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技术赋能媒体融合,积跬步以至千里
黄艳如| SMG番茄酱| 2021-01-11
【流媒体网】摘要: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在加快推进“全媒体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SMG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台集团人才工作会议上,命名和表彰了SMG第二届领军人才,他们何以成长为“领军人才”?又将如何做好媒体融合转型的开路先锋?番茄酱系列报道带你走近这22人。

  “在广电行业,任何足够先进的融媒体技术都与魔术别无二致。在@Radio技术平台,记者只需一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展开工作;在融媒体平台Xnews2.0平台,‘云技术’让每位嘉宾相隔千里、也能云端联动;在智能生产公共服务技术中台,AI技术让用户可以瞬时访问数字世界,在共享海量信息中‘升维’工作方式。”

  采访中,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邵勇描摹的技术图景,勾起了广电媒体融合创新的无限遐想。

  从广播融媒体建设,到电视融媒体平台重构,再到基于智能技术的媒资内容管理平台和集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耕广播电视技术领域25年,他在广电技术的发展路上求知不辍、探索不竭,也把自己职业路上的每一步,都融进了SMG技术赋能媒体融合道路的千里之行。

  1 深入推进生产平台融媒体化

  2014年媒体融合元年,SMG进入了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新阶段。

  六年来,在以多形态内容、多渠道分发、精准推送、受众互动等为主要特征的媒体融合趋势中,技术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引擎。

  在邵勇看来,业务融合的底层是技术融合。融媒体时代,技术与人、技术与媒体、技术与业务之间的关系,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服务媒体,应当成为技术驱动媒体融合的核心目标。作为一名技术建设者,他坚信必须要在“用户为王”的认识中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在“N进N出”中了解用户的特色需求,进行科学建设。

  作为国内最早的融媒体建设者,邵勇规划设计了SMG融合媒体全产业链技术生态体系,赋能于广播、电视、管理、受众四个业务层面,指导台内各个融媒体项目的分步建设。

  其先后主持设计的SMG广播(@Radio)、电视(XNEWS)融合媒体项目,成为了全国最早的融媒体平台实践案例,不仅为全行业树立了SMG融媒体技术转型旗帜,也得到了广电总局的高度肯定。成为了亚太广播联盟展(ABU)、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上的示范案例。

  两大项目的核心理念在于,推进融媒体技术在具体实践中走向整合化、体系化、生态化,着力打造业务、员工、内容、服务、产业彼此交融、互联互通的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让邵勇更为振奋的是,@Radio系列融媒体产品和技术平台的落地,还为SMG技术迈向市场化蹚出一条宽途坦道。

  据悉,@Radio系列融媒体产品先后被云南省台、吉林省台、河南省台、乌鲁木齐市台、广西省台、湖北省台、郑州市台等全国12个台购买引进,创造营收近5千万,成为技术中心产品孵化的经典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融媒体平台“Xnews2.0”升级项目中,低延时直播互动的解决方案,在今年疫情期间,被广泛用于“云制作”、“云会议”。“云制作”已为台内外多档节目提供了该服务,包括《欢乐喜剧人》《今晚生活秀》《亲爱的来吃饭》《中国新相亲》《名医话养生》《伟大的舞者》QQ音乐《见面吧!电台》等。

  “云会议”在陆家嘴论坛、2020上海市长咨询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得以应用,受到主办方高度认可,展现了SMG作为上海高端会议技术保障引领者的综合实力。

  同时,邵勇还受国家广电总局邀请,作为主要起草人,先后参加了《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起草工作,进一步树立了上海台技术在全国权威性。

  2 创新探索技术服务智能化、中台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媒体智能化在推动广电行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的要求,SMG正在蹄疾步稳地探索智能化技术创新,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智能动力。

  近年来,邵勇长期深耕智能技术在融媒体生产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在他看来,广播电视行业对内容生产要求的不断提升,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落地的土壤。然而,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在广电场景中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能为SMG解决哪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只有厘清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才能帮助SMG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走得更远、更扎实。

  “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语音合成、敏感词检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集团融媒体新闻、财经、广播、媒资的实际落地应用,将大大提高业务部门的内容生产效率,也能够让每一个数据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邵勇不断探索技术服务智能化、中台化,主持规划并逐步进行《SMG智能生产公共服务技术中台》的建设,该平台被经信委推荐纳入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成为上海媒体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唯一入选案例。

  据了解,在逐步建设和试运行期间,平台已累计实现近21万条文件传输迁移,超过2300条语音识别任务;为台集团记者编辑提供语音转写服务11000余次,累计转写时长超过1700小时,通过AI生成2800余条音频素材。同时,得益于该中台的支持,东方广播中心“进宝FM”先后在几届进博会上,完成了展会期间的最新资讯、深入报道任务。

  此外,邵勇和团队还和版权资料中心共同主持完成了媒资内容管理平台,汇聚了SMG百万小时的媒体内容资产信息,实现了媒资内容的自动采集、自动编目、自动水印和自动维权监测等功能。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先后支撑了博鳌亚洲论坛峰会、改革开放40年等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发挥了突出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技术团队自主开发的MCAI智慧内容中心,还可根据需求自动识别所需内容,实现智慧制作及编目、智慧检索及下载、智慧播出及监控等功能,在武汉军运会上成功运用,这也是第一次在奥运水准的赛事转播中结合传统媒体和智慧新媒体技术,得到主办方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3 行至千里,感谢“最初一公里”

  在咖啡馆见到邵勇的时候,他正专注地坐在电脑前,埋头飞速敲击着键盘。等候的间隙于他而言,也是值得利用的“碎片时间”。见到记者,他把电脑轻轻合上、颔首微笑,“技术实干家”的形象,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立住了。

  用邵勇的话来说,他赶上了"广电行业发展的好时代"。1995年进入电视台工作的他,躬逢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于是,他脑海中有关技术工作的记忆,串联成了“1995年广播大厦搬迁”“2000年音频工作站系统更新”“2005年广播大厦全数字化系统构建”等一个个宏大的时间节点。

  采访中,那些老底子的故事,在他的娓娓道来中鲜活起来。

  比如,他如何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投身广播大厦技术筹建工作,如何一字一句地将全英文的技术说明书翻译成中文,把技术基础设施的门路摸了个遍;如何对音频工作站进行系统更新,确保容量可持续使用、流程可追溯管理;又如何对广播技术总控进行设备翻新和改造,在安全播出的源头防微杜渐……

  如今的邵勇,早已不是那个刚刚进台时的年轻技术员。他开始投身于技术创新的统筹管理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带动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广电行业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

  行至千里,邵勇最感激的是他在广播技术一线工作的“最初一公里”,那段经历让他建立起了对技术这个行业最初的敬畏之心、笃行之志。

  有句话说得好:“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邵勇,依旧在技术赋能媒体融合的道路上,积跬步以致千里。


  回首2020、展望2021,在视听行业转型、变道与升维的关键时期,在辞旧迎新的总结时节,2020金屏奖暨中国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年度盛典即将开启云上盛典。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责任编辑:李平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