把爆款的偶然性变成可复用的公式。这样内容既有热点基因,又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另外,我们不想让剧播完就结束。会根据用户行为数据,比如回看率高的剧情、讨论度强的角色,生成IP价值报告,指导衍生开发,让好故事反复触达用户。

  就像我们做手机测评,不是比参数高低,而是建立测试标准帮用户找到适合的配置。短剧也一样,我们希望用技术帮好故事找到对的观众,保持可持续吸引力。

  短剧大世界: 与智阅文学、莫辞更工作室的合作进展如何?首批50部网文IP改编中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鲁大师: 合作进展很顺利,首批50部IP正在推进中。这次合作不只是内容联合,更想测试技术和创意的深度碰撞。

  比如莫辞更工作室擅长情感类,尤其是亲情内容,我们结合大数据和情感分析技术,让故事更精准打动目标观众。

  智阅文化的IP则通过数据模型提炼关键点,实现从文字到视觉的高效转化。比如今年母亲节,我们会推出莫辞更工作室的新剧,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从行业角度,我们希望通过数据提升留存率和商业转化,未来在长短视频联动和衍生开发上继续合作,让好IP持续增值。

  大师短剧《闪婚老伴》开机照

  短剧大世界: 针对广电总局的短剧监管政策,鲁大师建立了哪些应对机制?如何确保内容的质量?

  鲁大师: 我们也踩过雷,有部剧为了迎合观众喜好,加了霸总、闪婚元素,结果赶上监管收紧,直接流产了。

  不过我觉得监管是好事,就像开车要有交通规则,短剧市场也需要健康环境。现在不光成年人看,青少年也在看,只有规范才能走得远。

  我们有失败经验,也有成功案例。团队里不少人经历过网文规范化,适应起来算快。现在我们有几套保障机制:

  • 一是剧本阶段筛查踩线内容,像装个安全气囊,避免后期改得面目全非或直接违规;

  • 二是沉淀经验,建立违禁词和画面的数据库,杜绝擦边球——擦边球解一时之渴,但不长久;

  • 三是人工审核,所有内容上线前由运营团队把关,他们多有出版或短视频背景,尺度把握准。

  说实话,用户审美越来越高,监管反而帮我们淘汰劣质内容。我们会根据政策不断更新合规标准,希望胜出的都是有实力的作品,而不是博眼球的快餐。

  “技术是差异化的核心”

  短剧大世界: 您觉得当前短剧行业最大的趋势是什么?

  鲁大师: 我觉得是三个方向:规范化、分众化和IP化

  • 规范化是监管推动的,清理了擦边内容,让市场回归内容本质,门槛比以前高了。

  • 分众化是观众细分化,像男频女频、都市情感、科幻悬疑,不同圈层审美不同,一个模板打天下已经行不通了。

  • IP化是头部公司把爆款做成系列,比如我追的剧,第一季完结还有续集,甚至有周边衍生品,这是优质内容价值最大化的方式。

  短剧大世界: 那鲁大师如何用技术推动行业精品化?有哪些具体落地的项目?

  鲁大师: 我们有正在推进的项目,目前聚焦三个方向:一是审核工具,确保合规;二是用户画像分析工具;三是IP价值评估系统,识别潜力内容进行长线运营。

  就像网文从野蛮生长到精品主导,我们希望技术成为这个转变的助推器。具体细节等落地后再跟大家分享。

  短剧大世界: AI训练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短剧的收益是滞后的,如何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回报?

  鲁大师: 这就像种果树,当你想种一个好的果树品种,短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收入,但是坚持耕耘就可能在未来摘到高质果实。我们对短剧业务的投入就类似于跑马拉松。

  一方面,鲁大师在技术层面有可复用的基础,比如我们已有的大数据、算法以及曾经在游戏、电商上练就的用户分析能力,并不是从零开始;

  另一方面,我们会先从某些单点,比如“审核工具”或“剧本评估”做突破,验证确实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后,再把这些能力滚雪球式地扩散到更多板块。

  我们更看重这背后的工业化能力。就像当年电动车企业在产品未成熟阶段大力布局,但一旦掌握电池与动力核心技术,就掌握了未来的竞争力。鲁大师也相信,短剧工业化的布局会在未来形成独特的壁垒。

  短剧大世界: 您提到AI实现智能化创作,具体包括哪些环节?比如剧本生成、分镜优化还是用户匹配?

  鲁大师: 这块我先简单跟大家说说。目前主要包括前期剧本评估、分镜设计、后期用户匹配,像给团队配了个AI制片人。比如:

  • 剧本阶段,AI分析情感曲线,确保每集有爽点;

  • 拍摄时,智能分镜工具建议最优镜头组合;

  • 上线后,根据画像精准推送。

  具体效果今年会适当公布,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短剧大世界: 对于短剧的盈利模式,鲁大师有哪些思考和实践?

  鲁大师: 短剧盈利像解锁关卡游戏,广告和分账只是第一关,真正价值在打通”内容-用户-商业“的生态链。短剧的盈利模式其实远不止广告和付费。

  我们先夯实内容基础,再拓展多元变现。包括把流量变“留量”,用技术识别观众喜好,把爆款做成系列IP;

  让变现更聪明,像品牌短剧,按受众定制广告;还有跨界创新,探索短剧+电商+社交场景,甚至跟网红合作,打造多维度变现方式,像搭乐高积木,让好故事多赚点。

  “海外缺内容,我们有成熟套路”

  短剧大世界: 短剧出海是近年趋势,鲁大师有这方面的布局吗?

  鲁大师: 有,我们其实很早就部署了海外产品,也推出过面向海外用户的APP,目前在技术方面还在做进一步的调整和迭代。

  客观来说,短剧出海的前景很好。国内短剧的制作水平、创意和套路都已比较成熟,而海外不少地区存在内容缺口。

  像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区非常缺优质内容,且对中国的甜宠、古装、家庭伦理等剧情比较买账。欧美市场虽然挑剔,但付费习惯好,一旦作品能适配当地审美,投入产出比可能更好。

  不过,想要在海外做好,也要考虑文化、政策甚至支付方式的差异。

  比如中东地区对亲密戏、酒精等元素都很敏感,欧美观众又对霸道总裁这套不一定接受。

  有些国家对外来内容有配额限制,或者支付方式不够普及,导致变现难度提升。

  我们的做法是“小批量试水”,先试探性地投放适合当地的题材,收集完播率、复看率、付费率等数据后,再决定下一步规模化投入。

  结语

  通过本次专访,我们看到了鲁大师在短剧领域布局背后的清晰逻辑:以多年技术积累,推动内容产业从“追热点”到“造经典”,从内容创作到IP增值,用数据赋能创作、精准链接用户。

  鲁大师的探索或许能给正在寻找新路径的短剧行业带来一些启发,或许,这正是短剧行业在2025年需要的——不仅是快节奏的试错,更是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