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短剧盛行的当下,纪录片还有生存空间吗?
朝明| CMNC| 2025-03-25
【流媒体网】摘要:纪录片在短视频浪潮中突围,中外合拍台网合作拓展生存空间。

  如今,以短视频、短剧为代表的新形态以迅猛之势席卷整个影视行业,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成为文娱消费的热门话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纪录片的发展显得有些“低调”。在短视频、短剧火爆的当下,纪录片的生存空间究竟在哪里呢?

  从播出平台来看,纪录片的播出时段和播出频率相对有限;视频网站,纪录片虽然有一定的曝光量,但与热门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比,关注度仍然较低。不过,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些优质纪录片通过台网传播,获得了较高的播放量和口碑。

  数据层面,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播出纪录片1302部,同比增加194部;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纪录片播出比重占11.5%,仅次于电视剧和新闻,位列第三。

  叙事方式上,在数量丰富的优质内容持续供给的同时,用户的收看喜好反过来也重塑着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方式,纪录片顺应趋势从“大气厚重”转向“轻盈轻快”,从“单枪匹马”转向“共创共赢”,形成了中外合拍、台网合作、跨界合创的新市场空间,让纪录片进一步拓宽了渠道和题材疆域。

  中外合拍:打破壁垒,寻找共情最大公约数

  前不久,第二届海丝纪录片大会上一批中外合拍的纪录片悉数亮相,备受行业关注。

  其中,《鼓岭家书》由中美合拍、《海丝双城记》由中埃合拍、《黄檗》由中日合拍。此外,《寻找日意格》(中法合拍)、《希望之手》(中美合拍)、《东方的河》(中老合拍)、《勺嘴鹬的奇迹飞行》(中美合拍)等四部中外合拍纪录片签署了合作意向。

  《鼓岭家书》美方代表、制作人、 A+E Networks Asia(中国区)总监制刘思沅讲述了发生在鼓岭土地上的中美人文交流往事及该片拍摄的幕后花絮。据介绍,《鼓岭家书》主题聚焦中美人文交流,重点展现当代中美青年相识相知、建立深厚友谊的感人故事。《海丝双城记》以纪实手法,深入挖掘中埃两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融,影片聚焦两国青年在彼此国家的追梦故事。

  中美合拍纪录片《沿着运河看中国》由美国历史学者Andrew Field带领观众沿着中国大运河行走,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以个体故事彰显中国力量。 中英合拍系列微纪录片《东方智慧:中医药的故事》通过八位中国知名的中医大师讲述八个中医药治愈患者的故事,呈现中医药是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下,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健康思维模式和医学解决方案。

  这些作品题材涵盖自然、历史、人文、科技等领域,创中外合拍纪录片成果集中展示规模的历史记录。近年来,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审美观念等存在差异,在合拍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这些差异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沟通和协调,可能会影响到影片的整体质量和创作进度。

  另一方面,未来,中外合拍纪录片将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拓展,不仅要关注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传统题材,还要聚焦全球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以更加深刻的视角和更具前瞻性的思维,为观众呈现更加丰富、多元的世界。同时,在内容创作上,将更加注重故事性和情感表达,通过讲述生动的人物故事和真实的情感经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发观众的共鸣。

  台网合作:深度绑定,联合共担风险

  在媒体环境不断变革的当下,纪录片领域,台网之间深化合作、深度绑定、深层共创成为趋势。传统电视台深厚的内容底蕴、专业的制作团队,与网络平台强大的技术支撑、灵活的运营模式相结合,不仅为纪录片的传播带来新契机,也重塑了纪录片的创作、传播与市场格局。

  比如《两岸家书》目前已分别在央视纪录频道、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在哔哩哔哩上线以来累计播放量超4400万。该片透过跨越海峡两岸的家族和家庭书信,展示两岸的岁月沧桑,和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悲欢离合。

  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合投资制作纪录片的模式日益普遍。电视台凭借长期积累的专业人才、丰富的制作经验,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精准把控,为纪录片提供内容质量保障。网络平台则凭借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等,为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上线优酷。 《大唐诗人传》作为优酷历史剧场的又一新篇,在诗情画意的旅途中,为观众献上一场轻松又隽永的“心灵SPA”,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深入了解那些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伟大诗人,沉浸式体验他们的生活与创作,感受他们对生命的一贯热爱和对理想的不懈坚持。

  台网融合传播之下,整合双方资源,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度,又通过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多渠道分发与精准推送,提升了纪录片的影响力。

  台网合作有力推动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完善了纪录片产业链条。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纪录片的制作、发行、播出、营销等环节得以有机整合,形成更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网络平台为纪录片商业变现提供更多途径,如广告植入、会员付费、衍生品开发等,为制作方带来更多收益,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纪录片领域,促进产业繁荣。同时,台网合作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影视制作技术、后期制作服务等,进一步完善了纪录片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跨界合创:聚合优质资源,形成最大合力

  目前,纪录片台网合作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广告收入和版权销售。广告收入受市场环境和广告投放政策影响大,稳定性差;版权销售价格通常较低,难以覆盖纪录片较高的制作成本。

  虽然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些新的商业变现途径,但由于纪录片受众相对小众,这些途径收益有限。盈利模式的单一限制了纪录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制作方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制约了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未来,纪录片将更加注重内容多元化与精品化。随着观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纪录片题材将更加广泛,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除传统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题材外,科技、人文、社会热点等题材的纪录片将受到更多关注。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将加大对精品纪录片的投入,提高制作质量和艺术水平。通过深入挖掘题材内涵,创新表现形式,打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纪录片,满足观众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提升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而为应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未来纪录片的跨界合作将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多方将在互利基础上,建立更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明确版权归属、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除传统的联合投资、内容共享等模式外,还将探索更多创新模式,如项目众筹、联合营销、产业链合作等。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提升纪录片的市场竞争力和内容影响力。

  纪录片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纪录片通常以深度的内容和严肃的主题为主,需要观众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欣赏。然而,在短视频、短剧盛行的时代,观众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很难静下心来观看一部时长较长的纪录片。

  首先,内容深度与观众碎片化时间的矛盾可以说影响着纪录片的市场占有率

  其次,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与短视频、短剧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快速传播不同,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相对较为单一。虽然一些视频网站和电视台会播出纪录片,但在内容推荐和宣传推广方面,纪录片往往难以与热门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竞争,导致其传播范围有限。

  第三,制作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纪录片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从选题策划、拍摄制作到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然而,由于纪录片的受众相对较小,其盈利模式也相对单一。目前,纪录片的盈利主要依靠广告、赞助、版权销售等方式,但这些收入往往难以覆盖制作成本,导致许多纪录片制作公司面临着资金压力。

  那么,纪录片在短视频、短剧冲击下的生存空间体现在哪些方面?

  内容价值的独特性。纪录片以真实为基础,通过对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等各个领域的深入记录和呈现,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这种内容价值是短视频、短剧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一些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对古代文物、历史事件的解读,让观众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一些自然纪录片,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教育性和思想性,能够满足观众对知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深挖受众群体的差异性。虽然短视频、短剧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但纪录片也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纪录片的受众通常对知识、文化有着较高的追求,他们更愿意花时间观看深度、有内涵的内容。这部分受众包括学者、文化爱好者、专业人士等。此外,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纪录片,纪录片的受众群体也在逐渐扩大。

  此外,纪录片也可以与短视频、短剧融合。纪录片可以借鉴短视频、短剧的一些优点,实现与它们的融合发展

  一方面,纪录片可以制作成短视频形式,将精彩的片段、亮点内容进行剪辑和传播,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例如,一些纪录片制作团队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纪录片的精彩预告、片段解读等内容,通过短视频的传播优势,提高纪录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纪录片也可以与短剧相结合,以短剧的形式讲述纪录片中的故事,让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例如,一些历史文化纪录片可以改编成短剧,通过演员的演绎,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尽管,短视频、短剧的火爆虽然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纪录片凭借其独特的内容价值、特定的受众群体以及与短视频、短剧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仍然在影视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在未来的发展中,纪录片应通过内容创新、拓展传播渠道、培养观众群体等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房家辉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