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拓宽与纵深发展——大型专题片《领航》的融合创新
| 德外5号| 2022-10-26
【流媒体网】摘要:《领航》播出一周后,全网报道量合计14.15万篇次,全网相关内容点击量超26.4亿次,电视端相关节目及报道的观众总触达人次为9.11亿次。

  为迎接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宣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单位共同摄制了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

  在融合传播理念的指引下,《领航》通过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探寻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路径,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和话语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壮大了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声势。

  《领航》在融合传播创新方面有哪些特点和亮点?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系主任顾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读思路,详见下文。

  全网融合,成绩斐然

  专题片《领航》播出一周后,全网报道量合计14.15万篇次,全网相关内容点击量超26.4亿次,电视端相关节目及报道的观众总触达人次为9.11亿次。

  其中,《领航》相关内容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累计阅读量超1200万次,在央视频播放总量超2800万次,在央视网各终端累计播放量超2200万次,学习强国客户端累计阅读播放量达1.1亿次。

  另外,《领航》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登上热榜125次,其中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13.6亿,抖音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4.2亿,快手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2亿。

  纵深展现“大成绩”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系主任顾洁认为,专题片《领航》以“回看、比较、远眺”为切入视角,通过“回看”,展现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光辉业绩;通过“比较”,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通过“远眺”,展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领航》专题片体现出了深耕主题,以“重大”为指导方针的特点。重大主题报道是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正确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载体。《领航》的创作把“重大”作为指导方针,以权威内容为根本,重视报道的系统性与思想性、内容解读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吃透主题内容,梳理主干,理清脉络,提炼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就的关键主题。

  《领航》与播出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定位与目标受众相匹配,体现出大视野、大局观与大气魄,《领航》分集的主题内容也以“大”为核心诉求,力求在“大时代”“大变局”“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的“大事件”,取得的“大成绩”。

  “小”人物讲述“大故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领航》通过一系列的短视频作品,将各行业代表性人物的讲述与正片中的群体相结合,以小切口折射大背景,由小人物呈现大事业,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和话语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壮大了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声势。

  一是教育领航——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跨越。专题片《领航》中讲述了贵州六盘水大湾镇海嘎小学的故事。海嘎小学从十几年前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八个学生,到如今书声琅琅,孩子们不仅吃上了营养餐,还能通过“云课堂”和城里的学生同上优质课,生动展现了教育发展的变化和学生学习生活面貌的变迁。系列短视频中有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要把她们都送出大山,飞得高高的,飞得远远的”,也有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90岁高龄时仍不忘捐资助学,这些都体现了在教育领航的过程中,要紧跟党的步伐,开拓教育视野,提升教学水平,继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使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鼓励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国为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作贡献。

  二是科技领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领航》中展现了十年来我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超级计算、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成果。与此同时,短视频中生动讲述了“土豆院士”朱有勇扎根云南澜沧,投身科技扶贫;宇航员翟志刚回忆第一次太空出舱看到宇宙的浩瀚与深邃;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医生说要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有血有肉、情感细腻、热爱生活的功勋科学家正在成为时代新偶像,体现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故事超越时空限制,以一种更全面的视听感受进行传播。他们始终牢记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领航》中所传达的精神贯穿科学工作的始终,用担当攻克难题,用担当践行使命,用担当诠释初心,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贯彻好、实践好、落实好。

  三是技术领航——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匠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句嘱托都饱含深情,专题片《领航》中每一帧画面都催人奋进,新时代的发展进步赋予了每个人新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敢于追求梦想。21岁的石丹获得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冠军。在这一届大赛上我国选手参加了全部56个项目,位列金牌榜第一,在焊接、建筑石雕、车身修理、电子技术项目、电气装置、砌筑、移动机器人、花艺、美发、时装技术等领域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启发我们,进入新时代,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创新创造的新发展理念,“把自己的技能钻研精透,在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做到完美,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工匠”。

  小切口折射“大主题”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指出,《领航》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体现了视频主题立意积极新颖的特点。以《“剪”出来的世界冠军》——《领航》系列短视频为例,该短视频将平凡人物和国际舞台相结合,一方面,该视频突破了小人物默默努力奋斗的传统叙事,让观看者感受到小人物也能建大事业,点出“领航”对于广大群众的引领之义;另一方面,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该视频将“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与平凡人物紧密结合,不仅能让大众感到自身与对外传播的接近性,也能为发展职业教育再添助力。

  《“剪”出来的世界冠军》内容布局以小见大。短视频从21岁的石丹获得世界冠军的场景开始,引入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职业技能竞赛,展现中国选手在该赛事中的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进而从宏观转回个体,以主流叙事中鲜少出现的美发等生活行业为切入点,通过石丹自己的话语,“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开启石丹的小人物故事,拉近与观看者的距离。视频秉持了总台人物纪实的一贯特色,运用人物话语表达,如最后的点题和各行业人物工作场景的串剪,“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做到完美,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工匠”,由此引出“工匠精神”的主题,使观看者对奋斗成就事业有更具象的体会。系列视频主要以旁白讲述和人物自述串联全篇,若能加入其他人群如被理发者、家乡朋友等的视角和话语,或能更显丰富立体。

  大小屏融通

  协同联动 “大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系主任顾洁认为,在策略层面,专题片《领航》立足传统优势,发挥特色特长,弥补短板不足,紧跟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契机、新挑战,通过在互动、场景、社交和业态四个层面的创新,打造总台对党的二十大的一体化融合传播新格局。将翟志刚、张桂梅等部分内容以短视频形式拓展至抖音、快手、微博、微信视频等平台,开创重大主题报道融合创新的新局面。积极向“小屏”端进军,向线下传播阵地延展,充分发挥大小屏、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优势,依托全方位、多层次、深层次的互动,在内容层面实现传播路径的全覆盖,在形式层面实现表现手法方式的强互补,从而进一步在传播效果层面实现传播影响力和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叠加放大。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认为,《领航》在传播渠道上体现出了融合传播的三个特点:一是大小屏幕融通。该专题片在电视大屏幕上获得极高收视率,相关节目及报道的观众总触达人数为9.11亿次,全国并机总收视率达4.57%。《领航》不仅在电视端大受欢迎,在手机小屏幕上更是引发广泛关注。播出一周后,《领航》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3.6亿次。

  二是长短视频联动。《领航》除了通过每集30分钟的常规电视专题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深入论述之外,还积极发挥全媒体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威力,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和微信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裂变式短视频传播,多条短视频获得10万+点赞、转发和喜爱,赢得大量青年网民的关注和认同。

  三是内外账号协同。一方面,《领航》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媒体矩阵进行协同传播,如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央视社教、央视一套、央视财经、CCTV电视剧等社交媒体账号对相关内容进行多元分发;另一方面,其他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账号以及网民自媒体也纷纷跟进转发,形成了跨媒体、多圈层的矩阵传播。

  结语

  《领航》系列作品将中国近十年现实成果展现与个体人物见证相结合,用主题鲜明、情绪饱满、短小精悍的新媒体产品,以短平快的方式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彰显十年征程中的伟大领航思想;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透过社会个体视角塑造形成了每个人的“国家记忆”相册,成功引发了民间舆论场上的共振、共情与共鸣,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期望流媒体网梳理的历年中国IPTV政策能给同仁们做市场决策提供参考!点击下方获取资料PDF。

责任编辑:侯亚丽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