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论道|橙视科技吴雷:以AIGC为引擎,共筑全媒体传播新纪元
| 流媒体网| 2024-05-24
【流媒体网】摘要:面对AIGC等新技术,城市媒体如何做?

  推荐阅读:长江论道|观点碰撞——嘉宾演讲集萃

  2024年5月23-24日,由流媒体网主办,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湖北电信、湖北移动、湖北联通协办的「长江论道暨第27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在武汉隆重举行。

  本届论道以“洞见新格局·智变新视听”为主题,聚焦大屏格局之变,寻找视听向新路径。

  在24日下午举行的“AI+新视听创新论坛”上,成都橙视传媒科技股份公司董事、总经理吴雷

  做了主题为《十年融合,智慧启航——以AIGC为引擎,共筑全媒体传播新纪元》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流媒体网的邀请、灯少的邀请,今天我主要围绕面向AIGC时代,电视台、城市媒体如何做好应用做分享。

  面向AIGC时代,城市媒体如何做?

  以2009年三网融合政策算,至今有15年;而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8.18讲话“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来算,今年已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第10个年头。

  十多二十年来,我们从模拟到数字、从单向到双向到IPTV和OTT、从新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一系列的变化,即是生产力的快速推动,都是基于各类政策的权威指导。

  从行业发展角度讲,面对AIGC,我们没有必要那么慌张、那么焦虑,其就是从传统的信息化,逐步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的一个必然。面对AIGC,我们既要紧跟,也要保持定力。

  十五年前,成都台在全国率先启动IPTV业务;十年前,成都台在全国城市台中率先成立全媒体生产调度中心,完成“看度”上线;六年前,我们在市委宣传部支持下成立“成都市融媒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县媒体垂直融合,全市23个区县融媒中心先接入“看度”再与省平台打通;五年前,我们又成立了“成都市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实验室”,以人工智能和国产化为研究方向,我们自己的“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就是在三年前启动的;2024,我们又成立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

  如今面向AIGC等新技术,我们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它做好的问题。

  作为城市媒体,算力达不到,算法缺乏沉淀。尽管在媒资库里有40多万小时的视频内容,但与互联网大厂的语料相比,还是少。

  我们定位于行业大模型和自主研发场景的模型应用,核心是怎么用,首先是工具,第二是掌握工具的能力。AIGC其思维和逻辑与PR还是AE是不同的,最终要锻炼的是导演思维,中间板块的工作将全部交给AI。

  AI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们成立工作室,核心的是交给合作方工具、理念,所以是授之以渔。

  五个1

  AI具体怎么做呢,站在全台的层面,目前工作室以“5个1”的工作思路推进工作:

  一个自主AI平台,由橙视科技自主研发,重点在场景模型应用,已推向了智慧蓉城建设、市县融媒、政务服务及数字文创等领域。知著AI平台当前已开发30余项智能化功能应用,而且橙视科技也在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持续拓展新的场景应用。由于拥有一支自主可控的技术团队,相关应用的开发节奏迅速,实现效果也与实际需求贴合度高。

  一系列精品栏目,工作室近期正在做AI想、AI看、AI听系列的媒体节目,将被应用于全台多个频道频率及新媒体平台上。另外,全台也正在开展AIGC创作大赛,鼓励AI创作成为内容生产一线人员和团队新的工作习惯。

  一套传播矩阵,依托于媒体融合的前期成果和平台运营经验,比如在成都台官方新媒体看度新闻上开展看度AI频道,并在互联网平台孵化AI栏目相关垂类账号,实现AI作品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将作品背后的文化进行广泛传播

  一个专项行动。在十一届网络视听大会上,我们牵手全国30余家电视台共创全国首个城市主题AI宣传片,行动名称叫“气象万千AI中国”。就在前几天,旅游日当天,成都台与十多个城市台联合推出了第一期城市AI宣传片,包括广州、石家庄、哈尔滨、武汉、合肥、济南、苏州等地,宣传片所需的文案、视频、配音、配乐等全部环节内容均使用AI技术平台和工具,集中展示了各地的风情风貌,效果很好。

  一套人才培训体系。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在AI时代,人是AI的工具还是AI变成人的工具呢?成都台有个高朋学堂,邀请过专家教授及行业先进进行授课。工作室成立之后,高朋学堂又成为聚合全台年轻编导、后期骨干人才的平台,持续培养具备“艺术+技术”特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个1

  前面比较笼统提了,在台级层面的五个一。而从我们公司的层面,或者说从市场思维上,我们归纳了“三个一”:一个平台、一套方法、一种能力。

  一个平台,即我们使用的“知著AI”平台,上文已经提到这部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一套方法,作为媒体,核心就是要出作品。当前,AIGC工具的升级和变化太快了,我们不拘泥于自建平台,而是将知著AI和其他一些工具融合,“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基于此,我们做的视频,两个人团队,两天左右,完成了策划和构思等,歌词、原创、动效,基本上是AI做的,后期略有干预,前些天在文旅推进会上发布了。

  以上制作的海报,基本上都是用AI在做。上图中间的《科幻·加速度》,是去年成都科幻大会上,为他们做的纪录片,一个编导,三天的时间,做了8段这种不同风格的镜头。右上角是为市园会做的短视频。

  除了AI之外,我们自己做了一些小程序和H5,左边是音乐H5,只需要填写、选择几个关键词,背后马上形成一首MV歌曲,现场互动。除了音乐H5、互动H5,今年两会我们推出来的产品,把视频和H5的互动方式进行整合,生成实物的东西。

  其实用AI做文旅片子比较难,AI痕迹还很明显,橙视科技做的这方面的内容有一些地方还需要打磨,但是作为可以拿出来讲一讲的片子,我认为已经能够达到标准了。

  技术平台是逐渐演进的,到一定的环节,只要学会了它的操作方法、思路,随着工具的不断优化和演进,有些问题自然会解决。

  我们更认为,AI是一种能力。AIGC可以是一种能够赋能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数字文创以及千行百业的技术能力,它为我们的业务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我们属于城市台,深度参与了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在每一个垂直领域,形成了王字型结构,原来是用数字化、信息化方式做,AI介入后,给了大家更多的想象力。

  我们和网信办做了国家级的社会智能治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重点课题是AI辨伪,一方面我们自己在生产AI作品,更关注的是声音可以克隆、人可以克隆、对话可以克隆,那这方面的辟谣、诈骗、辨伪就很重要。另外在做街道智慧治理, 12345市场热线原来是手工转,后来变成标签自动化转,但是本身的量太大了,如何提升它的精准度,下一步我们会在语义大模型板块成熟之后,全面应用于智能转办转结。

  数字文创领域,我们用AI设计了手绘稿、3D建模,最后把AI形象、语言、动作不断地训练。

  在职业培训领域,我们有全媒体培训师,由人社、各个行业的部门组织参与培训,在这个过程当中,国产化少不了,另一个就是AIGC的应用。

  目前也确实还有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沟通。比如如何把握AIGC技术的高低快慢,确保技术应用与媒体需求相匹配;如何妥善处理AIGC技术应用中的版权争议问题;AIGC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实现商业价值,创造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在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AIGC作为引擎,才能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我们期待与各位同仁一起,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共同筑起全媒体传播的新纪元。

  谢谢大家,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也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交流!


  即刻订阅“视听早报”小程序,论道嘉宾发言集锦和演讲PPT抢先看!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