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蜗CEO许贤:VR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流媒体网| 2015-07-26

  【流媒体网】消息:7月26日,由爱奇艺与上方传媒主办的老段说智能硬件第一期沙龙——《VR生态圈儿》在北京上方花园举行,百度、阿里、腾讯、优酷、搜狐、乐视、暴风、PPTV等互联网公司;小米、华为、联想、长虹、兆驰等相关软硬件公司;相关内容拍摄制作公司、游戏公司、媒体和科研机构等200多家单位参加会议。流媒体网作为会议协办方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

  乐蜗CEO许贤在会上进行了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现场速记):

  许贤:谢谢段总和上方组织的会议,场面非常火爆,组建VR这个圈子大家都非常感兴趣,都想在VR这个圈子里做些事情,我本身是做硬件的公司,所以讲老本,VR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虽然想象空间非常好,非常大,现在包括国内、国外的,都不能从真正意义上面算一个消费者的产品,还是有很多硬件上面的局限性,我们是不是有机会用更好的技术把硬件做得更完美?把硬件做得更精、更少,佩戴更舒适?我给很多人试用过VR产品,我也碰到过很多人碰VR产品十分钟之后半天都不想吃饭,当然也是跟人本身的体质有关系。我觉得从硬件体验上面的局限性,目前正在逐步的越发严重起来,可能会成为影响VR体验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拦路虎。

  国外一家咨询机构统计的VR产品的硬件分布显示,主要在全球,包括在中国境内主要有两类的产品,一类是配合手机用的产品,另外一类是集成化的配合PC用的产品,这是比较有代表的性的产品。普遍的问题是笨重,巴掌脸的女生戴上VR之后只能看到嘴,另外有眩晕,戴完之后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从来没有体验过VR的人能忍受是非常少的。从产业和全球最新的技术来讲,有没有办法使VR设备轻巧、美观、无视觉疲劳?下面会给大家分享我在业内最新的一些体会。

  其实现在影响VR体验最重要的因素是显示或者叫光学系统的设计,像现在陈总的大朋采用了5.5寸的OLED屏,基本上屏的大小和体积决定了头盔没有办法做得小巧,有没有新的技术能够在不远的将来,一两年后把现有的折中的显示方案给颠覆掉呢?

  下面讲比较主流的一些光学方案,包括已经上市的,已经量产或者说在实验室里有些原形或者有些样机,可以逐一来分析。第一个就是Oculus光学系统,最经济的,成本最便宜的,业内称之为直射级系统或者三明治系统,屏幕透镜跟眼睛只有三层,最大的优点是比较好设置,比较便宜,缺点就是单纯镜片形成的像差是非常大的,边缘的激变和色彩都需要软件来纠正,把这个画面还原到正常,基本上目前大部分可以说95%的产品都是用这种光学,国内的产品应该说百分之百都用有这种方案。

  第二个是HTC-VIVE,用的是菲涅尔透镜,光学性能与Oculus没有太大差别,优点是镜片可以做得比较薄,但是所带来的问题是可能会有一些杂散光,对成像的质量有影响。

  第三个就是Razor-OSVR,跟前面两个不一样的地方是用了双层透镜,带来的好处是90度的情况下不用通过软件纠正画质,对系统软件的负担有好处,缺点要设计两层镜片,无论从成本还是重量来讲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上面三种基本上通过转动的都是通过5.5寸屏来做的。接下来这个比较新,是eMagin,自己本身做OLED微显示屏,它的光学方案是偏振折返系统,基本上用了光的偏振特性与偏振分光镜的分光能力,虽然这个产品只是非常原形的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有很大的机会做成非常小巧、使用便利的眼镜。

  这是投影反射系统,微型投影仪通过反射的形式进行纠正再成像,微软的Hololens我猜测有可能用的类似的技术,有一个好处就是视场角可以做得比较大,80到120度。第二个,能够减轻眩晕,看的东西更加自然,更加舒服。有些公司在研究,但是受制于曲面反射镜的成型、量产各种各样的问题,设计会相对复杂。

  NVidia 2013年发布的研究的结果显示,近眼光场显示器,透镜有非常多的透镜阵列合在一起来成像,厚度做得非常薄,在未来可能可以做成普通的墨镜那么厚,视角只做到40度,因为透镜阵列加工非常难,分辨率也做不高,当然给了我们一种思路,是不是有不同的显示方案或者不同的光学方案,把目前这种都长的类似的产品给颠覆掉,是不是可以做更好的设计在里面。

  下面大概总结了一下各种显示方案的优势和劣势,如果说我们看两年以后或者五年以后看头显产品,有可能下面一个或者多个会冒出来成为比较主流的方案。

  眩晕是目前头戴式眼镜最大的问题,有很多原因形成,有光学方面的问题,本身镜片设计有问题或者说物距太近太远的问题,这里重点讲延时系统。,Oculus显示系统延时之前是50多毫秒后来是30多毫秒,Oculus认为做到20毫秒或者20毫秒以内人就比较容易接受了,眩晕的感觉就会好很多。说到眩晕有三点,第一点是头部跟踪,硬件传感器选型,数据融合的算法发挥更高的性能,手机一般的数据率在50赫兹到100赫兹,如果说现在手机盒子的方案不做任何底层的优化,光从头部跟踪的地方就要耗掉10毫秒的时间,所以我一直认为做手机盒子体验是很难做好的,因为眩晕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第二个是优化底层软件或者整个系统软件的优化。第三个就是显示方案的选择,大朋为什么要用OLED,也是为了在显示上面把延时尽可能降到更低。

  头部跟踪。很多开发的可能只是关注于传感器,而忽略了地磁传感器的重要性,其实它在这个算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陀螺仪是有漂移的,随着时间和空间都会产生误差,地磁就会非常好的纠正这一点。还有就是数据采样率,不单单是芯片的采样率,而是数据融合之后数据的采样率,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软件优化的流程。

  显示带来的延迟。刚才陈总也说了,他为什么用OLED。给了很多理由,OLED最大的优点就是说OLED像素切换时间非常短,普通的LCD从全白到全黑再到全白需要20毫秒,OLED可以控制在3毫秒以内,是不是OLED就是好到不行呢?其实也有很明显的缺点,因为OLED在像素排列上中间有很多黑边,所以为什么同样分辨率的屏幕在同样的光学系统上面,OLED的屏看上去比LCD屏像素更粗一点,画面的精致感LCD优于OLED。我们能不能把这两个优点结合在一起呢,DMD可能是好的方向,在刷新率上面每秒钟能刷新好几千次,这个刷新率不是问题,目前最高刷新率可以做到120赫兹,第二个它的对比度比较好,2000:1的对比度,像素排列度比LCD还要好,它在透镜下面的显示画面的细腻应该也会比上面两种方案要好,只不过受限于DMD可能是系统设计比较复杂,只有很少的公司尝试这方面的工作。

  简单介绍一下乐蜗科技做什么产品,我们做头戴式硬件和360度的全景式方案,我们配合手机做了一个产品,SVR Glass,目前已经量产,良好的光学设计配合VR管家内容平台以及高性能的360度视频播放器。我们有基于移动平台的一体机的计划,本身就是完整的系统带有电池能够独立工作,配合一个全沉浸式交互的体验。360度全景拍摄是利用专业摄像机配合自主开发的高性能拼接和压缩算法,达到广播级或者电影级别的拍摄技术,目前可以做到360度视频的直播和录播,拍摄、拼接、编码跟播放,播放包括安卓、IOS,都是由我们自主研发的软件来支持,目前已经有多个商业化合作案例。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lmtwadmin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