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透视“文博会”,广电发展要关注三个重点!
晴天| 流媒体网| 2021-09-27
【流媒体网】摘要:从2021“文博会”窥广电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

  9月23日,第十七届“文博会”在深圳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行业和相关企业表现尤为吸睛。

“文博会”开幕

  其一,在“文博会”上最新发布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包括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多家广电企业进入行列;其二,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在“文博会”期间举办广电视听产业高峰论坛;其三,文博会“14号馆”设置“智慧广电”展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皆亮相该展区,同时上海、湖南、浙江等各地展区中,广电企业都是重要参展机构,对媒体融合、技术创新、数字服务等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引人瞩目。

“智慧广电”展区

  从“文博会”中相关会议发言和各展区成果展示中,可以窥视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值得行业关注。

  本文流媒体网(ID:iptvott)以“文博会”为背景,围绕广电机构在媒体融合、服务和业态创新等方面重点、难点及方向展开探讨。

  “媒体融合”成重头戏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新媒体在整个媒介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媒体融合成为广播电视焕发全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媒体融合”,2014年“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同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此后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和推进,国家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方向。

  紧跟“媒体融合”步伐,广电机构也在积极作为,不断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在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建之际,增设了媒体融合发展司。在2021广电视听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司司长杨杰表示,目前融合司在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第一是指导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制定本机构媒体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二面向各级广播电视台开展媒体深度融合专题培训,培训班从今年7月到9月共四期;第三举办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先导单位、典型案例、成长项目的征集和评选活动;第四组织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创建,到目前为止,已经批复了湖北、陕西、京津冀、湖南、江苏、苏州六个创新中心;第五设立总局媒体融合发展专家库。

  与此同时各级广电媒体也在聚焦增强影响力、竞争力、传播力,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深化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各方面创新,尤其在布局全媒体矩阵方面实现“破茧”。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智慧广电与媒体融合发展展区设立“壹直深爱”融媒体矩阵互动展示内容专区,在现场开展“壹深圳”、“直新闻”、“深爱听”、“深视频”等融媒体产品的体验活动;在上海馆,SMG展示旗下旗舰产品百视TV APP、BesTV+流媒体视频平台,并在会上全新推出“蜂巢计划升级3.0”——百视TV创作者服务平台,以实现内容创作者与平台的双向赋能;在陕西馆,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以图文展示与触摸屏相结合的形式,展出“陕西头条”、“起点新闻”、“闪视频”等三个主打APP。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融媒体产品

百视TV创作者服务平台

  经过多年发展,广电媒体融合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诸多经验,但整体发展还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难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司司长杨杰在2021广电视听产业高峰论坛上对两方面难题展开具体阐述,一方面,一些广电媒体仍处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改革力度不够大;另一方面,地方广播电视机构正处于整体转型的深度调整关键期、全媒体影响力竞争力重要培育期,很多机构还存在人财物不足、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

  媒体融合是一个持续发展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2021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继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仍是摆在广电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在推进“媒体融合”深入发展中,新技术的赋能作用不容忽视。目前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超高清、5G等技术发展尤为迅速,深刻影响广播电视采编播等各环节流程再造,为其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全新可能。在2021广电视听产业高峰论坛上,无论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财务司司长余爱群重点强调要用科技创新赋能广电行业发展,还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表示总台将全力推动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都能看出技术创新对广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广电融合新技术,能创新视听内容呈现方式,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例如,高清晰度、互动化、多视角的呈现,在 “文博会”湖南馆,湖南广电展示了4K时空凝结技术、4D观影技术、5G智慧电台AI新闻播报互动技术、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等多项创新技术及应用成果;深圳广电现场开设5G+4K转播车参观、XR制播场景演示、自由视角、智慧融媒等互动体验专区,将虚拟场景及幕后制作搬到展会现场,展现广电制播各环节的操作。再如,“千人千面”的服务,在“文博会”河北馆,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IPTV自主开发的“融媒大数据云平台”亮相,通过建立用户画像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推荐。

湖南广电创新技术展示

  另一方面,在5G赋能下,能丰富广电视听应用场景,带来视频业务新形态。目前广电在着力打造5G NR广播,建设广电5G应用平台,探索发展5G频道,通过有线无线融合、大小屏联动,提升广电消费体验。与此同时,5G能助力广电拓展服务范围,涉足移动通信业务领域。“文博会”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展区举办了启动19210701号段内部友好用户放号测试活动,中国广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起柱在2021广电视听产业高峰论坛上进一步表示,19210701号段放号测试中,广电5G服务信号稳定、音质清晰、视频流畅、体验良好,在此基础上,中国广电将尽快实现公众市场商用放号。

19210701号段内部友好用户放号测试启动

  随着5G、4K超高清等新技术的普及,视听生产、视听渠道、视听体验和服务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当然面对新技术的演进,广电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商业模式等业务层面挑战以及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隐患等监管层面的挑战等等,仍需行业上下游企业的持续探索。

  智慧广电下的业态创新升级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广电提供视听服务之外,构建平台化智慧化生态服务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成为推动广电高质量发展的又一路径。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建设智慧城市”、“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等,进一步凸显广电参与数字化、智慧化场景建设的意义。

  在2021广电视听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孟冬表示,要以自主可控的智慧广电网络平台建设为主要载体,拓展广电+政用、民用、商用的各部门各领域服务。这将是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根本之处。

  在此过程中,广电将融入到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助手。一方面,打造数字家庭生活应用中枢,提供以智能电视为核心的智慧家庭服务,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转变。在“文博会”浙江馆,华数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梧桐树”,主打结合物联网、三方云平台、移动互联网等科技,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服务。其中,华数推出的“华数喵”系列智能终端产品,致力实现大屏从影音文娱向智家中心的转变。

华数智慧家庭服务

  另一方面,广电依托政治优势、用户和网络资源优势等,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也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广电有望与教育、医疗、旅游、金融、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合作,进行业态创新。在吉林馆,吉视传媒展示社会信息化应用、智慧媒体应用等最新成果,其中“感知生态 智慧林草”东北示范工程通过统一页面展示吉林省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以及林草火情、有害生物防控等业务数据;“5G+智慧农业”项目,通过覆盖范围广、延迟低的广电5G网络,实时采集田间物联设备数据,并可通过云计算、AI算法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为吉林省农业生产赋能,据悉目前消费者可在线选购示范区产出的优质农产品,并可通过全程可视化溯源系统实时查看产地实况直播、产地环境数据、企业信息等。

吉视传媒“感知生态 智慧林草”东北示范工程

“5G+智慧农业”项目

  华数展示了“户外电子屏监管应用平台”、“华数智慧空间——凌霄平台”、华数文化云平台等,其中“华数智慧空间——凌霄平台”,与“城市大脑”“平安城市”数据联动,围绕数字治理、城市服务、产业发展三个方向开发应用,助力客户实现各场景数字化、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等等。

  中国广电广州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展示了“智慧广电乡村振兴”和“智慧酒店”两大应用主题,其中“智慧广电乡村振兴平台”通过党建宣传、村务公开、公共安全监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智慧酒店”业务覆盖广州市数千家酒店用户,提供具有超高清视频服务特色的酒店数字一体化服务产品。

“智慧广电乡村振兴”、“智慧酒店”服务应用

  事实上,尽管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应用场景已探索多年,但整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和复杂利益博弈,对于广电而言,或也将是长期摸索的过程,而其中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将显得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20到21日,即将举办的“贵阳论道”上,也将设置「数智生活」分论坛,广电新媒体、电信运营商等相关企业将围绕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下的家庭、社区、城市场景开发展开讨论,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李嘉诚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