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B站崩了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1-07-16
【流媒体网】摘要:那一时刻,无数用户刷新网页但徒劳无功的场景,是极其富有象征意义的。

  7月14日00:01,传媒君在习惯性地睡前刷微博的时候,只见微博热搜赫然显示着——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四大网站在微博热搜世纪大会面,崩作一团。

  B站崩了

  晋江崩了

  豆瓣崩了

  A站也崩了

  ……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的

  传媒君一时以为是外星人的到来干扰了地球磁场。幸好有热心网友复盘了事情的发展路线可能是这样的——

  小破站先崩

  看不了番剧视频的用户纷纷涌入A站

  A站承受不住流量随即崩溃

  网友又涌入豆瓣和晋江看热闹

  两大平台无法招架双双瘫痪

  没地可去的网友只能在微博齐聚一堂

  成功把热搜话题刷爆

  最后微博程序员连夜加班扩容

  ……

  互联网内卷之——《谁也别想睡觉》

  机智的网友们更是抓紧开始了段子产出——

(你的网站崩了上不了热搜,你不觉得可怜吗)

(豆瓣:基本操作,习惯了)

(微博:热闹都是你们的,我只有加班加班加班)

(A站:我不要面子的吗?)

  哈哈笑过之后,传媒君不由得真切感受到,原来几家视频和论坛网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竟是如此之大。

  B站大楼没起火,却在微博上火了

  7月13日晚间,B站出现访问故障。除了网站和移动端显示加载错误之外,B站出品的轻视频、剪辑软件必剪等均无法打开,显示页面加载出错。故障持续超过一小时。

  B站网络陷入瘫痪,网传B站上海总部大楼有火情发生。对于这一说法,@上海消防连忙出来辟谣:未出现火情。

  而B站也在凌晨2点20分发布回应,称原因为部分服务器机房发生故障。“技术团队随即进行了问题排查和修复,现在服务器已经陆续恢复正常。”

  B站大楼虽然没有着火,却在微博上着实火了一把。包括其蝴蝶效应在内的相关话题,阅读量纷纷破亿。

  更不用说每月一崩的微博热搜包年话题#豆瓣崩了#,阅读量累计已经突破28亿。平均每个中国人都受过2次豆瓣崩了的苦。

  每当用户发现自己的页面加载不出来时,点进微博话题下面,发现其他网友和自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本来担心是自己的网络出现状况的网友们也就放下心来,安心等着服务器恢复。这套流程已经成为了网友们的一种默契。

  服务器的问题就留给各个互联网大厂自己去解决。传媒君想问的是,为什么一个个网站的短暂崩溃,总能引起这么大的声响?

  互联网经济视角:事情不大,影响不小

  B站是一家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其用户以Z时代的年轻群体为主。2021年3月29日,哔哩哔哩正式在香港二次上市。

  根据哔哩哔哩公司发布的2021年Q1财报显示,B站月均活跃用户达2.23亿,同比增长30%;其中移动端月均活跃用户达2.09亿,同比增长33%。月均付费用户数再创新高,达2050万,同比增长53%。同时,日活用户破6000万,同比增长18%;用户日均使用时长高达82分钟。

  其对于用户时间的支配力和掌控力可见一斑。

  传播学视角:互联网模因和同心圆效应

  而它引发的大规模讨论,则是一种“互联网模因(meme)”现象。互联网模因是指某人或者某事一夕间在网络上被大量宣传转播,一举成为备受注目的现象。这种模因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为抢夺人脑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而竞争,它的自我复制则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

  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这种模因的复制、二次创作和传播的门槛都变得相当低,而年轻人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态则让他们更愿意积极地参与热门话题,因此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引爆话题。

  在B站事件中,另一个传播心理学则是同心圆效应。在发微博调侃B站的用户中,或许并非所有都是每晚睡前都要看B站的重度用户,但更大圈层的人愿意参与这个话题,很大原因是由于B站的用户基数庞大,与不少年轻人的内容消费息息相关。即使人们不是它的核心用户,也多少算是个“路人”,对该话题都有话可说。

  互联网的同心圆效应往往存在于论坛、游戏、贴吧等各个渠道。处于同心圆圆心的用户可以是某个板块的意见领袖、某个网站的核心用户或是某个游戏的资深付费玩家,这样的圆心用户往往会在话题产生之初迅速应对、产出内容,此后位于圆心更外层的普通用户、大众路人或是免费玩家等角色,便容易被圆心辐射出的信息所吸引,更愿意花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内容产出中。

  B站这样一个以圈层文化流行起来的内容网站,天然具有同心圆效应。最早在B站出现故障时,就有不少用户调侃B站故障的原因与它的核心圈层或是一些用户有关,而那些睡前依赖刷B站视频的重度和中度用户的发声,也会进一步引起外圈相对低频用户的关注和转发。

  社会文化视角:B站崩了,多大点事儿?

  这场互联网“盛会”让不少人因此发现,原来B站在年轻人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有用户说,“直到今天大家才知道,B站是一亿人便秘和失眠的刚需,后知后觉了。”

  B站到底是否是一亿人的失眠刚需或许要打个问号,但在那一时刻,无数用户刷新网页但徒劳无功的场景,是极其富有象征意义的。

  时代和技术在发展,都说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色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看上去,我们获得了更自由的活动和话语空间。但这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互联网把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化为现实,无时无刻不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与此同时,它又具有福柯所说的“规训”功能,使我们被迫接受它的规则。

  难道不是吗?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稀奇古怪的网络表达,甚至我们的生活作息,都已经互联网化了。深夜,还有许多人盼望着网站尽快恢复正常,这在电视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单一网站的“崩溃”,竟让无数人睡不着觉,同样是个有意思的事。多年前,某个网站出问题,我们到另一个地方“冲浪”便是。可如今,互联网正在集聚化、社区化,把越来越多的用户吸引到同一个地方。

  事实是,一个人离开了朋友圈和微博,可能会和周围的朋友失去共同语言。我们的话题、谈资乃至兴趣爱好,正越来越集中在某几个“点”上。这说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由”。

  当然,反对技术的进步或者想要倒退回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都是不可取的想法。我们依然会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里,重要的是,如何学会与它共存。

  网站不能刷了。有人在朋友圈里说,终于可以早点洗洗睡了;也有人说,可以专心学习了;还有人说,打算趁这个机会思考一下人生。这些想法都不错,至少说明,人类还是有能力拿回互联网生活中的主动权,把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责任编辑:侯亚丽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