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市场方兴未艾 春雨医生独领风骚
佚名| 互联网大热门| 2016-01-27
【流媒体网】摘要:放眼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是一片红海、蓝海交织的局面,在迎来2013—2014年的快速发展后,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增长势头略有减缓,但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有质的进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诊疗范围更加扩大,支付手段更加多样。

  2015年Q4,中国在线医疗市场动作频频,不仅有张强医生集团与医微讯战略合作进军虚拟现实领域,更有微医集团从腾讯、复星医药等资本获得3亿美元投资这样的大手笔,好不热闹。而春雨医生由于较早布局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凭借长期的积累与推广,目前已经在用户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与知名度,在2015年使用过移动医疗应用的用户中,春雨医生以25.5%的占比位列榜首。

  医疗健康应用渗透率持续上涨

  2015年是在线医疗蓬勃发展的一年。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Q3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45.5亿元, 2017年将达到120.8亿。

  在用户规模方面,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1.38亿人,同比增长91.7%。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降低因地区和收入差异带来的医疗资源服务的供给差异和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排队难、挂号难、看病难”问题。利用移动终端向患者和医生发送医疗提醒和诊断信息,可以提升患者的医疗健康服务体验,提高医疗健康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健康档案、用户社区、健康管护等功能,医务人员和患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来检测和治疗慢性病,形成从治病到防病完整的医疗健康体系。

  2015年移动医疗健康应用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为22. 24%,相比2014年,渗透率提升了一倍。但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类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低龄化、频繁化以及移动智能客户端应用的纵深发展,未来几年内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使用过移动医疗应用的用户中,春雨医生、大姨吗、美柚分别以25.5%、14.3%、13.1%的占比位列前三。春雨医生较早布局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凭借长期的积累与推广,目前已经在用户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与知名度。

  制度建设保证在线医疗健康发展

  “谁来买单”一直是许多从业人员心中制约移动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以来,国家层面发布了《关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的通知》三大政策,为移动医疗行业探索以商业保险支付的盈利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为了缓解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推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20年国内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2017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明确目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政策支持下,2015年9月25日,微医集团在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上宣布将投资3亿美元建设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助力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分级诊疗体系。

  而对于在线医疗最重要的医生资源受到传统医院限制的问题,继2014年国家卫计委、药监局相继出台“多点执业”、“线上处方药”、“远程诊疗”等政策方案后,2015年《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为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导向。

  有了政策的支持,资本也更加大胆。相关资料显示,截止至2015年12月28日,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投融资221起,比2014年增长45.4个百分点。2015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7.8亿美元,已超过2014年全年总额。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15年11月30日微医集团完成由国开金融、复星医药、高瓴资本、腾讯等共同投资的高达3亿美元的E轮融资,移动医疗领域所获资源和关注获得了数量级的提升。

  在线医疗“线上+线下”探索全新模式

  开始的时候,移动医疗仅仅是一个健康咨询入口,而现在的趋势则是线下资源向线上延伸,再到“线上线下医疗健康服务闭环”的转变。线下诊所作为移动医疗健康企业打造医疗健康服务闭环的重要一步,是必然的结果。各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纷纷转身布局线下,并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所有资源选择了不同的线下诊所筹建路径,如春雨医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5个城市开设了200多家线下诊所。

  春雨医生以“建立医患强关系”为基础,推出包括免费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线下诊所、电子健康档案(EHR)等多项产品。其中,春雨医生医生服务着力于打造“线上+线下”的全流程就医服务,通过线上咨询+线下就医的方式为会员提供持续的健康管理,包括专属家庭医生,三甲专家预约、完善健康档案等服务,整体形成了“线上家庭医生+线下专科医生”的医疗服务资源布局。

  2015年12月7日,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于正式揭牌,并于同日上线乌镇互联网医院官网与“乌镇医院”APP,为全国百姓提供以复诊为核心的在线诊疗服务。这无疑是“互联网+”医疗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的同时,开创了在线诊疗、电子病历共享、电子处方等改革举措的先河。

  乌镇互联网医院要解决的痛点在于充分运用医疗行业大数据,解决医疗行业“数据孤岛”的问题。目前,医疗行业的数据孤岛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家医院由于既得利益等原因对用户健康档案、病历信息的专有垄断,不愿意与其他医疗机构共享数据信息资源;二是医院内部不同部门、科室、环节信息数据流通的不流畅。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基于与医院已有的电子病历、电子医嘱、医技管理、药房药库等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功能的移动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建构,能有效解决医疗信息隔离的问题,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传统医院的医生也在谋求变化,作为最为重要和稀缺的医疗资源是移动医疗领域重点关注的一环。继万峰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杏香园医生集团、大家医联、中康医生集团、广州私人医生工作室等医生集团后,2015年6月,作为中国首个基于移动互联网且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移动医生集团——三甲医生集团成立,通过移动健康云协作平台,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的医护协同合作。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来自医院、医生、用户等传统医疗行业的多处痛点,恰好是移动医疗行业发展的机会点。把握医疗体制改革的机遇,运用互联网、智能硬件等技术设备加速医疗行业的转型升级。

  放眼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是一片红海、蓝海交织的局面,在迎来2013—2014年的快速发展后,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增长势头略有减缓,但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有质的进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诊疗范围更加扩大,支付手段更加多样。相比过去五年的“野蛮生长”,2015年移动医疗市场更加有序、细分、下沉。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可穿戴设备及传感器发展,人们对医疗健康的日益重视,移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医疗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陈功程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