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从电视到大视频
中广互联| 2014-08-27

  【流媒体网】摘要: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在“BIRTV台长论坛与第二届中国台网融合高峰论坛”上做了题为《从电视到大视频》的演讲。


  “BIRTV台长论坛与第二届中国台网融合高峰论坛”于8月27、28日两天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综合楼226举行。本次的论坛以及峰会紧扣BIRTV2014“媒体的期待、我们的行动”的主题,希望搭建一个国内外电视产业发展交流的平台,探讨共赢合作的发展之路。

  在27上午的BIRTV台长论坛上,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做了题为《从电视到大视频》的演讲,他认为,所谓“大”者,是指媒体的传播无所不在、形态无所不包、接收随时随地。媒体机构再也不能假设自身是面对一群固定消费情境、固定特征、固定需求的受众;相反,要尽可能地覆盖形形色色的信息受众,提供各种类型的内容服务。

  以下为演讲实录(速记):

  各位尊敬的来宾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BIRTV组委会和中广互联举办的BIRTV台长论坛,这是第一届台长论坛,并在会上发言,今天展览会9点半开始,领导要到场,所以我申请第一个发言,然后转到展览会参观展览。所以,我今天发言主要是谈自己对互联网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一些情况下,广电媒体如何发展的一种想法,今天的发展纯属个人的观点。也是属于个人的想法,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点。刚才曾会长谈了,我谈的题目是叫“从电视到大视频”。

 

图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

  一、大视频时代特征

  电视自诞生以来,迅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大众传媒,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进入21世纪后,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媒体变革。这种急剧变化引发了许多困惑,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都产生了各种迷茫。平面媒体似乎已经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电视媒体则正在遭遇各种在线视频的强烈冲击。

  当前,不管是学术界还是传媒界,都习惯于用“新媒体”来代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将电视和平面媒体称为为“传统媒体”,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这种惯性思维下,电视等媒体在尝试利用新媒体思维和技术进行创新时,从决策层面到执行层面常面临各种纠结与矛盾。

  但从广大受众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分。受众所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媒体信息,并始终力图获取最适合自身的信息服务形式。其中的区别只是在不同的传媒环境之下,选择最适合的媒介渠道和媒体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世界上并不存在“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之分,只有无处不在的“泛媒体”或“大媒体”。

  所谓“大”者,是指媒体的传播无所不在、形态无所不包、接收随时随地。媒体机构再也不能假设自身是面对一群固定消费情境、固定特征、固定需求的受众;相反,要尽可能地覆盖形形色色的信息受众,提供各种类型的内容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机构将面对大量时时刻刻产生和流动的“数据”。广大受众的经济水平、家庭结构、网络接入,以及自身的教育水平、职业、年龄、个人爱好等都成为影响收视的数据。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决定了媒体的使用行为和传播效果。媒体机构必须洞察和把握这些数据,才能为准确提供最适合的情境化内容而服务。这些数据正是信息时代“大数据”在传媒领域的典型应用。

  视频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中都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除广播电视外,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视频、基于电信专网的IPTV、由虚拟运营商主导的OTT互联网电视等纷纷加入了视频媒体的行列。各种视频从相互竞争到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汇聚多种形态的大媒体。伴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视频传媒也开始迈进无所不在、随时随地、海量多样、个性传播的“大视频”时代。

  “大视频”时代具有下述特点:

  (1)传播渠道多元化。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视频行业,为受众提供无处不在的视频服务。

  (2)用户终端多屏化。电视机、电脑、手机、Pad都可成为收看视频的窗口,伴随着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受众随时随地触碰视频已成为现实。

  (3)视频内容海量化。随着云计算和媒资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视频服务商都积累了海量的视频内容,为向广大受众提供精确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4)媒体形态多样化。在电视媒体依然发挥视频服务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广大新生代受众中,点播、下载、分享、碎片化视频服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视频服务正向全方位拓展。

  (5)媒体服务个性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广大受众的收视喜好和收视行为有条件得到系统的汇聚和分析,视频服务从“广播”飞越到“个性化传播”将不再是梦想。

  二、大视频产业结构

  从整体产业格局看,大视频可分为:有线电视服务、IPTV服务、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地面电视、直播卫星电视、流媒体手机电视、CMMB,各类视频服务之间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这其中,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是当前主要的视频服务载体,分别对应于有线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广电新媒体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是大视频产业的主要参与者。

  三、大视频宏观环境分析

  1、信息泛在化与宽带化。

  2013年8月1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要求“将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根据中广研究的统计,截至2014年4月底,全国3G及4G总用户4.54亿户,占比达到36.28%。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96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48亿。宽带化趋势和信息泛在化趋势日益显著。

  2、终端智能化。

  在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带动下,整个信息终端开始转向智能化时代,电视终端也同样步入联网与智能化时代。2013年我国智能电视占全部彩电的比例已接近50%。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出货量接近1000万台。预计未来三年,智能电视终端将成为普及性应用。

  3、“云”服务

  在用户需求的促进和多重市场竞争的格局下,云计算正成为大视频市场的主流应用和服务模式。这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驱动:

  1)大规模在线视频服务的需求

  2)海量内容和应用聚合的需求

  3)多屏模式下用户体验的需求

  4)媒体数据快速处理的需求

  5)大数据分析的需求

  总的来说,开放的云服务平台使得精确的用户服务、海量的内容汇聚成为可能,用户通过智能终端可以获得个性化的信息与应用服务。

  4、受众收视习惯

  大视频时代,受众特征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免费服务是主

  2)个性化服务越来越重要

  3)碎片化、移动化及多屏观阅成为潮流

  4)易用性和智能化的用户体验

  5)社交化的交流

  6)从集约式消费到碎片化消费

  四、大视频应对举措

  1、打造面向大视频的一体化组织机制

  电视台的“新媒体”部门必须与传统的采编团队深度融合。新媒体部门不应该作为一个外部团队,而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支撑平台与原来的编辑部门进行整体支撑和融合。这其中跨部门的全媒体节目制播部门成为大视频发展的必然,以利于内部资源共享、制播流程协调、跨部门决策、统一对外传播。在大视频发展早期,可以这一形式为主要方式进行全媒体探索。

  在全媒介传播条件下,为了适应快速传播及与统一的媒体资源管理的要求,传统以栏目进行划分的制播团队必然更趋集中,最终将成为整合的“超级编辑部”。

  2、从内容为王过渡到大视频服务

  在大视频背景下,在节目策划之初就须确定目标受众和媒介传播渠道;在节目设计和制作方面大量引入用户互动参与;在播出方面全面用户情境化体验,提供多样化媒体“应用”服务;节目上线之后还需要不断地更新与长期的维护。在产品运营机制下,内容制作与技术支撑是完全融在一起的,需要双方进行完美地协作。

  3、基于大数据的节目评估体系。

  大视频时代,电视媒体的生态系统将逐步向全媒介收视评估体系过渡,电视媒体必须适应这一根本性的发展趋势。对电视台来说,要尽早建立基于广大受众收视行为的收视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将之作为衡量和检验传播效果的根本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内部机制的变革,推动节目制作的创新以及内部组织机构的融合。

  4、建立大视频版权管理机制

  在大视频视角下,对电视节目的开发是基于多屏和全媒体模式下展开的。电视台的版权管理与运作不仅要考虑广播播放,而且要考虑到新媒体的版权价值以及电视台对新媒体的发展需求。由于电视媒体特点是集中优势资源以突出精品,因此在版权管理方面,必然也要求统一管理、统一运营。

  5、最终打造平台化媒体服务

  在“超级编辑部”和台网一体化融合的基础上,电视台将可打造平台化的媒体服务,包括:(1)统一的内容平台;(2)基于受众收视行为的大数据平台;(3)跨媒体的多屏分发服务;(4)精准的版权和广告运营。

  平台化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最高目标,其中包括技术、产品、用户体验等诸多因素。这一思路可否为电视台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责任编辑:lmtwadmin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