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为何会成为10亿中国人的刚需?
小冉| 传媒一号| 2025-04-08

【流媒体网】摘要: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10亿,AI技术正深度重构内容生产与分发逻辑。


  在3月29日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有一组数据格外引人瞩目:

  截至2024年底,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突破10.91亿,短视频用户达10.4亿,使用率高达98.4%。这组数据道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看视频」。

  另一方面,在这场大会中,AI是绕不开的高频热词,成了行业集体的「押注法宝」。

  如何激活内容原力,如何实现洗牌全球视听产业的野心,其实都藏在10亿与AI如何产生化学反应这件事儿上。

  1.AI重构内容生产

  在中国,人们对「网络视听」的依赖,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消遣,它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10.91亿的网络视听用户规模里,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10.4亿,在线音频用户为6.7亿,网络直播用户也稳定在5.3亿左右。可以说,网络视听已经取代读图和文字信息,成为了当下中国人获取信息、抒发情绪和获得文化认同的主渠道。人们的时间被短视频切割,情绪被综艺和微短剧调动,信息由视听内容提供,就连社交都以弹幕和直播评论的方式被重构。

  而从2024年开始,我们见证了网络视听内容开始朝着AI化的趋势演进:

  越来越多的内容不是由人完成的,而是由AI+人的共创完成。这种拟人化内容,例如虚拟主播、AI剪辑、数字人表演——不仅让制作成本更低,还大幅提高了内容的互动感和沉浸度。观众可以与虚拟人对话、投票改变剧情走向,或者以第一人称进入剧情体验。

  AI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AI成为了唯一能同时解决供给瓶颈和需求多样性的工具。所以,不是行业在押注AI,而是AI成为了唯一能回应10亿用户视听刚需的答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面登场将内容生产从工业级流水线,转变为了模块化的个人创作工坊。AI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内容产业的第二生产力。

  图片:AI参与制作的微短剧:《我在阴间送外卖》

  如果说AI重塑了怎么做内容,那么它更深远的作用,就是决定做给谁看、怎么让人喜欢看。传统内容分发机制依赖的是平台算法对爆款模型的复刻,即由流量和点赞数据反推出什么是大众喜好,但AI的进化让内容的反向定制成为了可能。

  例如用户共创机制。互动结构理念认为,未来的内容不仅是看给谁,更是和谁一起做。AI可以实时追踪用户互动行为,如弹幕、点赞、评论停留时间,并将这些行为数据回馈到内容推荐与生成机制中,实现真正的共创循环。

  不仅如此,A/B测试实时演化也是AI带给我们的一大突破。以往,节目只能在播出后通过市场反馈修正,而现在AI可以同时推出多个剧情分支、多个结局版本,在局部小范围平台上进行A/B测试,观众反馈数据实时进入模型优化,形成内容+模型+用户的自学习闭环。

  这意味着,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传播已不再是理想,而是现实。未来,内容平台将不再推送统一版本的爆款,而是为每一个用户定制专属的内容体验。

  AI的价值,并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激发人类内容创意的无限可能。当下许多人对AI的最大误解,是将它视为取代者——它写剧本、配音、剪辑、建模、做分镜……似乎什么都能干。但其实,AI的本质不是替代,而是扩能。它并不会替人类去思考这个世界该讲怎样的故事,但它能帮我们更快、更精准、更丰富地把脑中的故事实现出来。这就好比一支更先进的画笔、一台更智能的相机,本身并不具备灵魂,但却能把人的创意放大十倍地呈现。

  AI最擅长的,是降低创作门槛、扩展表达边界。对于专业创作者,它能将耗时的前期调研、素材整理、脚本打磨大幅提速,还可以让创意更聚焦;对于非专业人士,AI则意味着一次真正的身份破圈——一个没有写作基础的青年,也可以借助AI写出一个完整剧情;一个没有剪辑经验的up主,也能快速生成一条风格鲜明的视频。创作,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种被AI点燃的全民能力。

  「我们不怕AI会取代人,我们怕的是——不会用AI的人,正在被会用AI的人取代。」

  2.中国的视听行业正在驶向哪?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网络视听行业的关键词是移动化和算法,那么未来十年,将是AI内容和智能分发的时代。而不同于以往被动追赶的技术演化,这一次,中国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在本届大会上,微短剧出海毫无疑问成为最具爆发力的热词之一。

  数据显示,在全球收入前100的视听类App中,中国应用占据了20个席位,其中8个是微短剧平台。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中国平台以3分钟一集+AI翻译+本地合作的高效率内容模式,迅速打开用户认知,并形成实际的商业回报。像Reel Short、河马剧场、芒果出海等平台,已经在多个国家登上App Store与Google Play的下载榜前列。

  图片:中国短剧出海平台Reel Short

  从传统长剧的大制作、小圈层、高门槛,到微短剧的小体量、强情绪、快速打通用户感知,中国故事正以更加贴近全球普世情绪的方式进行输出。

  中国创作者对情绪钩子的掌控能力,是国际市场上的杀手锏。爱情、家庭、复仇、底层逆袭、阶级跨越——这些看似通俗的故事模板,本质上切中了不同国家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痛点。而通过AI的语言适配与叙事结构重构,中国微短剧得以实现全球本地化,也让从中国出发的普世情感成为可能。

  但正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所总结的那样,微短剧要真正出海、走远,不能只靠题材和算法,还需要更稳固的版权机制与工业化流程。为此,大会专门设立微短剧出海生态发展论坛,启动微短剧版权服务平台,同时推动本地内容合拍+双语内容分账机制的试点,构建内容生产、版权保护、商业落地的出海闭环。

  未来中国文化出海,或许可以不再依赖一部《哪吒》、一部《流浪地球》这样斥巨资砸出来的大片,而是靠千万个可以在地铁站看完的故事细水长流地,润物无声地走向世界,实现新时代的文化输出。

  本届大会期间,还有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全行业关注:成都市将投资500亿元打造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园,目标直指新型影视工业化生态集群,被媒体称为「中国的好莱坞」。

  很多人或许还未意识到,这并不只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招商项目,而是中国文化科技战略向内容智能化工业的正式进阶。这座产业园并不是拍片基地的升级版,而是融合了AI技术研发中心、数字人训练中心、MCN机构孵化器、版权交易平台、全球发行体系的全链条式生态布局。

  成都为何具备这个野心?除了传统的文化消费力与青年氛围优势外,它还有两个关键变量:一是本地原生内容产业极强的平台思维。成都不仅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MCN机构之一,还是微短剧之都——大量小型工作室、剧本孵化平台和短剧培训体系已经形成完整生态链;二是政府主动拥抱文化智能化趋势。在政策层面,成都推动的是从平台+流量经济向技术+内容生态的转向,目标不是打造几个爆款项目,而是建设一个爆款可以稳定孵化的产业环境。

  当然,所有关于AI的想象力,最终都必须回归一个基本命题:我们要用它做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价值。

  本次大会在强调技术突破的同时,更不断强调技术服务人的理念。无论是《种地吧》《我在岛屿读书》这类非虚构节目,还是央视春晚的AI舞蹈,《声生不息》的老歌重唱,本质上都不是技术炫技,而是在用技术延展内容的温度、情感与记忆的延续。

  图片来源:豆瓣。图片说明:爱奇艺综艺节目《种地吧》。

  使用AI的目的不是让内容变得更酷炫,而是让内容更贴近人心。技术可以强大,但内容的灵魂依旧要来自于人。

  1号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人人可创作、人人是平台的新时代。中国网络视听行业,正在以AI为引擎,全速驶向下一个黄金十年。

  而你我,正好站在起点。

责任编辑:米苑菲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